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一日常规是幼儿园生活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指南》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应摒弃传统常规教育理念,避免“高控制”的常规教育。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科学理念,提供给幼儿自己内化常规的机会,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学会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律能力,进而达到常规教育的逐步“内化”,这才是常规建立的积极、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 一日常规 《指南》 高控制 内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204
一、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建立常规的基础
《指南》中讲到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在安全的基础上,幼儿的身心才会得到充分的放松。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有诸多的不适,产生分离焦虑。这个时候,我们要多用爱的言语和行为安抚幼儿的情绪,比如像家人一样呼唤幼儿的乳名,关注幼儿,对他微笑、点头,经常抱抱他、摸摸他、亲亲他,给他表扬和赞赏,使幼儿感受到自己为老师所喜爱和接纳,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渐渐地,他们就会开始尝试信任老师,慢慢地,他们就会觉得幼儿园的环境是安全的,是值得信赖的,身心得到自然的放松。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除非个体的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感能被满足,否则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放松状态下的幼儿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兴趣的驱使下,幼儿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产生有序;长久的专注,幼儿就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那么规则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因此,规则是建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基础上的。
二、有效的方法策略是建立常规的途径
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应该正确、科学地看待幼儿的常规问题,常规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幼儿集体生活良好的秩序,更应该着眼于对今后幼儿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将幼儿的常规转化为幼儿的自觉生活、学习习惯。
(一)环境暗示立规则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常规建立影响很大。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园区和教室环境,在设计内容上应考虑儿童趣味性强的、具有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比如每个活动区的进区规则;盥洗室里的幼儿洗手步骤图;水罐、马桶前面提醒幼儿排队的小脚印;楼梯上贴有靠右行走的小脚丫;楼道墙壁上禁止大声喧哗的标志等等。这些简单的标记和符号,巧妙地将抽象的规则直观化、操作化,并恰当地呈现在幼儿最需要的场所,提供一种行为的暗示和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生,并逐步内化成稳定的习惯。
教师的言行以及对幼儿的态度是看不见的精神环境。由于教师在幼儿园是幼儿最主要的交往者和教育者,加之在幼儿心中的权威地位,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正面示范。言语文明有礼、态度和蔼可亲,潜移默化中就会对幼儿形成有力的影响。切记,语言是教育幼儿最无效的工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会促使幼儿萌生出潜在的规则意识。
(二)榜样示范学规则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和同伴是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同伴的一言一行也会成为幼儿观察和学习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同与期望接纳心理会越来越强,同伴对幼儿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引导他们向行为习惯好的同伴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感到贴近,易理解、接受和喜欢。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的卡通动画形象来影响幼儿,借鉴人物形象好的行为表现去感染和教育幼儿,促使幼儿向良好常规迈进。
(三)方法技巧促规则
在培养幼儿常规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方法技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利用儿歌、故事、游戏、音乐等多种教育方法。比如当孩子们出现混乱无序现象时,语言是最无效的工具,无论你的嗓门有多高都无济于事。此时,一首简单的儿歌或一个简短的手指游戏,却能把所有孩子都吸引过来,跟着你一起吟唱做动作,瞬间都会变成听话的“小羔羊”。2.运用用多元化评价正面引导幼儿。为了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主性,我们应该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多鼓励同伴之间进行评价。比如区域游戏结束后,请幼儿说一说谁的玩具收拾的最整齐,怎样玩更好等等,以此在同伴互鉴中提高幼儿的常规意识。同时,强化幼儿的正面行为。当幼儿出现良好的规则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3.以静制动。这个年龄的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如果以一种反差别的声音或动作出现,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可以尝试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用小声音提一些要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会听得很仔细,同时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小声地应答。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教师不必再用大嗓门解决问题,常规管理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四)教育契机养规则
幼儿一日生活有很多环节,如果在环节转换时把握不好,幼儿容易出现一系列常规问题。相反,如果我们对过渡环节进行有目的性地预设,不仅能解决幼儿常规问题,同时也会促进幼儿身心有益发展。比如创办“轻松时刻”,在过渡环节老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动作。这样有很多益处,既陶冶幼儿情操,同时幼儿在模仿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舞蹈动作,教师不必为文艺演出而专门进行排练;而且也避免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幼儿有事可做,自然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常规问题。
三、简单的反反复复是巩固常规
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很容易情绪化、比较自我,经常会有触犯常规或反复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利用环境暗示、榜样示范,借助一定的方法技巧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常规;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敏锐捕捉教育时机及时地培养幼儿建立常规。在不断地、反复地强化和巩固中,幼儿会在头脑中逐渐建构起对常规的理解,获得常规经验,并不断地产生良好的常规行为。当幼儿因为良好行为而感到自我满足感时,他们就会为了保持这种需要而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表现出好行为会让幼兒觉得自己很棒,而这种自我肯定而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奖赏,这就是我们常规管理所应追求的“自律”。
四、长期的坚持保持是养成常规
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开始的适应、熟悉到初步的遵守,再到巩固、强化直至幼儿乐意遵守,并达到自律,整个过程需要老师耐心地引导、支持和鼓励,给幼儿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并且长期坚持下来。当常规要求真正的内化成幼儿的一种习惯时,常规管理就会迎刃而解。
当然,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更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教师与家长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老师的坚持以及家长的保持,会促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断地反复中养成并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7.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3,5.
3.钱峰,汪乃铭.《学前心理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2,4.
