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文本语言的品鉴在于对文本句子的基础结构进行分析,可以说分析句子是品析文本的关键。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变换句式、变换标点符号、变换位置、变换关键词,对重点词句反复推敲与感悟,搭建一个浓厚的语言领悟平台,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理解作者倾注的感情,领悟语言的精妙。
关键词:语文教学;品味语言;句式;比较分析法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言是文章思想的外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品味语言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对文章的语言不断进行推敲,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中的人文精神。
赏析语言在初中阶段是有明确考核的,中考题型17题是文学类文本语言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及描写手法进行考核,对字词亦有涉及,因此初中语文的教学更侧重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品味语言。但品味语言的方法多种多样,初中阶段对于句子的基础结构的分析品味逐渐淡化了,但笔者认为这是学生语言运用的基础,不管哪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分析句子的结构都不应该淡化。以下主要谈谈通过变换调整句子成分及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来品味语言。
一、变换句式
不同句式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通過改变句式,与原句进行比较,反复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如在《驿路梨花》一课中,分析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句“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把反问句“不说清楚还行?”变成肯定句“说清楚才行。”变换之后让学生把原句和改过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原句中反问的效果——更突出了瑶族老人诚信的品质。在《孤独之旅》一课中,抓住主人公杜小康在文中说的四句话为整节课的主脉络,在经历暴风雨之后,面对父亲的关心,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找吧。”这句话很简单,但是从看似没有疑问的简单句中提出疑问,也是一种不一样的解读。将陈述句变成疑问句——“要不,还是分头找吧?”学生对比朗读后,很多同学就悟到“主动”这个词,陈述句更能体现出杜小康主动去承担责任,但变成疑问句以后就失去了主动性。
语文学习要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来落实,比较推敲斟酌语言的变化,激活学生的语感,在比较朗读中,彰明昭著,这比教师直接讲解更有过程性和主动性,教学成效也更显著。
二、变换标点符号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在“课程目标”中曾多次提到“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常常是课堂中忽略的细节,很多教师认为标点符号的教学应该在小学阶段就落实好,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特别在作文上,很多学生只会运用“,”“。”,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不要生硬地讲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而是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品味句子来感受不同的标点符号带来的不同作用,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学生更容易领会其中的微妙变化。
在《昆明的雨》一课中,抓住“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两句中的“?!”,把标点变成“?”或“。”,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后,很快抓住了感情的变化,变换标点符号后的句子感情淡化了许多,“?”表疑问,联结“!”的使用使作者的质疑和惊叹之情更加强烈。同理,在《孤独之旅》一课中,抓住结尾处的关键句“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并指导他们读出“!”的惊叹,之后笔者把“!”改成了“,”再让学生读,学生的情感明显弱下来了,学生马上能够体会到标点符号变化带来的情感变化。改变标点符号,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得到“语感操练”,引起感情共鸣。
三、变换字词位置
文字的奇妙之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字词在文中的位置,作者的安排都是有他的目的,如果我们调整这些字词的位置,可能会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如《孤独之旅》一课中,结尾处的“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按人的说话习惯是先称呼人再说事,但这里把“蛋!”放在了“爸!”的前面,把句子的位置调整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提问学生“‘蛋’和‘爸’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学生一下抓住了“蛋”的重要性,顺着这个问题展示作品背景,有了背景的支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蛋”的深层含义——“是读书的希望”“是渡过孤独之旅的精神支撑”,并理解了“蛋”放在“爸”前面的原因。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四、变换关键词
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挖掘重点和强化细节,达到提升阅读和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掌握关键词的选择及使用方法,利用关键词启发和引导学生。笔者认为通过删、换关键词,与原句进行对比是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
如《驿路梨花》一课中,笔者就采用品析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瑶族老人的形象这一环节中,笔者做出了以下范例:“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笔者把“专门”删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变化,分析出瑶族老人诚信的品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反馈的效果比较理想,学生可快速找到例子“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小茅屋”,学生抓住了“常常”这个词,笔者追问学生:“是否可以把‘常常’改成‘偶尔’”,学生马上领会到“‘常常’次数更多,更能体现出梨花照料小茅屋的用心”。通过变换或删减关键词,学生对关键句的品读更加到位,学生反馈效果就是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标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着重于通过变换句子结构,尤其是对关键句的句式、标点符号、字词位置、关键词进行变换,与原句进行比较分析,再通过反复朗读原句与变换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其中情感的变化,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结构句子所表达出的情感,从而在日后的写作中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参考文献
[1]陈红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品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7).
