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社区的捐赠圈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樱花这样的普通人参与大公益的捐赠圈在过去10年盛行美国的各类人群。从朋友聚会的非正式募款到高度正式的“社会投资俱乐部”,从捐钱到捐时间和技术,一种高度参与式、集体决策型、集社交、娱乐、教育、公益于一体,既回报社区又让捐赠者直接看到善款效用的捐赠圈已成为美国公益慈善重要的新兴力量。
  
  1995年, 一位瘦小的87岁的黑人老太太奥索拉·麦卡迪(Oseola Mccarty)感动了美国。这位平凡的洗衣工自年幼起为别人洗衣服和清洁房子,省吃俭用把75年来洗衣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存了起来。迟暮之年,她决定捐出所有15万美元存款给南密西西比大学,建立奖学金资助该校贫困黑人学生。这份爱心感动了世界,有600人在她的带动下也慷慨解囊捐钱给南密西西比大学。克林顿总统给她“总统公民奖章”(Presidential Citizens Medal)。哈佛大学1996年还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
  小人物、大爱心;普通人改变世界的行动正在风靡美国。 不过,不同于奥索拉·麦卡迪的个人捐赠行动,很多美国普通人通过联合的方式捐赠,让小钱办大事,共同协商和探讨最佳战略资助方式,积极回报社区、参与和改变世界。
  
  樱花捐赠圈
  在华盛顿有这样一群亚裔美国人,他们三十出头、事业稳定、热心公益, 并组建了一个“樱花捐赠圈”(Cherry Blossom Giving Circle),联结当地的亚裔美国人、帮助他们认清美国亚裔社区面临的挑战、鼓励大家回报社区,定期组织筹款活动支持华盛顿都市圈服务美国亚裔社区的草根非营利慈善组织。这个捐赠圈2009年11月成立,由当地几位就职于公益专业组织的亚裔美国人联合发起。
  安迪·何 ( Andy Ho) 便是发起者之一。他们通过自己的人际网络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还轮流在自己的公司或者家里举办派对宣传和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关注美国亚裔社区的圈子。派对结束后,组织者会继续跟进了解派对参加者的入会兴趣。 两年以来,该捐赠圈已经由原来的4个人增加至25人,成员大都是专业人士。每年捐献约9600美元。然后把这9600美元拨付给大家共同认可和支持的三个慈善组织。
  樱花捐赠圈不是正式组织,而是一个纯志愿组织,成员都有自己的全职工作。安迪解释说:“作为樱花捐赠圈的负责人,我主要负责成员招募、募款活动组织、主持季度会议等。捐赠圈不直接收受捐款,而是在华盛顿特区社区基金会开设了“捐赠者指示基金”(donor-advised fund),由该社区基金会的专业人员接收、管理、监督、发放和开具发票、致谢等”。由于社区基金会是免税组织,因此捐赠圈成员捐款均可减税。除了捐款,捐赠圈积极创造机会让成员互动、分享共同兴趣爱好 、邀请社区组织的领导人对话或讲座。
  “捐款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捐赠圈成员共同协商制定赠款标准和程序, 在每年春季的时候我们会在网站等地方邀请社区致力于服务亚裔人群的草根非营利组织提交资金申请表。 成员共同审阅申请表,根据共同制定的赠款标准从递交申请的非营利组织中,选出几家来捐赠圈的会议上作详细报告。但捐款250美金及以上的成员才有表决权”,安迪介绍道。
  据樱花捐赠圈网站信息显示,成员募来的第一批9600 美元赠款分别 赠给亚太美国人家庭暴力救助资源中心4000美金,亚裔孤寡老人服务中心4000美金, 以及亚裔美国人法律救助中心1600美元。这些赠款都是用于支持这些组织日常运作, 以确保组织的生存并持续地为所需的亚裔美国人群提供服务。
  由于捐赠圈属于完全志愿的组织,面临的挑战也可想而之。安迪也毫不掩饰地说:“大家都很忙,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是个大难题。 即使有人来参加了, 怎样让参与者认识到回报社区的重要性又是一个挑战”。
  
  妇女公益圈
  像樱花捐赠圈这样的普通人参与大公益的捐赠圈在过去10年盛行美国的各类人群,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商贾富人,无论退休老人还是青年学生。捐赠圈形式多样,从朋友聚会的非正式募款到高度正式的“社会投资俱乐部”,从捐钱到捐时间和技术。一种高度参与式、集体决策型、集社交、娱乐、教育、公益于一体,既回报社区又让捐赠者直接看到善款效用的捐赠圈已成为美国公益慈善重要的新兴力量。美国区域基金会协会论坛(Forum of Regional Associations of Grantmakers)2004年开始搜集和追踪美国的捐赠圈, 据其统计2007年全美共有500多个捐赠圈,分布于美国44个州,而且每年呈双倍递增的趋势增长, 总资产超过一亿美元。
  捐赠圈的形成极大释放了每个普通人的公益力量,它凝聚志同道合者一起参与公益。一树为木,百树为林。一个人单独捐款可能力量微小,但是10个人,100个人的力量便成为一大股洪流,集团体智慧和金钱极大保障善款的效用,支持和表达自己的特有的价值观。
  杰瑞·威科斯(Jaree Weeks )女士前不久参加了一个叫做“百人改变社区”(Impact100)的妇女捐赠圈。该捐赠圈鼓励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妇女积极参与和关心自己所在的社区,让每个人的小笔捐赠汇聚成一大笔捐赠,然后奖励给社区运作高效的非营利组织。“捐赠圈的目标是邀请100位或者更多妇女加入,每位入会的妇女需要捐赠1000美金。这样,每年至少有10万美金可以回赠给社区。这一大笔捐款可以为这个社区带来很大的改变”, 杰瑞介绍道。由于捐赠圈纯属自愿组织,所捐款项可以100% 完全回赠到社区。
