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是一个更注重过程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未知领城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点粗略认识.
1让学生成为主体
探究式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特征,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1.1大胆提问、敢于猜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学生能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大胆地提问.如在《压强》一节,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进而学生自然会有所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下来学生们会有很多的猜想: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硬度等,一个个地把这些因素写在黑板上,尊重他们的猜想,不轻易地排除哪个猜想,有了更多的猜想才能更好地探索下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2设计实验、因势利导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猜想中哪些是正确的,而且那些正确的猜想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所探究的问题,那就得进一步的实验去探究了,在实验之前的设计实验是实验成攻与否的关键.如在上面有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大量猜想之后,下面就是如何去设计实验,我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自己能给出一个设计的方案,之前可适当地讨论,有的影响因素由于课上的条件限制可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在《压强》这节中,我要求学生对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影响,进行实验设计,而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硬度等因素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后来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出了几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可行的予以肯定,不行的找出问题所在,强调“控制变量法”在本次实验中的运用,方法正确才能使探究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
1.3操作探究、重在观察
当学生探究过程发展到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时,注意观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观察的时候有时要用眼看,有时还要注意用耳听,甚至有时还要用到人的触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实验时,我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眼、耳并用,要注意水温的变化,同时要认真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还要用耳听实验中发出的声音,这对同学来说是不容易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是学生观察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这次我就在整个实验中不断地提醒学生.一开始水的温度比较低,水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有的同学就有点不耐烦了,我就在旁边督促他们要集中精神注意观察,不一会儿烧杯的底部就出现了气泡,这时同学们才认真观察起来,一点也不敢放松,直到水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整个观察过程要了半节课的时间,等到同学们把结果整理好,看到他们脸上因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倦意,同时又因实验的成功而高兴的样子,我知道这次实验很成功,学生们也有了不小的收获.
1.4得出结论、及时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数据之后,对数据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时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结论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热打铁,分析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对实验过程就会有所遗忘,对数据的处理就会不很顺利.特别有些实验的数据本来就很难处理,那就更加不能拖延时间了.比如,我在与同学们一起探究物质的一个物理属性——比热容的时候,把相同质量的沙和水,用同一个酒精灯加热,让它们的温度都升高20 ℃,发现沙所用的时间比水要少.此时同学们急欲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接着我就让他们完成下面的结论:质量相等的沙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沙比水需要的时间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沙比水吸收的热量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从这个例子说明实验后若能及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精神,对质疑的问题要大胆地猜想,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问要有创新,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和发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顾虑学生能力而讲解太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2.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新教材规定的想想做做和演示、实验都应力求做好.若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把适当的演示也可改成学生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做好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手脑并用,既要独立操作,又要善于与别人合作.
2.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每个物理知识都来源于实际,这就需要人们把要学习的这些知识自觉地联系于实际,应用到实际中去,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如对“惯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坐公共汽车时当车开动,又突然刹车时的感受.如果教师经常布置一些预习性的课前观察和实验以及复习性的课后观察和实验,并且做得恰到好处,学生的观察与实验的习惯就能逐步养成.他们会觉得观察、实验轻松愉快,好似在玩的时候进行,最主要的这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也许这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也让他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知识方法的重要性,学以致用.这种效果不一定比配备仪器的实验差,配备的仪器演示的现象一闪而过,又不可能人人都做.这种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掌握的知识才能深刻、牢固,应用知识才能灵活、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他们的探究能力有时虽然不高,但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好奇、好动,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师适当的导学下,是能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同时在不断地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此时教师的导学作用相对重要一些.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也不能放任自流.笔者认为探究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墨守成规不求发展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教师大胆创新,认真研究才能将探究教学模式很好地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培养人才的问题,是民族创新的问题,理所当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让学生成为主体
探究式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特征,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1.1大胆提问、敢于猜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学生能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大胆地提问.如在《压强》一节,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进而学生自然会有所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下来学生们会有很多的猜想: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硬度等,一个个地把这些因素写在黑板上,尊重他们的猜想,不轻易地排除哪个猜想,有了更多的猜想才能更好地探索下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2设计实验、因势利导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猜想中哪些是正确的,而且那些正确的猜想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所探究的问题,那就得进一步的实验去探究了,在实验之前的设计实验是实验成攻与否的关键.如在上面有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大量猜想之后,下面就是如何去设计实验,我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自己能给出一个设计的方案,之前可适当地讨论,有的影响因素由于课上的条件限制可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在《压强》这节中,我要求学生对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影响,进行实验设计,而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硬度等因素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后来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出了几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可行的予以肯定,不行的找出问题所在,强调“控制变量法”在本次实验中的运用,方法正确才能使探究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
1.3操作探究、重在观察
当学生探究过程发展到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时,注意观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观察的时候有时要用眼看,有时还要注意用耳听,甚至有时还要用到人的触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实验时,我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眼、耳并用,要注意水温的变化,同时要认真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还要用耳听实验中发出的声音,这对同学来说是不容易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是学生观察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这次我就在整个实验中不断地提醒学生.一开始水的温度比较低,水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有的同学就有点不耐烦了,我就在旁边督促他们要集中精神注意观察,不一会儿烧杯的底部就出现了气泡,这时同学们才认真观察起来,一点也不敢放松,直到水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整个观察过程要了半节课的时间,等到同学们把结果整理好,看到他们脸上因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倦意,同时又因实验的成功而高兴的样子,我知道这次实验很成功,学生们也有了不小的收获.
1.4得出结论、及时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数据之后,对数据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时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结论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热打铁,分析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对实验过程就会有所遗忘,对数据的处理就会不很顺利.特别有些实验的数据本来就很难处理,那就更加不能拖延时间了.比如,我在与同学们一起探究物质的一个物理属性——比热容的时候,把相同质量的沙和水,用同一个酒精灯加热,让它们的温度都升高20 ℃,发现沙所用的时间比水要少.此时同学们急欲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接着我就让他们完成下面的结论:质量相等的沙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沙比水需要的时间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沙比水吸收的热量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从这个例子说明实验后若能及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精神,对质疑的问题要大胆地猜想,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问要有创新,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和发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顾虑学生能力而讲解太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2.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新教材规定的想想做做和演示、实验都应力求做好.若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把适当的演示也可改成学生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做好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手脑并用,既要独立操作,又要善于与别人合作.
2.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每个物理知识都来源于实际,这就需要人们把要学习的这些知识自觉地联系于实际,应用到实际中去,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如对“惯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坐公共汽车时当车开动,又突然刹车时的感受.如果教师经常布置一些预习性的课前观察和实验以及复习性的课后观察和实验,并且做得恰到好处,学生的观察与实验的习惯就能逐步养成.他们会觉得观察、实验轻松愉快,好似在玩的时候进行,最主要的这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也许这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也让他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知识方法的重要性,学以致用.这种效果不一定比配备仪器的实验差,配备的仪器演示的现象一闪而过,又不可能人人都做.这种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掌握的知识才能深刻、牢固,应用知识才能灵活、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他们的探究能力有时虽然不高,但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好奇、好动,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师适当的导学下,是能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同时在不断地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此时教师的导学作用相对重要一些.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也不能放任自流.笔者认为探究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墨守成规不求发展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教师大胆创新,认真研究才能将探究教学模式很好地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培养人才的问题,是民族创新的问题,理所当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