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盈亏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类重要应用题。本文通过追溯盈亏问题的概念、本质,归纳了五种基本类型,并结合日常教学经验,从问题理解、方法渗透等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四条教学策略。
关键词:盈亏问题;解法;教学策略
一、概念及常见类型
把一定数量的物体用两种方案平均分成一定的份数,己知两种方案分配时每份分得的数量和余数(或不足数),求被分配的份数和总量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其基本特点是两次分配的物体总数和总份数固定不变,本质是两次分配标准的差异引起了分配结果的不同。因此,解决盈亏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比较两种方案,分析由“每份数变化”引发的“分配结果的总差额”,根据两者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最后根据任意一次分配过程求得物体总量。
【例1】老师把一堆苹果分给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5个,还剩下4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则还缺少28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几个苹果?
例1属于典型例题,是盈亏问题的基本类型之一。由于分配会出现正好分完、有剩余、不足三种情况,总差额会因两次分配的情况不同产生以下几种组合:
1.一盈一亏,总差额=盈+亏;
2.两次都盈,总差额=大盈小盈;
3.两次都亏,总差额=大亏-小亏;
4.一次盈,一次正好分完,总差额=盈;
5.一次亏,一次正好分完,总差额=亏。
根据这五种组合,我们通常将盈亏问题分为一盈一亏、两次均盈、两次均亏、一盈一尽、一亏一尽这五种基本类型。
对于这五类基本类型,在小学数学中最常用比较对应法来解题。依据“总差额÷每份差额=份数”、“每份分得数×份数+盈数(或减亏数)=物品总数”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利用對应公式或转化后利用公式求解。用此法分析例1如下:参与分苹果的小朋友与苹果的总量不变。比较两次分配,由每人5个变为每人7个,第二次除了把剩下的4个苹果分掉外,还缺28个,说明总共多分了4+28=32个,这是由于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分了7-5=2个造成的。已知每人多分2个,一共多分l 32个,可得一共有32÷2=16个小朋友。则苹果有16×5+4=84个或7×1628=84个。
二、教学策略
(一)铺垫“盈与亏”,引导学生厘清题意
盈亏问题有其独有的结构,在教学前让学生充分了解盈亏问题是怎样的一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需要揭示盈、亏二字的含义,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盈表示多余,亏表示不够,这对学生迅速判断题日中的盈数与亏数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出示一道典型例题,学生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形成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如“每人5个,多4个(盈);每人7个,少28个(亏)”,借此分析盈亏问题的基本特征。第三步,通过提问学生“两次分配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认识到分配总量与份数不变,只是分的标准变了。这三步铺垫能让学生对问题形成初步感知,厘清题目意思。
(二)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表征
文字辅以线段图表征题意,能给与学生直观的感受。以例1为例,如图1可以用同样长的两条线段表示苹果总数,再在此基础上表示分配后的情况,盈数用实线表示,亏数则用虚线表示,标出具体数值,进而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两次分配的总差额。
图1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日尝试画线段图,进一步加深理解。从会看到会画,也意味着从听懂到会做的转变。
(三)利用“问题串”,共同探寻问题本质
在实际教学中,若直接一次性地给出公式,会让学生产生思维跳跃感,进而导致盲日套公式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串,给予学生思考支架,从而真正理解问题本质。以例1为例,教师可这样设置问题串,步步深入:两次分配的苹果数相差多少?为什么第二次会比第一次多分32个苹果呢?每人多分2个,总共多分32个苹果,那你能算有几个人了吗?
这旨在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全过程,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扎实地理解每一步计算过程,并在做题时学会“问自己”。这也有效突出r盈亏问题的本质:两次分配每份数的变化导致了两次分配存在差额。基于此,教师可适时归纳出一盈一亏类基本型的公式:(盈+亏)÷每份差额=份数。
(四)由扶到放,启发学生自主归纳
盈亏问题的五个基本类型具有明显的共通性,教师可以通过精讲一道典型例题,如“一盈一亏”类型,采用上述三种教学策略,讲授基本解法。接下来就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寻找共同点与不同点的过程中,自主归纳出其他四种类型与总差额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其次在逐渐放开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错误的解答,以及易混点进行着重强调,避免知识负迁移与一知半解的情况产生。此外,在基本类型的掌握后,教师可适当拔高难度,让学生尝试盈亏问题的不同变形,锻炼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士.小学数学盈亏问题例解[J].甘肃教育,1995(12):28-29。
[2]卿雪梅.转换条件,问题将迎刃而解——例谈较为复杂的“盈亏问题”的解题策略[J].才智,2011(31):152.