  “更重要的是,我们捐赠圈的每一位妇女深刻感觉到自己被赋予了无穷的力量,我们不再是弱者,我们可以团结起来有效改善社区”,杰瑞激动地说。捐赠者在捐赠中不仅帮助了社区,还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了意义,甚至转变了人生。这种转变不是单靠给慈善组织写支票来达到,捐赠圈的妇女大都是职业女性,如律师、医生、教授、社会工作者、会计、商人等,因此,妇女们还积极贡献自己的专业技巧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财务、人事管理、筹款、法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免费建议和咨询,让她们对非营利组织和所服务的社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杰瑞在参加该捐赠圈期间,还在捐赠圈安排的两个非营利机构做义工。“我为一个叫‘海星计划’的非营利机构做义工,这个机构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课程辅导、举办夏令营、提供人生向导和模范。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发现所有孩子都是如此聪明可爱,他们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机会和资源。如果他们的家庭不能提供这些机会和资源,我们的社区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此外,杰瑞和其他捐赠圈的妇女为“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当义工。该组织旨在把社区各类人士聚集在一起种蔬菜和瓜果,所有果实主要供应给社区的医院病人、饥饿人群、公立学校儿童、贫困户等。
  该妇女捐赠圈致力于构建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有文化涵养、有基本家庭服务保障以及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的社区。 基于上述愿景,该捐赠圈主要资助5大领域:艺术文化、教育、环境、家庭、 医疗保健。 这100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分别加入各个兴趣小组。捐赠圈发出受助机构征集信以后,各个兴趣小组成员分别审阅与兴趣领域相关的资金申请书,按照统一标准各兴趣组选出1个最佳机构或者项目,再派成员到这5个候选机构实地考察,成员再进行最终投票,最后一家胜出机构获赠10万美金。如果当年资金有结余,其他四家机构也可获得一定资助。
  这种妇女捐赠圈以各种形式风靡美国,有的在全国已建立各种分支机构,有的把各种几百个妇女捐赠圈联合起来,定时统一开展活动,如每个月固定时间聚会晚餐,开展月捐计划,把平时不必要的开支节省出来帮助社区。
  
  社区公益力量
  捐赠圈的可复制性非常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可以借用和参与,为着同一个目标——让社区和世界更美好。
  捐赠圈改变社区和世界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据一家专门服务捐赠圈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的网站介绍,2005年北弗吉尼亚州的名叫“为希望而捐”的捐赠圈成功帮助一家社区机构呼吁老人权利的《开放之路》纪录片得以制作并在广大社区宣传和播放,影响巨大, 结果全社区召开了峰会,各行各业围绕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展开讨论。该捐赠圈还资助精神病救助中心的一个教育项目——“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让精神病患者讲述自己的患病经历和感受,从而减少社区对这类人群的歧视。由于项目的成功开展,受到州政府的重视,并在全州普及推广。
  社区捐赠资源中心(The Community Giving Resource)重点推介了一家非洲裔美国人捐赠圈“新山峰攀登者”(The New Mountain Climbers),他们一共做了两笔赠款,一笔500美金的赠款支持社区发展中心教居民木工、水泥工等技巧培训,第二笔750美金帮助偏远农村山区有婴幼儿的家庭。还有一个叫“资本种子”(CapitalSeed)的捐赠圈聚集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人士,增强代际沟通,共同帮助社区如收集和发放食物与衣服,传递社区成员间的需求,鼓励互帮互助。
  捐赠圈有益于社区,但对捐赠者本身的公益和公民参与意识有多大影响?美国区域基金会协会论坛(Forum of Regional Associations of Grantmakers)作了一份相关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捐赠圈让人们捐得更多、更注重捐赠战略、拓宽了公益兴趣、加深了公益参与度、增加了对公益组织和社区的了解、改变了捐赠者以往对公益、慈善组织、政府角色和社会能力与价值等的思考。
  “百人改变社区”的参与者,杰瑞女士坦言她参加捐赠圈的动机是“扩大自己的职业网络、了解社区事务、为社区公共利益而有所贡献;有一份光,发一份热”。问及她参加捐赠圈的收获时,她面带微笑、热情洋溢地说:“捐赠圈让我们看到团结和帮助我们黑人社区的希望,我坚信每个人的力量通过捐赠圈可以释放出比单独一个人更大的力量”。
其他文献
1988年一群早年投身“保钓运动”的在美华人,成立了滋根基金会,继承乡建精神,踏上了如今长达23年建设中国乡村的历程。中国的城市吸引着乡村,滋根逆流而上,故土的乡建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从最初支持贵州省雷山女童上学至今23年,发芽于美国的滋根项目遍布了中国9个省中的200多个村寨。  留美化学博士方谋用四个字概括了滋根的核心观念,“滋养根基”。“我们的方法更像过去上山下乡和知青下乡,生根乡村,
