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导致当下大学生"爱"的贫乏与缺失。本文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审美特性,解析审美教育对当下大学生精神的重塑作用,探讨文艺鉴赏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价值观;文艺审美特性;高校教育;重要性;精神重塑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曾谈到因远离文艺导致情感的退化:"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文艺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的--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事实上,失去的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
为什么远离文学艺术会导致情感退化?因为远离文艺会使一个人变得自私、世俗、狭隘、冷漠、功利和浮躁。情感退化又因何会危及道德心呢?这需先走进文艺家园,然后再体会文艺鉴赏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文艺与爱
"文艺"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真正的文艺作品是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使高尚的爱与人心和谐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爱"是一切真正文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齐白石的《大南瓜》和《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艺术作品使我们与深爱的人进行交流,使我们自己的爱充盈起来。
二、当代大学生"爱"的现状巡视
爱是一种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感,包涵一种善的心向、仁的德性和一种利他行为倾向。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是最高尚的情操,我们需要用爱这种感情力量来融化心灵的冰霜,滋润干涸的心田,创建和谐的社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致使爱心品德及爱心教育迎来了一系列挑战。学生在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近些年高校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令人扼腕叹息:留美博士为留美枪杀同学与导师;清华大学优秀女生遭遇同学投毒……以及 "宁在宝马车中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爱情"观;冷漠的"真理"观等。凡此种种,皆可窥见当下大学生中"爱"的贫乏与缺失。我们呼唤通过艺术审美教育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一切自私、世俗、狭隘、冷漠、功利和浮躁远离。
三、高校文艺鉴赏课程的重要性
文艺之爱能使我们的心灵不断扩展、不断进入新的世界,使人生永远充满活力。
(一)文艺鉴赏能丰富情感世界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如唐诗、宋词涵盖了我们民族的一切美好情感,大到家国之爱,小到个人情感。试想如果大学生经常在唐诗、宋词的情感洋流里徜徉,他们的情感能不丰富吗?还会那么功利、短视、浮躁、浅薄吗?所以要改变大学生情感的单一和平面,唯有文艺作品,唯有走进文艺的世界。
(二)文艺鉴赏能使情感变得高尚
1、文艺作品承载着"真"的情感:真挚、真诚,并能对艺术形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真实地揭示了人性的负面,像一面镜子一样照着每个读童话的人。这不就是"真"吗? 路遥的《人生》、莫言的《红高粱》,打破了简单机械、形而上学的二维判断"好"与"坏",体现了对人生的严肃态度。路遥、莫言先生是真挚、真诚的。
2、文艺作品承载着"善"的因素。
善即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符合人类伦理的原则,有着对人类生存实践的悲悯情怀。路遥对其作品中的刘巧珍、高加林都是同情的、关怀的。莫言对"我"爷爷、"我"奶奶是敬仰的、赞美的、歌颂的。
3、文艺作品承载着"美"的因素。
美是在真、善基础上给人的一种愉悦、给人精神上的一种快适和惬意。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印月》的"愉悦"、《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等,正因文艺是"真""善""美"的载体,如果长期被这种情感浸润,情感肯定会变得高尚起来。
(三)文艺鉴赏能使高校生获得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各种机能、需要,协调地、同步地发展,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使人成为一个健康、统一的有机整体。
文艺作品都具有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感性特征,又有着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所以文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既具有强烈的感性吸引,又具有深深的理性顿悟。
文艺鉴赏是以人的感觉、知觉、想象等为感性特征的,同时又具有理性的品格,给审美体悟以深刻的理解力,因而文艺鉴赏能促使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
(四)艺术审美能全面提高高校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不断实现着、更新着的生命活力,是健康个体生命的基本特质与能力;二是指专门的创造力,如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
文艺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是艺术作品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是美的创造的结果。艺术作品的形象由于集中浓缩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丰富的美感。艺术作品表现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完美,以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因而艺术审美能不断更新生命活力、增强实践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文艺作品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艺术家反映生活,描绘艺术形象,绝不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而是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四、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灌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在他们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部分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风华正茂的年代,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诗意盎然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
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继续在高校开设并加强审美教育,开设文艺作品鉴赏课程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秦忠翼;情感与文艺--兼论社会主义文艺的情愫要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2]刘长权;美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3]蔡洞峰;论美育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戚序;21世纪中国高校审美教育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刘明海;高校跨世纪美育实施探析[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作者简介:柴红新,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文法系教师。
