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高效,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教与学的最大效益。过去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现在提倡高效课堂是把二者并重,甚至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以学评教,让学生有兴趣的学,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最终目的是会学。
关键词:高效;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会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所谓高效,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教与学的最大效益。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提倡高效课堂呢?和过去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什么不同呢?过去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现在提倡高效课堂是把二者并重,甚至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以学评教,让学生有兴趣的学,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最终目的是会学。那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想谈些浅见,请教同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示。
一、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1、校长对课改有前瞻性,锐意改革。教师观念转变快,课改热情高,积极主动。上下一心,形成课改的浓厚氛围。
2、要想真正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学起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过去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学生讲,老师要认真耐心倾听,及时点拨;老师要学会个性化评价,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要有教学智慧,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注重课堂的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学校拥有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高效课堂的模式
目前,我们普遍采用的是“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1、 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导学案的编制做到“两个结合”: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导学案是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自主预习、课堂探究、课堂训练或课堂检测等部分组成。导学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运用导学案在课前有效预习,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地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展示评价。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使用导学案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导学案的编制不能与多媒体、练习册重复;第二,不但要重视导学案上预设的问题,还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第三,最好是提前在课上给学生时间做导学案,老师随时可以了解学生做的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的点拨、总结、评价。
2、 学习小组的建立
学习小组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保障。每个小组有一名小组长,六名学生成员,成绩好的两名,中等的两名,较差的两名。要对小组长和组员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先独学,再对学,后组学,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全班,师生共同解决。组内合作交流,以好带差,发言、展示每个组员轮换。每个小组都有奋斗目标、学习活动计划。每个组员都要有集体荣誉感,有团队精神。
3、 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大致分为六个环节:课前预习,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展示评价,课堂小结,达标测试。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和涉及到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先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小组之间互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主要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知识点归纳总结提升;课堂训练或课堂检测是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的发言、展示只是少数语文学习好的学生。
一节作文评改课,虽然老师讲解不多,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展示作文,评改作文,但展示、评改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语文学习好的。由于大部分学生手里没有展示的例文,所以他们就是出耳朵听,也不动笔,好像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节课他们没有什么收获。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批作文之后,再推荐、展示、评改作文,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活动,既学会了修改别人的文章,又知道了自己文章存在的毛病。如果用投影仪把展示的作文投到大屏幕上,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作文评改的全过程,还便于他们记笔记,就更好了。
2、过于依赖多媒体。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把预设的问题和答案都放在课件中,课堂上老师按部就班地照课件讲,牵着学生鼻子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分地注重了预设,而没有关注课堂上的生成。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语文课常用它创设情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展阅读、复习训练等等。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教案,代替板书。
3、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制定存在问题:第一,使用的概念宽泛,不具体,学生很难把握;第二,没有交待学习重点、难点及学法;第三,某个学习目标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却没有落实。
其次,导学案当堂发,学生边做,老师边讲,学生做的怎么样,只能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略知一二,而不能了解所有的学生,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那么导学案可有可无,起的作用不大。
4、集体备课带来的负面影响。
集体备课使同一年级的教学进度、教案、导学案、课件都是一样的,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有弊端,有的老师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整,拿过来就用,课堂上教学语言一样,教学环节一样,教学方法也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集体备课的成果却给一些不动脑筋、不思进取的老师提供了方便。
5、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教学效果差。
例如,有的老师教屈原的《离骚》时,一味地让学生朗读、齐读,读了十遍,学生还是读的不流利,根本谈不上有感情。老师没有根据这首诗生僻字多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应该先把生僻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的通顺,然后再有感情的读。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示范性朗读指导或放录音,使学生参照模仿,提高读的效率。 6、有的学校由于生源质量比较差,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定位低,具体表现为:第一,老师对学生没有信心,不敢放手,课堂展示、学生发言都集中在前排几个好学生身上,其他的学生只是陪衬;第二,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第三,老师的总结只是重复学生说的,没有提升;第四,老师很少有个性化的、鼓励性的评价。
