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探究式问题教学已成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口和落脚点。如何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和结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就成为“问题”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问题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何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和结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就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课为例, 就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作一个粗浅的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好策略。因为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最能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解负令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用以下情境材料: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当梭伦高声宣读这项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法律“解负令”,并庄严声明“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时,掌声雷动,欢声四起,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1、利用这一材料,教师可以层层深入,提出如下问题
(1)请问他们为什么会拼命鼓掌,欢声四起呢?(2)但是一旦他们再次失去财产的时候,他们又有可能重新沦为奴隶。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梭伦又是如何做的呢?(3)这就使贵族失去了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解负令无疑使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因此必然会遭到贵族的激烈反对,梭伦是如何应对的呢?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部动因以形成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愿望,避免了一些苍白无用的提问。
2、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实施渐进式提问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较浅显的问题差生可以回答,较困难的问题优生有兴趣,各有所得。问题的设计切忌大而空,要实施渐进式提问,这其实涉及到问题的层次性。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
例如在对“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的教学时,教材中关于财产等级制度的内容及评价已经表述得较清楚,但如果就告知学生“这是财产等级制度的内容,包括这几方面……”,这样学生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且会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如果直接提问“如何评价财产等级制度”,学生虽然可以在教材上直接找到一部分答案,但很难理解透彻。我们可以把这一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减少问题的难度,这样更有利于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准是什么?(2)这种财产等级制度与凭血缘建立的等级相比标准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进步性?(提示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个角度思考)(3)能否实现真正的平等?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或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探究问题的创设,需要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如果只有封闭性问题,则可能因其简单易答或答案唯一,而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导致探究活动枯燥乏味。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日益成熟,理论型思维发展迅速,他们不再轻信盲从,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与人争论等。近几年的高考中,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该多设计一些半开放甚至全开放式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探索、相互讨论、开展辩论等,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激发出独特的见解、设想或建议,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完成对梭伦改革的内容的教学后,笔者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中国的改革也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今天中国的改革可以从梭伦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反应积极,得出了很多答案,比如A、说明改革是克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B、说明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作出变化;C、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者是否具有大无畏的勇气的优秀品质;改革者的措施是否合理,符合实际;改革者的策略是否恰当等。
可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教师适当放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
历史探究教学的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设问从形式、角度、层次来看是多方面的,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设问艺术,设问能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需要,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齐渝华 石蔷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虞晓贞编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问题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何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和结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就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课为例, 就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作一个粗浅的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好策略。因为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最能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解负令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用以下情境材料: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当梭伦高声宣读这项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法律“解负令”,并庄严声明“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时,掌声雷动,欢声四起,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1、利用这一材料,教师可以层层深入,提出如下问题
(1)请问他们为什么会拼命鼓掌,欢声四起呢?(2)但是一旦他们再次失去财产的时候,他们又有可能重新沦为奴隶。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梭伦又是如何做的呢?(3)这就使贵族失去了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解负令无疑使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因此必然会遭到贵族的激烈反对,梭伦是如何应对的呢?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部动因以形成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愿望,避免了一些苍白无用的提问。
2、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实施渐进式提问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较浅显的问题差生可以回答,较困难的问题优生有兴趣,各有所得。问题的设计切忌大而空,要实施渐进式提问,这其实涉及到问题的层次性。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
例如在对“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的教学时,教材中关于财产等级制度的内容及评价已经表述得较清楚,但如果就告知学生“这是财产等级制度的内容,包括这几方面……”,这样学生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且会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如果直接提问“如何评价财产等级制度”,学生虽然可以在教材上直接找到一部分答案,但很难理解透彻。我们可以把这一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减少问题的难度,这样更有利于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准是什么?(2)这种财产等级制度与凭血缘建立的等级相比标准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进步性?(提示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个角度思考)(3)能否实现真正的平等?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或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探究问题的创设,需要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如果只有封闭性问题,则可能因其简单易答或答案唯一,而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导致探究活动枯燥乏味。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日益成熟,理论型思维发展迅速,他们不再轻信盲从,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与人争论等。近几年的高考中,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该多设计一些半开放甚至全开放式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探索、相互讨论、开展辩论等,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激发出独特的见解、设想或建议,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完成对梭伦改革的内容的教学后,笔者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中国的改革也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今天中国的改革可以从梭伦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反应积极,得出了很多答案,比如A、说明改革是克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B、说明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作出变化;C、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者是否具有大无畏的勇气的优秀品质;改革者的措施是否合理,符合实际;改革者的策略是否恰当等。
可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教师适当放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
历史探究教学的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设问从形式、角度、层次来看是多方面的,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设问艺术,设问能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需要,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齐渝华 石蔷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虞晓贞编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