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家乡文化的教育,它是祖国文化、世界文化教育的基础。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家乡的文化资源,挖掘本土特有的资源优势,收集、整理家乡文化资料,走进幼儿的世界,关注幼儿的需求,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充分体验家乡文化的丰富和趣味,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开展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
我园地处客家山区,自古以来,人们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如:我县的竹编制品丰富多样,从劳动工具到竹编工艺品,都非常出名。传承发展了500多年的五华河东镇“下坝迎灯”闹元宵民俗活动,就是用竹子编制各式彩灯,在元宵节举行隆重的“迎灯”活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闻名遐迩的五华石雕工艺;提线木偶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五华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引领孩子们从小感受家乡的文化特色,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解地方文化的兴趣,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省级课题《幼儿园的五华乡土工艺制作与游戏》为切入口,以三个子课题:《竹文化》《泥沙石》《稻草乐》开展乡土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比较全面地学习到本土文化。竹子、沙石、稻草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利用竹子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生产工具和精美的工艺品,如:生活用品有:竹箩、竹笆、竹筐、竹簸箕、鱼篓等,我们本地竹工艺品非常出名,远销海内外;用竹制成各式彩灯,进行隆重的民俗活动;而丰富的石材更是成就了闻名遐迩的五华石雕。在引导孩子们进行乡土工艺活动中,带领孩子们了解竹子、石头、稻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特色产品和文化,认识各类竹制品和工艺品、有名的石碉作品,参加民间“迎灯”活动,参观人们的生产劳动工具,是了解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在日常教學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形成特色园本教材
乡土文化教育不但是单纯的、特意而为之的一种活动,它更应该渗透在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既然是乡土文化教育,首先这种教育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它需要我们去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创作出反映自己家乡文化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各大领域的分类,形成自己的园本教材。
我们家乡的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例如竹文化,由于地处南方,盛产竹子,人们用竹子创作出许多生产工具,既经济又实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因竹子生情,寄予更多的期望,制作了精美的手工艺品,激活了本地经济;“下坝迎灯”闹元宵民俗活动,就是用竹子制作各式精美的彩灯,在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迎灯”活动,以纪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凿山开圳引水功德,教育祖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热爱家乡,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精神。所有这些由竹子而来的东西,形成了我们宝贵的本土文化,成就了我们的课程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我们把它们分成各领域的课程,如《社会》包括:《认识竹子》《各种竹制生产工具、工艺品》《参观竹编工艺厂》等;《科學》用竹子制成各种教具和学具,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演示、操作;《艺术》在美术活动中欣赏竹编工艺品;进行竹编工艺系列活动;《健康》利用竹制体育器械在体育活动中的运用等等。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对竹子的生长特点、竹子的用途、竹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了自己家乡竹文化的特点,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
三、创设相适应的环境,强化乡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非常注重环境的创设,环境是幼儿的隐性老师。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知,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在幼儿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乡土文化教育环境。
1.从传统审美观点出发,装饰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空间、墙面。
色彩鲜明、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对孩子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最初的活动,都是因美而引起的,装饰时一定要注意材料色彩、光泽、形状的搭配,必须具有美的感受。乡土材料在孩子们的眼里,一般都比较缺乏美感,“土”味较浓,在用乡土材料装饰环境时,必须对材料进行美化加工,使之既能反映我们的本土文化,又适合孩子们的审美观点,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例如,老师做的稻草鱼。为了让鱼更漂亮更逼真,老师们给鱼“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挂在走廊上,再配上绿色的水草,一幅稻草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再如竹文化研究中,孩子们对竹子的结构非常好奇,为了让他们对竹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我们把竹子带到园内,当着孩子们的面把它剖开,削成薄片,制作简单的竹簸箕、竹笆、和各种游戏器械、把竹子削一半留一半,在里面种上植物和种子,挂在墙壁上,孩子们对这种亦土亦文的场景非常好奇,常常边看边议论,了解到竹子可粗可细,可柔可硬的特性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我们结合各领域教育目标和内容,注意把乡土文化教育及时贯穿到区域活动中。我们的家乡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已经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不乏美丽的传说故事。在语言区,可以把相关的图片、作品陈列其中,如:下坝七世祖周瑄公凿山开圳引水的故事、图片;小型石雕作品,大型石雕图片和传说故事等张贴、摆放其中,孩子们可以边欣赏图片边讲述故事,在自娱自乐中不断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石文化是最具代表的文化之一,代表作有:广州五羊雕像,水寨大桥和石狮,广州解放纪念像,江西“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等等;另外,竹编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稻草制品在民间非常盛行。