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ng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老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合。这便是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教育。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初中语文教材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佳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情趣盎然,有滋有味,陶冶学生情操之曲,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人认为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深挖教材情感因素,与作品对话
  
  教材是悟情的依据,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如喜、恕、哀、乐、惧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同情感等,又如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教师只有通过对第一篇课文充分感知和深挖理解其隐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达到以情悟理的最佳效果。
  与作品对话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朗读。其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这样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把情感通过各种不同的声音表达出来,读书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还可以结合手势语言,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中运用象征手法,都各以其独特的创作与审美观点把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精心提炼,把读者带到他精心构造的艺术境界中,给人以思想熏陶,给人以美的享受。
  听节奏有力的暴风雨,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爱还是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把握自己的情感。
  教材不是无情之物,教材愈好,思想感情愈强、愈真挚。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能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要在朗读中,口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教师真情流露,以师心换生心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更要倾注大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之情感。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更要多引导启发,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此时的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高涨的情绪,绝不将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到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三、体验笔墨谈心之乐,做性情之人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凭借作品的语言文字,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就表示学生已经感应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味、意境,在此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或运用语言,其训练无疑是扎实的,其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在实际操作中,老师要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将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初中生更具有人文精神。
  读书重要,学生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在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学生的随笔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因为“亲其师则信其道”,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拨动学生的心弦,晓之以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才能更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才能让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走向和谐。■
其他文献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编撰而成。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分类记事,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轶闻隽语,从中可以体察到那个时代的政风俗尚和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极具文学价值,其创作成就代表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下面仅就其人物刻画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善于借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典型事件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可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文章才会获得生命。那么,在中考时,怎样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文章充满真情,做到以情动人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演练。  技法之一:描摹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  世间也许存在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感,但更多却是那么细微平凡、具体真切。其实,我们身边,真情无处不在: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
期刊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有一些抱怨说日子过得平淡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当我们静下心的时候就会发现,平淡最真,本色最美。那些经典的作品,总能以不同的视角表现平凡中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借以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拓宽写作之路。    一、以物写理    林清玄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以一株百合花努力成长的历程告诉我们一个朴实而真挚的人生哲理:“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
期刊
一、利用三种思维方式,寻求三种立论方法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三位诗人对项羽的评价。  杜诗: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王诗: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人贵有自知之明。  李诗:描绘了一代英雄西楚霸王的高大形象,展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提出人生在世,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呢?人应该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论1:正反褒贬角度立论  例如:一条淡水用
期刊
如何进行《项脊轩志》教学?魏华中老师曾经提出“先让学生从文章内容推知作者身世,以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老师再适时补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构想。但读其教学实录《推知作者的生平》(原载《语文学习》2003年第6期第28页),我却发现:魏老师的教学构想善则善矣,但其实际操作过程,却可套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话来说,是未曾“潜心会本文”,从而难免“疏狂不可循”之讥。  魏老师的“疏狂”主要表现在
期刊
摘 要:唐之盛从诗歌的创作便可窥见一斑,诗的内容与形式可谓纷繁多姿。从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孟浩然《春晓》一诗,来探讨其诗作的风格。  关键词:陶熔气质 清真蕴藉 艺术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则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作为我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唐代诗歌,无论从题材、体裁、形式、流派、风格和手法上均呈现繁荣的景象。盛唐冲淡即清澹之风虽由张九龄发起,然而却由王维、孟浩然引领。孟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希望上好每一堂课,但一个老师教学方法很丰富,如果所教内容是错误的,那么这堂课的教学还有何意义呢?所以,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才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  关键词:教学内容 反思 合理确定    背景:一次语文组教研活动中,本人借了一个班上了一堂曹文轩先生的《前方》。  教学情景经典再现:    一、创设情境,介绍文本导入    上课时我由一张月饼的照片切入,问学生:由这张照片
期刊
在中国词史上,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明代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同被称为咏雁名词三鼎足。其中,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又以其独特个性品质践行了作者的词学理论。这里不妨将张炎的这首《解连环·孤雁》摘录于下: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期刊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中说:“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以诗名盛开元、天宝间”,“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与佛教”,“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是说王维作诗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文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评价学生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中,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追求的不是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级别,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和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评价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