(二)改进意见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做到六个结合。
1、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通常要提前一周备出一个单元的课,一个老师边上课边备课,写教案、导学案,制作课件,确实很困难。如果把备课任务分别落实给备课组的每个老师,一个老师完成一课或一部分的备课任务,然后集体备课经过研究讨论,拿出定稿,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是为了研究问题,不是为了拿出一份统一的教案、导学案,给某些投机取巧的老师提供方便。
2、课堂教学与研究反思相结合。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也就是说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不断研究、不断反思,进而不断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反思可以是集体的——校本教研,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参加国家、省、市等业务指导部门的课题研究,还可以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问题研究。无论何种方式,归根结底就是需要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积极主动、切实有效的研究,高效课堂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像教师备课一样,预习越充分,课上表现越好。有了课前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有的教师不主张预习,课堂上只允许带字典或词典等工具书,不让带任何参考资料,认为这种“裸读”有利于保持学生阅读的新鲜感、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实际上,多数学生积累不丰厚,语言感知能力不强,社会生活实践少,人生阅历浅,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裸读”往往是低效的,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根本谈不上创新。
4、问题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结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这一切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是获得知识突破的契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火花,进行有效的生成,而不应该只是把预设的问题硬塞给学生。
5、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我们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好学生,他们是学校的焦点、班级的宠儿,家长的掌上明珠,发言更是好学生的权利,而很少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新课程倡导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到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做到点面结合。既有个别学生的发言、展示,又有小组交流、研讨;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首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尤其要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其次,充分了解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薄弱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再次,给中等生和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步的动力;最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好带差,共同提高。
6、知识的传授、学习与课堂检测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反馈目标达成情况,那么,课堂检测就是最有效的手段。课堂检测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学生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课堂检测还可以检查教师教的情况,教师的备课,往往是将精力主要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不足。只有进行了课堂检测,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策略。我们实施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更需要进行课堂检测,及时反馈,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点拨、总结、提升。
总之,高效课堂的实施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效;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会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所谓高效,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教与学的最大效益。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提倡高效课堂呢?和过去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什么不同呢?过去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现在提倡高效课堂是把二者并重,甚至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以学评教,让学生有兴趣的学,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最终目的是会学。那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想谈些浅见,请教同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示。
一、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1、校长对课改有前瞻性,锐意改革。教师观念转变快,课改热情高,积极主动。上下一心,形成课改的浓厚氛围。
2、要想真正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学起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过去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学生讲,老师要认真耐心倾听,及时点拨;老师要学会个性化评价,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要有教学智慧,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注重课堂的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学校拥有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高效课堂的模式
目前,我们普遍采用的是“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1、 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导学案的编制做到“两个结合”: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导学案是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自主预习、课堂探究、课堂训练或课堂检测等部分组成。导学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运用导学案在课前有效预习,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地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展示评价。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使用导学案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导学案的编制不能与多媒体、练习册重复;第二,不但要重视导学案上预设的问题,还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第三,最好是提前在课上给学生时间做导学案,老师随时可以了解学生做的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的点拨、总结、评价。
2、 学习小组的建立
学习小组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保障。每个小组有一名小组长,六名学生成员,成绩好的两名,中等的两名,较差的两名。要对小组长和组员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先独学,再对学,后组学,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全班,师生共同解决。组内合作交流,以好带差,发言、展示每个组员轮换。每个小组都有奋斗目标、学习活动计划。每个组员都要有集体荣誉感,有团队精神。