我们在美工区布置了许多图片和小型实物作品供孩子们欣赏,投放石头、稻草,画笔画纸等材料让孩子们创作,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其次,数学区可以投放各种乡土材料制作的学具和器皿,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游戏区或户外活动场投放用乡土材料制作的游戏器械、体育用品,孩子们在游戏中就可与乡土文化密切接触,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家乡文化自信心。 3.布置富有弹性、新颖的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要不断更新和修正,要根据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变换随时更换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逐步提高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创设良好的乡土文化教育环境,为幼儿展示家乡文化的艺术精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从小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从而使家乡文化艺术注入新的内涵。因此,老师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尽力营造出充满本土艺术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教育环境,给幼儿以艺术的熏陶和美德享受,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四、合理利用家长与社会力量,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乡土文化教育为幼儿的视角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激活了他们的探索欲望。而家长的配合使这項活动得以持续和深入,丰富和拓展了孩子们的文化体验。在学习了竹文化后,孩子们了解了下坝“迎灯”活动的意义,其主要工具就是竹制灯笼,但不甚了解其具体活动方式。我们要求家长在正月十五晚上带孩子们参加下坝村民的“迎灯”活动,亲历其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竹工艺品在民间的广泛应用,在民俗活动中反映的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同样,家長在假日带着孩子们到石雕、竹编工艺厂、田间地头、乡间农家走走,感受各种工艺品的魅力,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出孩子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开展乡土文化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在活动中,我们号召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亲子之间一起寻找材料、制作工艺品、一起去民间参观工艺品、参加民间活动,一起为幼儿园提供需要的材料。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既为幼儿园减轻了许多工作,也让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热情更加持久,体验更加深入。其次,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活动的有力保障,比如:与石雕工艺厂、竹编工艺厂、下坝村委会等部门协商,为我们提供需要的参观平台和工艺产品,这样,关于乡土文化的教育活动就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
幼儿期是培养民族性的关键时期,面对铺天盖地的洋节日、洋快餐、洋着装,我们更应该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灵魂。有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幼儿的家乡文化教育中,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我们的即是世界的。我们要培养孩子对自己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历史文化。
一、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开展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
我园地处客家山区,自古以来,人们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如:我县的竹编制品丰富多样,从劳动工具到竹编工艺品,都非常出名。传承发展了500多年的五华河东镇“下坝迎灯”闹元宵民俗活动,就是用竹子编制各式彩灯,在元宵节举行隆重的“迎灯”活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闻名遐迩的五华石雕工艺;提线木偶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五华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引领孩子们从小感受家乡的文化特色,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解地方文化的兴趣,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省级课题《幼儿园的五华乡土工艺制作与游戏》为切入口,以三个子课题:《竹文化》《泥沙石》《稻草乐》开展乡土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比较全面地学习到本土文化。竹子、沙石、稻草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利用竹子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生产工具和精美的工艺品,如:生活用品有:竹箩、竹笆、竹筐、竹簸箕、鱼篓等,我们本地竹工艺品非常出名,远销海内外;用竹制成各式彩灯,进行隆重的民俗活动;而丰富的石材更是成就了闻名遐迩的五华石雕。在引导孩子们进行乡土工艺活动中,带领孩子们了解竹子、石头、稻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特色产品和文化,认识各类竹制品和工艺品、有名的石碉作品,参加民间“迎灯”活动,参观人们的生产劳动工具,是了解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在日常教學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形成特色园本教材
乡土文化教育不但是单纯的、特意而为之的一种活动,它更应该渗透在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既然是乡土文化教育,首先这种教育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它需要我们去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创作出反映自己家乡文化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各大领域的分类,形成自己的园本教材。
我们家乡的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例如竹文化,由于地处南方,盛产竹子,人们用竹子创作出许多生产工具,既经济又实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因竹子生情,寄予更多的期望,制作了精美的手工艺品,激活了本地经济;“下坝迎灯”闹元宵民俗活动,就是用竹子制作各式精美的彩灯,在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迎灯”活动,以纪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凿山开圳引水功德,教育祖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热爱家乡,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精神。所有这些由竹子而来的东西,形成了我们宝贵的本土文化,成就了我们的课程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我们把它们分成各领域的课程,如《社会》包括:《认识竹子》《各种竹制生产工具、工艺品》《参观竹编工艺厂》等;《科學》用竹子制成各种教具和学具,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演示、操作;《艺术》在美术活动中欣赏竹编工艺品;进行竹编工艺系列活动;《健康》利用竹制体育器械在体育活动中的运用等等。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对竹子的生长特点、竹子的用途、竹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了自己家乡竹文化的特点,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