关键词:盈亏问题;解法;教学策略
一、概念及常见类型
把一定数量的物体用两种方案平均分成一定的份数,己知两种方案分配时每份分得的数量和余数(或不足数),求被分配的份数和总量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其基本特点是两次分配的物体总数和总份数固定不变,本质是两次分配标准的差异引起了分配结果的不同。因此,解决盈亏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比较两种方案,分析由“每份数变化”引发的“分配结果的总差额”,根据两者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最后根据任意一次分配过程求得物体总量。
【例1】老师把一堆苹果分给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5个,还剩下4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则还缺少28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几个苹果?
例1属于典型例题,是盈亏问题的基本类型之一。由于分配会出现正好分完、有剩余、不足三种情况,总差额会因两次分配的情况不同产生以下几种组合:
1.一盈一亏,总差额=盈+亏;
2.两次都盈,总差额=大盈小盈;
3.两次都亏,总差额=大亏-小亏;
4.一次盈,一次正好分完,总差额=盈;
5.一次亏,一次正好分完,总差额=亏。
根据这五种组合,我们通常将盈亏问题分为一盈一亏、两次均盈、两次均亏、一盈一尽、一亏一尽这五种基本类型。
对于这五类基本类型,在小学数学中最常用比较对应法来解题。依据“总差额÷每份差额=份数”、“每份分得数×份数+盈数(或减亏数)=物品总数”这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利用對应公式或转化后利用公式求解。用此法分析例1如下:参与分苹果的小朋友与苹果的总量不变。比较两次分配,由每人5个变为每人7个,第二次除了把剩下的4个苹果分掉外,还缺28个,说明总共多分了4+28=32个,这是由于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分了7-5=2个造成的。已知每人多分2个,一共多分l 32个,可得一共有32÷2=16个小朋友。则苹果有16×5+4=84个或7×1628=84个。
二、教学策略
(一)铺垫“盈与亏”,引导学生厘清题意
盈亏问题有其独有的结构,在教学前让学生充分了解盈亏问题是怎样的一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需要揭示盈、亏二字的含义,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盈表示多余,亏表示不够,这对学生迅速判断题日中的盈数与亏数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出示一道典型例题,学生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形成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如“每人5个,多4个(盈);每人7个,少28个(亏)”,借此分析盈亏问题的基本特征。第三步,通过提问学生“两次分配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认识到分配总量与份数不变,只是分的标准变了。这三步铺垫能让学生对问题形成初步感知,厘清题目意思。
(二)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表征
文字辅以线段图表征题意,能给与学生直观的感受。以例1为例,如图1可以用同样长的两条线段表示苹果总数,再在此基础上表示分配后的情况,盈数用实线表示,亏数则用虚线表示,标出具体数值,进而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两次分配的总差额。
图1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日尝试画线段图,进一步加深理解。从会看到会画,也意味着从听懂到会做的转变。
(三)利用“问题串”,共同探寻问题本质
在实际教学中,若直接一次性地给出公式,会让学生产生思维跳跃感,进而导致盲日套公式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串,给予学生思考支架,从而真正理解问题本质。以例1为例,教师可这样设置问题串,步步深入:两次分配的苹果数相差多少?为什么第二次会比第一次多分32个苹果呢?每人多分2个,总共多分32个苹果,那你能算有几个人了吗?
这旨在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全过程,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扎实地理解每一步计算过程,并在做题时学会“问自己”。这也有效突出r盈亏问题的本质:两次分配每份数的变化导致了两次分配存在差额。基于此,教师可适时归纳出一盈一亏类基本型的公式:(盈+亏)÷每份差额=份数。
(四)由扶到放,启发学生自主归纳
盈亏问题的五个基本类型具有明显的共通性,教师可以通过精讲一道典型例题,如“一盈一亏”类型,采用上述三种教学策略,讲授基本解法。接下来就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寻找共同点与不同点的过程中,自主归纳出其他四种类型与总差额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其次在逐渐放开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错误的解答,以及易混点进行着重强调,避免知识负迁移与一知半解的情况产生。此外,在基本类型的掌握后,教师可适当拔高难度,让学生尝试盈亏问题的不同变形,锻炼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士.小学数学盈亏问题例解[J].甘肃教育,1995(12):28-29。
[2]卿雪梅.转换条件,问题将迎刃而解——例谈较为复杂的“盈亏问题”的解题策略[J].才智,2011(3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