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让课本知识更加紧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
一、创设悬念情境
“教学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新颖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探索。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能被3整除的数这里面有个秘密,老师已经掌握了,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一些数来考考,我能立即说出它能是否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还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来验证。”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向我发问,故意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我却依旧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学生们惊叹之余,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在这样的悬念带领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渴求。
二、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此时课堂静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深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很快帮猪八戒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三、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因此教育者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触学习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数学公式,通过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在把生活和教材内容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趣味因素,使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兴趣,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陪妈妈上街买菜,一斤白菜一块二毛钱,妈妈买了七斤,妈妈付了十块钱给店家,请问店家要找回多少钱?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使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情境里。还可以在问题中植入一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如小米很喜欢吃橘子,一天她上街,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喊着“卖橘子了,两块钱一斤,三块钱两斤,五块钱三斤……”小米顿时觉得很划算,于是就一口气买了三斤,付给老婆婆五块钱。请问,小米的做法是最实惠的吗?她要买多少斤才最实惠。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回想,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数学很有意思。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争强好胜,做什么都想夺冠军,我们抓住这一儿童心理,在数学课堂中积极的创设竞争情境,刺激学生的参与竞争,让学生在竞赛中有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创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团队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形成比着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式的竞赛中互相激励、自我鞭策、诱发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教学计算教学时,采用:夺红旗、抢答、摘苹果等情境,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了计算方法后,便让学生在小组接力赛的活动情境中,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因此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创设操作情境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载体。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活动来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首先把学生分为两组,计算1/2,2/4,3/6這三组算式,并预设:“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再请学生进行验证后交流。这一过程我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的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诱”使学生觉察问题。这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要求展示自己的认识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结果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经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得到的。该活动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管是计算教学还是其它知识的教学,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降低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这是不容置疑的。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使孩子们的思维与之产生共振,彰显学生学习数学的终极实质。
参考文献:
[1]王莎莎.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师,2014(11):79-79.
[2]杨慧.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创设方法的分析[J].才智,2014(3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
一、创设悬念情境
“教学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新颖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探索。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能被3整除的数这里面有个秘密,老师已经掌握了,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一些数来考考,我能立即说出它能是否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还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来验证。”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向我发问,故意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我却依旧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学生们惊叹之余,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在这样的悬念带领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渴求。
二、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此时课堂静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深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很快帮猪八戒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三、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因此教育者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触学习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数学公式,通过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在把生活和教材内容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趣味因素,使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兴趣,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陪妈妈上街买菜,一斤白菜一块二毛钱,妈妈买了七斤,妈妈付了十块钱给店家,请问店家要找回多少钱?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使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情境里。还可以在问题中植入一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如小米很喜欢吃橘子,一天她上街,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喊着“卖橘子了,两块钱一斤,三块钱两斤,五块钱三斤……”小米顿时觉得很划算,于是就一口气买了三斤,付给老婆婆五块钱。请问,小米的做法是最实惠的吗?她要买多少斤才最实惠。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回想,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数学很有意思。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争强好胜,做什么都想夺冠军,我们抓住这一儿童心理,在数学课堂中积极的创设竞争情境,刺激学生的参与竞争,让学生在竞赛中有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创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团队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形成比着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式的竞赛中互相激励、自我鞭策、诱发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教学计算教学时,采用:夺红旗、抢答、摘苹果等情境,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了计算方法后,便让学生在小组接力赛的活动情境中,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因此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创设操作情境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载体。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活动来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首先把学生分为两组,计算1/2,2/4,3/6這三组算式,并预设:“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再请学生进行验证后交流。这一过程我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的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诱”使学生觉察问题。这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要求展示自己的认识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结果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经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得到的。该活动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管是计算教学还是其它知识的教学,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降低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这是不容置疑的。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使孩子们的思维与之产生共振,彰显学生学习数学的终极实质。
参考文献:
[1]王莎莎.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师,2014(11):79-79.
[2]杨慧.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创设方法的分析[J].才智,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