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新知引入法、创设情景引入法、贴近生活实际引入法、操作演示引入法、数学本身发展需要引入法、观察比较归纳引入法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恰当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能够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我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大致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创设情境中引入新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发生的背景,置入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我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这样来设计“引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唱歌,现在,谁来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一听来劲了,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唱了一首歌)
师:这位歌手唱得怎样?怎样来衡量她的唱歌水平?
生:让评委来打分。
师:对,老师请6位同学和我一起来为选手打分。(6位同学和老师把打好的分数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7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办?(有生说:听老师的。有生说:那不行,要那么多评委干什么?)
师:对,不能仅凭老师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大家就知道怎样来给这位选手定分了……
这里通过模拟电视近几年火爆的歌手选拔大赛评委评分的情景,使学生兴致高涨,同时在情境中演示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接触新知。
三、操作演示引入法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三角形的实例,然后让学生用学具——3根小棒搭一个三角形(要求形状各异),再让学生动手画各种形状的三角形,比较各种三角形的异同,在分析比较中引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四、从数学本身发展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10个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个?当学生正确解答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怎么分?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五、观察、比较、归纳引出新知
在引出新知前,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怎样引入,体现了编者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第二组
①(8+27)+13 ①8+(27+13)
②85+17+83 ②85+(17+83)
③72+(28+57) ③(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参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像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①题、第②题、第③题结果分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在练习、观察、讨论、比较、归纳,学生自己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快乐。思维的火花在此绽放得绚丽多姿。
当然,引入新知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几法仅是一个示例,旨在展示小学数学新知教学中新知引入的一般途径,具体应用中还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心理学》
2、《小学教学论》
【组稿编辑:杨五星】
(作者单位:410145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螺岭学校)
恰当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能够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我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大致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创设情境中引入新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发生的背景,置入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我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这样来设计“引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唱歌,现在,谁来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一听来劲了,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唱了一首歌)
师:这位歌手唱得怎样?怎样来衡量她的唱歌水平?
生:让评委来打分。
师:对,老师请6位同学和我一起来为选手打分。(6位同学和老师把打好的分数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7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办?(有生说:听老师的。有生说:那不行,要那么多评委干什么?)
师:对,不能仅凭老师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大家就知道怎样来给这位选手定分了……
这里通过模拟电视近几年火爆的歌手选拔大赛评委评分的情景,使学生兴致高涨,同时在情境中演示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接触新知。
三、操作演示引入法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三角形的实例,然后让学生用学具——3根小棒搭一个三角形(要求形状各异),再让学生动手画各种形状的三角形,比较各种三角形的异同,在分析比较中引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四、从数学本身发展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10个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个?当学生正确解答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怎么分?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五、观察、比较、归纳引出新知
在引出新知前,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怎样引入,体现了编者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第二组
①(8+27)+13 ①8+(27+13)
②85+17+83 ②85+(17+83)
③72+(28+57) ③(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参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像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①题、第②题、第③题结果分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在练习、观察、讨论、比较、归纳,学生自己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快乐。思维的火花在此绽放得绚丽多姿。
当然,引入新知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几法仅是一个示例,旨在展示小学数学新知教学中新知引入的一般途径,具体应用中还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心理学》
2、《小学教学论》
【组稿编辑:杨五星】
(作者单位:410145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螺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