4.孙瑞雪.《爱和自由》[M].中国妇女出版社,北京,2009,7.
【关键词】 幼儿 一日常规 《指南》 高控制 内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204
一、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建立常规的基础
《指南》中讲到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在安全的基础上,幼儿的身心才会得到充分的放松。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有诸多的不适,产生分离焦虑。这个时候,我们要多用爱的言语和行为安抚幼儿的情绪,比如像家人一样呼唤幼儿的乳名,关注幼儿,对他微笑、点头,经常抱抱他、摸摸他、亲亲他,给他表扬和赞赏,使幼儿感受到自己为老师所喜爱和接纳,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渐渐地,他们就会开始尝试信任老师,慢慢地,他们就会觉得幼儿园的环境是安全的,是值得信赖的,身心得到自然的放松。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除非个体的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感能被满足,否则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放松状态下的幼儿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兴趣的驱使下,幼儿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产生有序;长久的专注,幼儿就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那么规则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因此,规则是建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基础上的。
二、有效的方法策略是建立常规的途径
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应该正确、科学地看待幼儿的常规问题,常规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幼儿集体生活良好的秩序,更应该着眼于对今后幼儿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将幼儿的常规转化为幼儿的自觉生活、学习习惯。
(一)环境暗示立规则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常规建立影响很大。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园区和教室环境,在设计内容上应考虑儿童趣味性强的、具有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比如每个活动区的进区规则;盥洗室里的幼儿洗手步骤图;水罐、马桶前面提醒幼儿排队的小脚印;楼梯上贴有靠右行走的小脚丫;楼道墙壁上禁止大声喧哗的标志等等。这些简单的标记和符号,巧妙地将抽象的规则直观化、操作化,并恰当地呈现在幼儿最需要的场所,提供一种行为的暗示和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生,并逐步内化成稳定的习惯。
教师的言行以及对幼儿的态度是看不见的精神环境。由于教师在幼儿园是幼儿最主要的交往者和教育者,加之在幼儿心中的权威地位,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正面示范。言语文明有礼、态度和蔼可亲,潜移默化中就会对幼儿形成有力的影响。切记,语言是教育幼儿最无效的工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会促使幼儿萌生出潜在的规则意识。
(二)榜样示范学规则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和同伴是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同伴的一言一行也会成为幼儿观察和学习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同与期望接纳心理会越来越强,同伴对幼儿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引导他们向行为习惯好的同伴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感到贴近,易理解、接受和喜欢。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的卡通动画形象来影响幼儿,借鉴人物形象好的行为表现去感染和教育幼儿,促使幼儿向良好常规迈进。
(三)方法技巧促规则
在培养幼儿常规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方法技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利用儿歌、故事、游戏、音乐等多种教育方法。比如当孩子们出现混乱无序现象时,语言是最无效的工具,无论你的嗓门有多高都无济于事。此时,一首简单的儿歌或一个简短的手指游戏,却能把所有孩子都吸引过来,跟着你一起吟唱做动作,瞬间都会变成听话的“小羔羊”。2.运用用多元化评价正面引导幼儿。为了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主性,我们应该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多鼓励同伴之间进行评价。比如区域游戏结束后,请幼儿说一说谁的玩具收拾的最整齐,怎样玩更好等等,以此在同伴互鉴中提高幼儿的常规意识。同时,强化幼儿的正面行为。当幼儿出现良好的规则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3.以静制动。这个年龄的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如果以一种反差别的声音或动作出现,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可以尝试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用小声音提一些要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会听得很仔细,同时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小声地应答。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教师不必再用大嗓门解决问题,常规管理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四)教育契机养规则
幼儿一日生活有很多环节,如果在环节转换时把握不好,幼儿容易出现一系列常规问题。相反,如果我们对过渡环节进行有目的性地预设,不仅能解决幼儿常规问题,同时也会促进幼儿身心有益发展。比如创办“轻松时刻”,在过渡环节老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动作。这样有很多益处,既陶冶幼儿情操,同时幼儿在模仿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舞蹈动作,教师不必为文艺演出而专门进行排练;而且也避免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幼儿有事可做,自然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常规问题。
三、简单的反反复复是巩固常规
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很容易情绪化、比较自我,经常会有触犯常规或反复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利用环境暗示、榜样示范,借助一定的方法技巧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常规;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敏锐捕捉教育时机及时地培养幼儿建立常规。在不断地、反复地强化和巩固中,幼儿会在头脑中逐渐建构起对常规的理解,获得常规经验,并不断地产生良好的常规行为。当幼儿因为良好行为而感到自我满足感时,他们就会为了保持这种需要而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表现出好行为会让幼兒觉得自己很棒,而这种自我肯定而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奖赏,这就是我们常规管理所应追求的“自律”。
四、长期的坚持保持是养成常规
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开始的适应、熟悉到初步的遵守,再到巩固、强化直至幼儿乐意遵守,并达到自律,整个过程需要老师耐心地引导、支持和鼓励,给幼儿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并且长期坚持下来。当常规要求真正的内化成幼儿的一种习惯时,常规管理就会迎刃而解。
当然,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更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教师与家长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老师的坚持以及家长的保持,会促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断地反复中养成并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7.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3,5.
3.钱峰,汪乃铭.《学前心理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2,4.
4.孙瑞雪.《爱和自由》[M].中国妇女出版社,北京,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