关键词:价值观;文艺审美特性;高校教育;重要性;精神重塑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曾谈到因远离文艺导致情感的退化:"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文艺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的--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事实上,失去的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
为什么远离文学艺术会导致情感退化?因为远离文艺会使一个人变得自私、世俗、狭隘、冷漠、功利和浮躁。情感退化又因何会危及道德心呢?这需先走进文艺家园,然后再体会文艺鉴赏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文艺与爱
"文艺"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真正的文艺作品是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使高尚的爱与人心和谐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爱"是一切真正文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齐白石的《大南瓜》和《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艺术作品使我们与深爱的人进行交流,使我们自己的爱充盈起来。
二、当代大学生"爱"的现状巡视
爱是一种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感,包涵一种善的心向、仁的德性和一种利他行为倾向。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是最高尚的情操,我们需要用爱这种感情力量来融化心灵的冰霜,滋润干涸的心田,创建和谐的社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致使爱心品德及爱心教育迎来了一系列挑战。学生在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近些年高校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令人扼腕叹息:留美博士为留美枪杀同学与导师;清华大学优秀女生遭遇同学投毒……以及 "宁在宝马车中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爱情"观;冷漠的"真理"观等。凡此种种,皆可窥见当下大学生中"爱"的贫乏与缺失。我们呼唤通过艺术审美教育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一切自私、世俗、狭隘、冷漠、功利和浮躁远离。
三、高校文艺鉴赏课程的重要性
文艺之爱能使我们的心灵不断扩展、不断进入新的世界,使人生永远充满活力。
(一)文艺鉴赏能丰富情感世界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如唐诗、宋词涵盖了我们民族的一切美好情感,大到家国之爱,小到个人情感。试想如果大学生经常在唐诗、宋词的情感洋流里徜徉,他们的情感能不丰富吗?还会那么功利、短视、浮躁、浅薄吗?所以要改变大学生情感的单一和平面,唯有文艺作品,唯有走进文艺的世界。
(二)文艺鉴赏能使情感变得高尚
1、文艺作品承载着"真"的情感:真挚、真诚,并能对艺术形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真实地揭示了人性的负面,像一面镜子一样照着每个读童话的人。这不就是"真"吗? 路遥的《人生》、莫言的《红高粱》,打破了简单机械、形而上学的二维判断"好"与"坏",体现了对人生的严肃态度。路遥、莫言先生是真挚、真诚的。
2、文艺作品承载着"善"的因素。
善即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符合人类伦理的原则,有着对人类生存实践的悲悯情怀。路遥对其作品中的刘巧珍、高加林都是同情的、关怀的。莫言对"我"爷爷、"我"奶奶是敬仰的、赞美的、歌颂的。
3、文艺作品承载着"美"的因素。
美是在真、善基础上给人的一种愉悦、给人精神上的一种快适和惬意。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印月》的"愉悦"、《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等,正因文艺是"真""善""美"的载体,如果长期被这种情感浸润,情感肯定会变得高尚起来。
(三)文艺鉴赏能使高校生获得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各种机能、需要,协调地、同步地发展,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使人成为一个健康、统一的有机整体。
文艺作品都具有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感性特征,又有着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所以文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既具有强烈的感性吸引,又具有深深的理性顿悟。
文艺鉴赏是以人的感觉、知觉、想象等为感性特征的,同时又具有理性的品格,给审美体悟以深刻的理解力,因而文艺鉴赏能促使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
(四)艺术审美能全面提高高校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不断实现着、更新着的生命活力,是健康个体生命的基本特质与能力;二是指专门的创造力,如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
文艺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是艺术作品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是美的创造的结果。艺术作品的形象由于集中浓缩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丰富的美感。艺术作品表现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完美,以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因而艺术审美能不断更新生命活力、增强实践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文艺作品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艺术家反映生活,描绘艺术形象,绝不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而是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四、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灌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在他们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部分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风华正茂的年代,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诗意盎然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
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继续在高校开设并加强审美教育,开设文艺作品鉴赏课程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秦忠翼;情感与文艺--兼论社会主义文艺的情愫要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2]刘长权;美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3]蔡洞峰;论美育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戚序;21世纪中国高校审美教育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刘明海;高校跨世纪美育实施探析[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作者简介:柴红新,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文法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