期刊
公共艺术社区风景  近年来,艺术和社区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艺术希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希望艺术带来创意的力量,进行城市更新。为此,越来越多的艺术事件出现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社区活动、公益事件以艺术的名义出现,形成了公共艺术的社区风景。    2011年10月,第三届发生艺术节在广州举行,这个以现代舞为主导的艺术节,希望通过艺术与社区居民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发现艺术,用艺术的方式参与城市改造。他们
期刊
中国财富:发生艺术节发生了什么?  黎子元:前两届发生艺术节都是以具有先锋性的现代舞为主要艺术形式的艺术节。  今年的发生艺术节引入了来自更多范畴的艺术形式,让不同背景的艺术家跨界合作,当下催生出无法在事先预料的作品。我们不但鼓励这些具有不可复制性的作品在艺术节期间发生,也期待艺术节到了最终临近高潮的时候,也就是作品创作最接近完善的时候,能为大家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整个艺术节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期刊
威尼斯市长来了,坐下喝茶。参展的艺术家来了,翻看来自民间公益项目的照片展示。媒体记者也来了,好奇“脸盆计划”,好奇这个颇具公益情怀的项目是如何被引入国际艺术展的。    2011年9月29日,成都双年展开幕。在这个以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设计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国际艺术展上,“成都义工网”的“脸盆计划”成为唯一一个参加展览的公益项目。    艺术展上的盖碗茶和大脸盆   “脸盆计划”的主要内容以明信
期刊
10月9日,广州黄边地区出现了一份奇特的报纸,这份名为《黄边日报》的社区小报以预测新闻的方式,想象了10月9日黄边当地发生的各类情况,下雨、公告、社区调查、跳舞阿姨和居民的矛盾、著名艺术大师到访、艺术展等。更有趣的是,所有的想象后来真的发生了。  一群年轻人近乎戏谑的“制造新闻”中,这一天,黄边地区发生了很多事。    黄边日记:虚构的新闻    凌晨  《黄边日报》“新闻日”的一天是从黄边村东口
期刊
这是由设计师Smolyanov Michael设计的一款环保摩托车M-Org。Michael利用氟来对有机物进行氧化以及对车体架构的碳化物质进行处理,然后便得到这款结实、坚固、可靠的环保有机材料车身摩托车。其实,这款酷炫的摩托,单就造型设计而言就足以迷惑观众了。    一个人的图书馆    设计师Ron Arad设计的摇摆书架大大增加了书架的容量,整个书架由15个模块组装而成,最多可容纳400多本
期刊
中国到底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国际安排呢?当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从外交角度来看,要学会去斡旋,学会同NGO打交道,学会处理像人权、宗教自由保护、少数群体保护这样一些议题——这些恰恰是我们过去举国体制或者说威权主义国家的短板所在。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中国正以生机勃勃的势头进入全球视野。同时,中国财富伴随劳工、商人、游人流向世界各地——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已不可避免地卷入国
期刊
发乱如蓬的爱因斯坦叼着烟斗,鲍勃·迪伦吹着口琴,毕加索在凝神作画……演员理查德·德莱福朗诵旁白:向那些疯狂的家伙致敬,他们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但在我们看来,他们是天才。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可能真正改变它……  乔布斯激动地流着眼泪。那是1997年,他刚刚回归苹果,亲自挑选心中的偶像,参与创作了这段30秒的广告。他说,“广告的根本目的在于
期刊
一套体系正在严密地注视着一群特殊的公民——吸毒者。  他们不是“国家敌人”,但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安全有着巨大的危险——然而,这套严密系统的运作中,吸毒者和康复者,如何自觉和被动地接受“国家眼睛”的监视,如何在戒断后,脱离系统,成为目前监控者和被监控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他们却一直在看着你,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你自己”,他们都知道——  每当你住入宾馆、走进机场
期刊
三年前,耿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变卖了家里的房产,花10万元购买了广州友好老年公寓别墅区里一套60平米套房的居住权。按照合约,他可在此住到百年归老。63岁的耿叔退休前在德国从事外贸,唯一的女儿也留在异国。落叶归根后他成了“空巢老人”。那年开车看到路边“老年公寓”的牌子,大片小楼掩映在小山坳里,有青山秀水、有鸟语花香。他手一挥,往后的脚步便留在了这里。    “洗衣服、打扫卫生、吃饭都有护工帮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