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新课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新课程突破旧的形式的束缚,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培土,为学生绚烂多姿的生命奠基。
【关键词】新课程 自主 探究 合作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取决于教育方式,同时又决定了对人的培养方式。因此,学习方式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存在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进行的教育。素质教育则“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它侧重于人的素质优化与提高,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的:“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合格的成员,国家合格的公民”,应当“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进行教育,不是为升学率而上课”;“学习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强记,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血肉,能够终身受用”。
而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反对的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适应升学需要为目的,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教育行为;其着眼点在于“好习惯”,在于“终身受用”,在于“做人”,在于“合格公民”,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所以,这才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教育的学习方法。
由此,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自主学习”(activelearning),是针对“被动学习”、完全由他人做主的“他主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选择、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目标并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自己能够根据学习的实际过程调整学习目标和内容。也就是说,真正的“自主学习”意味着在整个“学习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为达成目标的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三个活动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与之相应,教师在这三个活动中引导学生确定自我学习目标、自我完成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和自我评价。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即主动是人的一种自觉行动。主动性是人的主体性中最基本的属性,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换句话说,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所负担的、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应为的行为,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实际所为的行为承担一定后果的义务。学校学习不是一种随意的、偶发的、兴致所至的学习。单凭兴趣难以形成持久的努力,也难以形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中的“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所以,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一般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以下四层意思: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每个学生,除有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总之,独立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顽强地表现出来,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为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
3、自主学习是一种无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自主的、自控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谓“探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而言的。“探究学习”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过程往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反过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往往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所以,严格地说,“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并不构成并列的关系,两者有大量的交叉、重合的地方。具体而言,“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从真实的自然情境、生活情境或书本知识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或“研究问题”,显然这有些类似于科学研究者的求知方式或学习方式。所不同的是,科学研究者的“探究”必须是在整个学术界具有某种“独创性”或“原创性”,而学生“探究”的问题只要对学习者本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或“新异”,就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它看重的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刻地领会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合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必须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是探究的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一般认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结果。我们据此提出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1、提出或生成问题。这是探究学习的认知起点。2、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3、搜集证据,形成解释。这是探究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假设是需要验证的,而验证的核心是搜集证据。4、交流和评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释和观点,既对对方的解释进行质疑,又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这也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求证精神,而这正符合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标。
所谓“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针对学生个人活动的“个体学习”而言的。严格地说,“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并不构成并列的关系。真实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合作学习”之所以被提出来,也正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往往需要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帮助,需要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某种学习疑难并形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情感、态度。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凸显出来,是基于它独特的理念。
1、生生互动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它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学习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并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的观点,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事实上,这种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同样存在于“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之间、“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之间。新课程并不主张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逻辑上的理解,更不主张在“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之间、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在“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是针对目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关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具体而言,强调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当前过于单一、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尤其是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讲—学生听”就一定无效,也不意味着教师不能“讲授”。如果“教师讲—学生听”能够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能够引人入胜并激励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讲授”之后愿意主动探究,那么这种教师的“讲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将实现“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相互转换。
可见,新的学习方式意味着“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也意味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发生相应的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重建我们的学校文化,改善学习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资源,唤醒学生们久已尘封的体验的灵魂与探究的冲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培土,为学生绚烂多姿的生命奠基。这一切无疑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对于素质教育意义更深远。
【关键词】新课程 自主 探究 合作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取决于教育方式,同时又决定了对人的培养方式。因此,学习方式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存在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进行的教育。素质教育则“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它侧重于人的素质优化与提高,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的:“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合格的成员,国家合格的公民”,应当“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进行教育,不是为升学率而上课”;“学习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强记,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血肉,能够终身受用”。
而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反对的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适应升学需要为目的,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教育行为;其着眼点在于“好习惯”,在于“终身受用”,在于“做人”,在于“合格公民”,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所以,这才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教育的学习方法。
由此,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自主学习”(activelearning),是针对“被动学习”、完全由他人做主的“他主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选择、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目标并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自己能够根据学习的实际过程调整学习目标和内容。也就是说,真正的“自主学习”意味着在整个“学习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为达成目标的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三个活动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与之相应,教师在这三个活动中引导学生确定自我学习目标、自我完成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和自我评价。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即主动是人的一种自觉行动。主动性是人的主体性中最基本的属性,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换句话说,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所负担的、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应为的行为,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实际所为的行为承担一定后果的义务。学校学习不是一种随意的、偶发的、兴致所至的学习。单凭兴趣难以形成持久的努力,也难以形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中的“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所以,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一般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以下四层意思: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每个学生,除有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总之,独立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顽强地表现出来,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为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
3、自主学习是一种无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自主的、自控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谓“探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而言的。“探究学习”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过程往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反过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往往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所以,严格地说,“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并不构成并列的关系,两者有大量的交叉、重合的地方。具体而言,“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从真实的自然情境、生活情境或书本知识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或“研究问题”,显然这有些类似于科学研究者的求知方式或学习方式。所不同的是,科学研究者的“探究”必须是在整个学术界具有某种“独创性”或“原创性”,而学生“探究”的问题只要对学习者本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或“新异”,就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它看重的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刻地领会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合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必须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也是探究的载体,它表明探究学习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一般认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结果。我们据此提出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1、提出或生成问题。这是探究学习的认知起点。2、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3、搜集证据,形成解释。这是探究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假设是需要验证的,而验证的核心是搜集证据。4、交流和评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释和观点,既对对方的解释进行质疑,又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这也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求证精神,而这正符合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标。
所谓“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针对学生个人活动的“个体学习”而言的。严格地说,“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并不构成并列的关系。真实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合作学习”之所以被提出来,也正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往往需要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帮助,需要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某种学习疑难并形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情感、态度。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凸显出来,是基于它独特的理念。
1、生生互动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它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学习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并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的观点,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事实上,这种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同样存在于“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之间、“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之间。新课程并不主张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逻辑上的理解,更不主张在“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之间、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在“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是针对目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关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具体而言,强调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当前过于单一、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尤其是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讲—学生听”就一定无效,也不意味着教师不能“讲授”。如果“教师讲—学生听”能够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能够引人入胜并激励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讲授”之后愿意主动探究,那么这种教师的“讲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将实现“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相互转换。
可见,新的学习方式意味着“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也意味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发生相应的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重建我们的学校文化,改善学习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资源,唤醒学生们久已尘封的体验的灵魂与探究的冲动,为学生终身学习培土,为学生绚烂多姿的生命奠基。这一切无疑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对于素质教育意义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