[2]杨吟春.喝“春酒”与品“春酒”——“咬文嚼字”品语言[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
关键词:语文教学;品味语言;句式;比较分析法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言是文章思想的外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品味语言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对文章的语言不断进行推敲,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中的人文精神。
赏析语言在初中阶段是有明确考核的,中考题型17题是文学类文本语言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及描写手法进行考核,对字词亦有涉及,因此初中语文的教学更侧重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品味语言。但品味语言的方法多种多样,初中阶段对于句子的基础结构的分析品味逐渐淡化了,但笔者认为这是学生语言运用的基础,不管哪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分析句子的结构都不应该淡化。以下主要谈谈通过变换调整句子成分及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来品味语言。
一、变换句式
不同句式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通過改变句式,与原句进行比较,反复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如在《驿路梨花》一课中,分析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句“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把反问句“不说清楚还行?”变成肯定句“说清楚才行。”变换之后让学生把原句和改过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原句中反问的效果——更突出了瑶族老人诚信的品质。在《孤独之旅》一课中,抓住主人公杜小康在文中说的四句话为整节课的主脉络,在经历暴风雨之后,面对父亲的关心,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找吧。”这句话很简单,但是从看似没有疑问的简单句中提出疑问,也是一种不一样的解读。将陈述句变成疑问句——“要不,还是分头找吧?”学生对比朗读后,很多同学就悟到“主动”这个词,陈述句更能体现出杜小康主动去承担责任,但变成疑问句以后就失去了主动性。
语文学习要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来落实,比较推敲斟酌语言的变化,激活学生的语感,在比较朗读中,彰明昭著,这比教师直接讲解更有过程性和主动性,教学成效也更显著。
二、变换标点符号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在“课程目标”中曾多次提到“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常常是课堂中忽略的细节,很多教师认为标点符号的教学应该在小学阶段就落实好,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特别在作文上,很多学生只会运用“,”“。”,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不要生硬地讲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而是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品味句子来感受不同的标点符号带来的不同作用,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学生更容易领会其中的微妙变化。
在《昆明的雨》一课中,抓住“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两句中的“?!”,把标点变成“?”或“。”,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后,很快抓住了感情的变化,变换标点符号后的句子感情淡化了许多,“?”表疑问,联结“!”的使用使作者的质疑和惊叹之情更加强烈。同理,在《孤独之旅》一课中,抓住结尾处的关键句“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并指导他们读出“!”的惊叹,之后笔者把“!”改成了“,”再让学生读,学生的情感明显弱下来了,学生马上能够体会到标点符号变化带来的情感变化。改变标点符号,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得到“语感操练”,引起感情共鸣。
三、变换字词位置
文字的奇妙之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字词在文中的位置,作者的安排都是有他的目的,如果我们调整这些字词的位置,可能会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如《孤独之旅》一课中,结尾处的“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按人的说话习惯是先称呼人再说事,但这里把“蛋!”放在了“爸!”的前面,把句子的位置调整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提问学生“‘蛋’和‘爸’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学生一下抓住了“蛋”的重要性,顺着这个问题展示作品背景,有了背景的支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蛋”的深层含义——“是读书的希望”“是渡过孤独之旅的精神支撑”,并理解了“蛋”放在“爸”前面的原因。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四、变换关键词
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挖掘重点和强化细节,达到提升阅读和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掌握关键词的选择及使用方法,利用关键词启发和引导学生。笔者认为通过删、换关键词,与原句进行对比是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
如《驿路梨花》一课中,笔者就采用品析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瑶族老人的形象这一环节中,笔者做出了以下范例:“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笔者把“专门”删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变化,分析出瑶族老人诚信的品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反馈的效果比较理想,学生可快速找到例子“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小茅屋”,学生抓住了“常常”这个词,笔者追问学生:“是否可以把‘常常’改成‘偶尔’”,学生马上领会到“‘常常’次数更多,更能体现出梨花照料小茅屋的用心”。通过变换或删减关键词,学生对关键句的品读更加到位,学生反馈效果就是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标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着重于通过变换句子结构,尤其是对关键句的句式、标点符号、字词位置、关键词进行变换,与原句进行比较分析,再通过反复朗读原句与变换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其中情感的变化,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结构句子所表达出的情感,从而在日后的写作中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参考文献
[1]陈红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品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7).
[2]杨吟春.喝“春酒”与品“春酒”——“咬文嚼字”品语言[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