3、 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大致分为六个环节:课前预习,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展示评价,课堂小结,达标测试。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和涉及到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先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小组之间互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主要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知识点归纳总结提升;课堂训练或课堂检测是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的发言、展示只是少数语文学习好的学生。
一节作文评改课,虽然老师讲解不多,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展示作文,评改作文,但展示、评改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语文学习好的。由于大部分学生手里没有展示的例文,所以他们就是出耳朵听,也不动笔,好像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节课他们没有什么收获。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批作文之后,再推荐、展示、评改作文,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活动,既学会了修改别人的文章,又知道了自己文章存在的毛病。如果用投影仪把展示的作文投到大屏幕上,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作文评改的全过程,还便于他们记笔记,就更好了。
2、过于依赖多媒体。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把预设的问题和答案都放在课件中,课堂上老师按部就班地照课件讲,牵着学生鼻子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分地注重了预设,而没有关注课堂上的生成。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语文课常用它创设情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展阅读、复习训练等等。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教案,代替板书。
3、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制定存在问题:第一,使用的概念宽泛,不具体,学生很难把握;第二,没有交待学习重点、难点及学法;第三,某个学习目标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却没有落实。
其次,导学案当堂发,学生边做,老师边讲,学生做的怎么样,只能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略知一二,而不能了解所有的学生,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那么导学案可有可无,起的作用不大。
4、集体备课带来的负面影响。
集体备课使同一年级的教学进度、教案、导学案、课件都是一样的,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有弊端,有的老师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整,拿过来就用,课堂上教学语言一样,教学环节一样,教学方法也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集体备课的成果却给一些不动脑筋、不思进取的老师提供了方便。
5、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教学效果差。
例如,有的老师教屈原的《离骚》时,一味地让学生朗读、齐读,读了十遍,学生还是读的不流利,根本谈不上有感情。老师没有根据这首诗生僻字多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应该先把生僻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的通顺,然后再有感情的读。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示范性朗读指导或放录音,使学生参照模仿,提高读的效率。 6、有的学校由于生源质量比较差,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定位低,具体表现为:第一,老师对学生没有信心,不敢放手,课堂展示、学生发言都集中在前排几个好学生身上,其他的学生只是陪衬;第二,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第三,老师的总结只是重复学生说的,没有提升;第四,老师很少有个性化的、鼓励性的评价。
(二)改进意见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做到六个结合。
1、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通常要提前一周备出一个单元的课,一个老师边上课边备课,写教案、导学案,制作课件,确实很困难。如果把备课任务分别落实给备课组的每个老师,一个老师完成一课或一部分的备课任务,然后集体备课经过研究讨论,拿出定稿,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是为了研究问题,不是为了拿出一份统一的教案、导学案,给某些投机取巧的老师提供方便。
2、课堂教学与研究反思相结合。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也就是说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不断研究、不断反思,进而不断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反思可以是集体的——校本教研,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参加国家、省、市等业务指导部门的课题研究,还可以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问题研究。无论何种方式,归根结底就是需要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积极主动、切实有效的研究,高效课堂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像教师备课一样,预习越充分,课上表现越好。有了课前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有的教师不主张预习,课堂上只允许带字典或词典等工具书,不让带任何参考资料,认为这种“裸读”有利于保持学生阅读的新鲜感、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实际上,多数学生积累不丰厚,语言感知能力不强,社会生活实践少,人生阅历浅,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裸读”往往是低效的,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根本谈不上创新。
4、问题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结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这一切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是获得知识突破的契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火花,进行有效的生成,而不应该只是把预设的问题硬塞给学生。
5、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我们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好学生,他们是学校的焦点、班级的宠儿,家长的掌上明珠,发言更是好学生的权利,而很少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新课程倡导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到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做到点面结合。既有个别学生的发言、展示,又有小组交流、研讨;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首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尤其要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其次,充分了解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薄弱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再次,给中等生和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进步的动力;最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好带差,共同提高。
6、知识的传授、学习与课堂检测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反馈目标达成情况,那么,课堂检测就是最有效的手段。课堂检测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学生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课堂检测还可以检查教师教的情况,教师的备课,往往是将精力主要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不足。只有进行了课堂检测,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策略。我们实施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更需要进行课堂检测,及时反馈,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点拨、总结、提升。
总之,高效课堂的实施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