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口头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变化和驾驭语言的过程。朗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是进行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朗读要做到准确、流利、传情,必须深入研读课文,获得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样的情感,并对课文进行技术处理,再小声试读,最后大声朗读。
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朗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童话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在街上,表达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不同,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因生存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其心理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其进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童话,教学时语气要亲切、幽默,语调要有一定的跨度,语速要慢;还要善于模仿人物的语言,把一些象声词读得有声有色。而且,表情要恰当,要配上一定的手势、动作。这才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其幻觉、联想和想象,加深印象。
二、处理好“实词”和“虚词”
汉语是由实词和虚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在朗读教学中能否正确地处理好“实词”和“虚词”,直接关系到朗读教学的成败。
课文中的“实词”,如开头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写出了当时风雪惨淡的环境。朗读时要处理好这些词,使其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产生读景眼中有景、读声耳边有声、读味口里有味的效果,使学生透过白纸黑字看到“天色”、“雪花”,感到“冷”。
课文中的虚词,如第四段中的“因为”、“再说”、“虽然”、“还是”等,虽然无声,但表现了小姑娘思想发展的脉络,揭示了她不能回家的原因及语句间的内在联系,通贯文气。教学时恰当地强调这些词,语意的内在联系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条严密的语言链,就会增强阅读的感染力,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小女孩有家不能归,回家与街头一样的悲惨遭遇,进而产生同情之心。
三、挖掘内在语
内在语,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言外之言、弦外之音。充分挖掘内在语,是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
课文第十一段:“……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加点的词从字面上看,似乎都是令人快乐的、高兴的,因为小女孩和奶奶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了。但认真想想,这些词语所包含的内在语却是极为痛苦的,已经死了的奶奶把小女孩抱走,意味着小女孩死了。那美好的地方,当时人们称它为天堂,其实是神的世界。再说,人死了,还愁何吃穿?还有何冷暖?还知何苦乐?认真挖掘内在语,深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朗读内涵,展示作品思想深度,就能把小女孩冻饿而死的悲惨命运,通过深深同情和愤愤不平的有声语言表现出来。
四、读出语调、停顿、重音、节奏
1、语调。语调是朗读中出现的抑扬顿挫、高低轻重的变化形式,其曲折性规律表现在口语中就是“语势”。如课文开头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般陈述句,但朗读时其语调并非平直的。其语势为:起始“天”为中3度,“天”后一挫,给全句重音“冷”带来一股寒气,同时又升到全句的最高点,约在4-5度之间,稍停后下降至“极了”,约在3度左右,再缓降至“下着”,约在2度以上,又升至“雪”,“雪”字高“天”字半度,“又快”缓降,“黑”又下降为全句最低点,约为2度。这样的语调再配合形象感受,会使人感到有明显“冷”的气氛,且全句错落有致、参差有别。但是,如按平直调处理,那就显得呆板失色。
2、停顿。一般地,段落之间的停顿长于层次间的停顿,层次间的停顿又长于句子内部的停顿,省略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比破折号、分号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又比冒号、逗号的停顿长一点,顿号的停顿最短。当然,不能完全受标点符号的制约。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也需要停顿;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也要连接。同时,要注意别把语音陡然切断,停顿只是声音的间歇,而非感情的中断。
3、找准重音,体现好重音。句子中的一些主要的短语、动词、形容词要重捶或重读,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中加点的词语。重捶或重读一些重要的关联词,如课文第四段中的“……因为……再说……虽然……还是……”等。某些修饰补充的成分也可重读或重捶,如“……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中加点部分。类似的重音很多,必须认真地找准。读重音时,不能把音量突然加大,而要顺着语气自然加重。一般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体现重音,如:加强或缩短声音的长度、轻拖或轻读、快中显慢、重中见轻、声音的高低相间、虚实互换、前后停顿等。
4、找准基调,把握节奏。课文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上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可以说,“冷”与“饿”使小女孩最后悲惨而死,这是全文的主线及感情基调。文中虽出现几次幻境棗“大火炉”、“烤鹅”、“圣诞树”,但这恰好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当幻境消失后,则更加突出现实的冷酷无情。在朗读时,其感情基调应是悲伤的,以抑为主、抑扬交替、语调低沉、气息在跌宕中下沉、声音偏暗、语速缓慢,与文章开头风雪惨淡的气氛遥相呼应、协调一致。
总之,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好节奏,并进行恰当的朗读技术处理,才能使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应求的朗读效果,实现第二次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553303 ①贵州省纳雍县机关幼儿园 ②纳雍县新房中学)