三、创设相适应的环境,强化乡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非常注重环境的创设,环境是幼儿的隐性老师。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知,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在幼儿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乡土文化教育环境。
1.从传统审美观点出发,装饰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空间、墙面。
色彩鲜明、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对孩子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最初的活动,都是因美而引起的,装饰时一定要注意材料色彩、光泽、形状的搭配,必须具有美的感受。乡土材料在孩子们的眼里,一般都比较缺乏美感,“土”味较浓,在用乡土材料装饰环境时,必须对材料进行美化加工,使之既能反映我们的本土文化,又适合孩子们的审美观点,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例如,老师做的稻草鱼。为了让鱼更漂亮更逼真,老师们给鱼“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挂在走廊上,再配上绿色的水草,一幅稻草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再如竹文化研究中,孩子们对竹子的结构非常好奇,为了让他们对竹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我们把竹子带到园内,当着孩子们的面把它剖开,削成薄片,制作简单的竹簸箕、竹笆、和各种游戏器械、把竹子削一半留一半,在里面种上植物和种子,挂在墙壁上,孩子们对这种亦土亦文的场景非常好奇,常常边看边议论,了解到竹子可粗可细,可柔可硬的特性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我们结合各领域教育目标和内容,注意把乡土文化教育及时贯穿到区域活动中。我们的家乡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已经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不乏美丽的传说故事。在语言区,可以把相关的图片、作品陈列其中,如:下坝七世祖周瑄公凿山开圳引水的故事、图片;小型石雕作品,大型石雕图片和传说故事等张贴、摆放其中,孩子们可以边欣赏图片边讲述故事,在自娱自乐中不断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石文化是最具代表的文化之一,代表作有:广州五羊雕像,水寨大桥和石狮,广州解放纪念像,江西“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等等;另外,竹编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稻草制品在民间非常盛行。我们在美工区布置了许多图片和小型实物作品供孩子们欣赏,投放石头、稻草,画笔画纸等材料让孩子们创作,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其次,数学区可以投放各种乡土材料制作的学具和器皿,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游戏区或户外活动场投放用乡土材料制作的游戏器械、体育用品,孩子们在游戏中就可与乡土文化密切接触,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家乡文化自信心。 3.布置富有弹性、新颖的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要不断更新和修正,要根据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变换随时更换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逐步提高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创设良好的乡土文化教育环境,为幼儿展示家乡文化的艺术精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从小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从而使家乡文化艺术注入新的内涵。因此,老师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尽力营造出充满本土艺术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教育环境,给幼儿以艺术的熏陶和美德享受,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四、合理利用家长与社会力量,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乡土文化教育为幼儿的视角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激活了他们的探索欲望。而家长的配合使这項活动得以持续和深入,丰富和拓展了孩子们的文化体验。在学习了竹文化后,孩子们了解了下坝“迎灯”活动的意义,其主要工具就是竹制灯笼,但不甚了解其具体活动方式。我们要求家长在正月十五晚上带孩子们参加下坝村民的“迎灯”活动,亲历其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竹工艺品在民间的广泛应用,在民俗活动中反映的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同样,家長在假日带着孩子们到石雕、竹编工艺厂、田间地头、乡间农家走走,感受各种工艺品的魅力,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出孩子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开展乡土文化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在活动中,我们号召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亲子之间一起寻找材料、制作工艺品、一起去民间参观工艺品、参加民间活动,一起为幼儿园提供需要的材料。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既为幼儿园减轻了许多工作,也让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热情更加持久,体验更加深入。其次,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活动的有力保障,比如:与石雕工艺厂、竹编工艺厂、下坝村委会等部门协商,为我们提供需要的参观平台和工艺产品,这样,关于乡土文化的教育活动就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
幼儿期是培养民族性的关键时期,面对铺天盖地的洋节日、洋快餐、洋着装,我们更应该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灵魂。有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幼儿的家乡文化教育中,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我们的即是世界的。我们要培养孩子对自己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