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体现的素质教育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悠远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中的瑰宝,那些选入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古人云:“诗言志,词为心声。”每次诵读起那些熟悉的诗句,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喜、怒、哀、乐。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豪迈,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柔情,“碧云天,黄花地”的清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雪,这个中的美妙,应怎样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既得到文学知识,又领会审美思想,以便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呢?
  以往的教学模式大致是:教师介绍背景,然后便逐字、逐词、逐句地讲解,学生也就是“听书”、“抄书”、“背书”。笔者以为这是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乐”的填鸭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体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的倡导,为古诗教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也开启了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新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整理,我们已形成了新的古诗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力求体现古诗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和探索,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体验感悟古诗之神与韵的和谐美。
  以《暮江吟》为例,论述操作过程。
  
  【第一步】交待目标,熟读自解
  
  目标1:解释加点的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目标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反复诵读该古诗,让古诗那优美的言语带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体会、了解该诗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步】自解碰壁,互解点拨
  
  通过初读反馈,大部分学生已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只是个别字词弄不准,这时进入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自解情况提出不懂字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解答,而后说诗句的意思。对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给以启发、点拨。如“怜”字,字典义项为:1、可怜;2、可爱。应取哪个义项呢?引导学生读一、二、四句诗,在体会描绘景物的基础上,做出选取义项2的判断。
  
  【第三步】反复咀嚼,融会贯通
  
  要求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咬文嚼字,静心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把自己融进诗中,力求有所悟。
  
  【第四步】配乐欣赏,身入意境
  
  第三步时,学生已有入境之感,这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配乐诗朗读。此时,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傍晚时分的江边景色;有夕阳,有江水,有露珠,有弯月。仿佛这时的自己就站在江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并被其陶醉,欣然提笔,赋诗《暮江吟》。学生通过如此神游,受到艺术和美的熏陶,体验到诗中的意境之美。
  
  【第五步】立体沟通,改写绘画
  
  通过语言过渡,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所悟,把神游之境、感受之情写成短文进行绘画,既可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古诗教学的特点,有目标向导,有知识操作,有成功反馈,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的“四自”能力,有助于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作者单位:075400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以荣辱观为核心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以往社会治理伦理目标的进一步明晰化、具体化,是在当今社会主义价值观多元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价值标准和精神导引。  如何积极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
期刊
语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笔者认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滞后性教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将滞后性变为前瞻性,变接受为发现,变被动为主动。一语文的灵感是什么?大体说来就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想(即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的超常和出众。  听话听音,别人说的什么话,是好话还是坏话,是真话还是假话,说得有没有味,有没有秩序,有没有文学色彩,有没
期刊
阅读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活动。“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去感受、体验、思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激情、激趣、激思,把学生带进神奇的境界。   实验教材充满激情的多项素材。如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我在教学《荷叶圆圆》时
期刊
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有28条,分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3—4年级):“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期刊
从教学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传统式教学,还是现在异步教学,兴趣都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源泉。依据具体的语境,结合施教的具体对象,激发兴趣、启动思维的途径也是各有千秋的,只要教师把着力点放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和思维激发上,学生就能发挥潜在的主动性优势,学好语文。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兴趣、激活思维呢?笔者初浅地认为,教师应在预习(自主学习或课前自学)、听课(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自我强化)这教学过程的三
期刊
作业批改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一种好的方法,不但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达到及时反馈矫正的目的,而且能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运用启发批改为好。    一、启发批改的具体作法    启发批改,就是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部分,不一定全批全改,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致命弱点、错误 的根源,适当点拨,提出诚恳的建议和希望,起到引路和向导作用,激发学生通过自
期刊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对比——感受形象美    理解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审美的基础。对比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也总是在朴素的对比中显现。例如:鲁迅塑造的闰土,彼此之间始终存在着对比。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少年闰土这个形象,教学中,首先让
期刊
“诗必穷而后工”,这话对,但又不尽全对。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特别强调“发愤”而作。  《文心雕龙·才略》中说冯衍:“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坛盛世;《显示》、《自序》亦蚌病成珠矣。”德国的大哲学家尼采也认为:“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歌唱都是痛苦使然。”法
期刊
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听、说、读、写中,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学大纲对“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字要写得正确、匀称、干净”,“注意不写错别字。”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想方设法减少错别字,甚至消灭错别字。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少写错别字,消灭错别字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
期刊
教育改革的口号早已深得民心,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语文课教学怎样以新的教育方式去适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    一、语文课教学本身要有创造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用死记硬背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