朗读要做到准确、流利、传情,必须深入研读课文,获得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样的情感,并对课文进行技术处理,再小声试读,最后大声朗读。
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朗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童话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在街上,表达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不同,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因生存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其心理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其进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童话,教学时语气要亲切、幽默,语调要有一定的跨度,语速要慢;还要善于模仿人物的语言,把一些象声词读得有声有色。而且,表情要恰当,要配上一定的手势、动作。这才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其幻觉、联想和想象,加深印象。
二、处理好“实词”和“虚词”
汉语是由实词和虚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在朗读教学中能否正确地处理好“实词”和“虚词”,直接关系到朗读教学的成败。
课文中的“实词”,如开头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写出了当时风雪惨淡的环境。朗读时要处理好这些词,使其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产生读景眼中有景、读声耳边有声、读味口里有味的效果,使学生透过白纸黑字看到“天色”、“雪花”,感到“冷”。
课文中的虚词,如第四段中的“因为”、“再说”、“虽然”、“还是”等,虽然无声,但表现了小姑娘思想发展的脉络,揭示了她不能回家的原因及语句间的内在联系,通贯文气。教学时恰当地强调这些词,语意的内在联系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条严密的语言链,就会增强阅读的感染力,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小女孩有家不能归,回家与街头一样的悲惨遭遇,进而产生同情之心。
三、挖掘内在语
内在语,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言外之言、弦外之音。充分挖掘内在语,是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
课文第十一段:“……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加点的词从字面上看,似乎都是令人快乐的、高兴的,因为小女孩和奶奶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了。但认真想想,这些词语所包含的内在语却是极为痛苦的,已经死了的奶奶把小女孩抱走,意味着小女孩死了。那美好的地方,当时人们称它为天堂,其实是神的世界。再说,人死了,还愁何吃穿?还有何冷暖?还知何苦乐?认真挖掘内在语,深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朗读内涵,展示作品思想深度,就能把小女孩冻饿而死的悲惨命运,通过深深同情和愤愤不平的有声语言表现出来。
四、读出语调、停顿、重音、节奏
1、语调。语调是朗读中出现的抑扬顿挫、高低轻重的变化形式,其曲折性规律表现在口语中就是“语势”。如课文开头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般陈述句,但朗读时其语调并非平直的。其语势为:起始“天”为中3度,“天”后一挫,给全句重音“冷”带来一股寒气,同时又升到全句的最高点,约在4-5度之间,稍停后下降至“极了”,约在3度左右,再缓降至“下着”,约在2度以上,又升至“雪”,“雪”字高“天”字半度,“又快”缓降,“黑”又下降为全句最低点,约为2度。这样的语调再配合形象感受,会使人感到有明显“冷”的气氛,且全句错落有致、参差有别。但是,如按平直调处理,那就显得呆板失色。
2、停顿。一般地,段落之间的停顿长于层次间的停顿,层次间的停顿又长于句子内部的停顿,省略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比破折号、分号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又比冒号、逗号的停顿长一点,顿号的停顿最短。当然,不能完全受标点符号的制约。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也需要停顿;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也要连接。同时,要注意别把语音陡然切断,停顿只是声音的间歇,而非感情的中断。
3、找准重音,体现好重音。句子中的一些主要的短语、动词、形容词要重捶或重读,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中加点的词语。重捶或重读一些重要的关联词,如课文第四段中的“……因为……再说……虽然……还是……”等。某些修饰补充的成分也可重读或重捶,如“……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中加点部分。类似的重音很多,必须认真地找准。读重音时,不能把音量突然加大,而要顺着语气自然加重。一般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体现重音,如:加强或缩短声音的长度、轻拖或轻读、快中显慢、重中见轻、声音的高低相间、虚实互换、前后停顿等。
4、找准基调,把握节奏。课文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上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可以说,“冷”与“饿”使小女孩最后悲惨而死,这是全文的主线及感情基调。文中虽出现几次幻境棗“大火炉”、“烤鹅”、“圣诞树”,但这恰好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当幻境消失后,则更加突出现实的冷酷无情。在朗读时,其感情基调应是悲伤的,以抑为主、抑扬交替、语调低沉、气息在跌宕中下沉、声音偏暗、语速缓慢,与文章开头风雪惨淡的气氛遥相呼应、协调一致。
总之,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好节奏,并进行恰当的朗读技术处理,才能使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应求的朗读效果,实现第二次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553303 ①贵州省纳雍县机关幼儿园 ②纳雍县新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