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教出效果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但由于文艺理论知识滞后、教师的学识素养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中学诗歌教学还存在诸如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手段极端等问题。要革除诗歌教学的弊端,就应该夯实教师的文艺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诗歌知识修养,改革教学方法,开辟实践机会,这样,诗歌教学才最终会走向科学化和艺术化的轨道。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误区;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31-03
  
  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纵观一线语文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诗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诗歌教学误区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诗歌教学的策略进行寻求与探究,在当前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误区梳理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其教学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
  
  1 教学观念保守。
  诗歌的语言凝练、高度概括,极富意蕴,而且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就认为,只要扫清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在教学时也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的确切含义。教师对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不仅使其在教学时把一首优美的诗歌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无法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感,无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意蕴美,而且也大大影。向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导致教学结果的乏味与低效。
  
  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采用与其它文体同样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很是机械,即“解题释词 交代背景 理清段落结构 分析思想内容 总结艺术特色”的“五段论”式的僵化模式。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从文字符号背后,观赏到诗人内心闪现的灵光,获得一种曾经有过或未曾有过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教学目标模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出现了几种极端:一是朗读课:整堂课都在读,教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看上去整堂课读得沸沸扬扬,但由于没有在朗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和点拨,因而这种读实际上是失去方向的瞎读,其结果只能是偏离教学目标,曲解诗歌的真意。二是拓展课: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一番很是粗糙的讲解后,就开始对文本进行拓展。如有位教师讲《孔雀东南飞》,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休掉刘兰芝。学生思路是打开了,但这堂课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拓展,给人的感觉是没了边际,实际上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三是鉴赏课:为了将“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这一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教师对文本进行一番蜻蜓点水的讲解后,就让学生轮流朗读从网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辞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气氛热烈,文采飞扬。殊不知,下载与抄袭永远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王家新教授指出:”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就是……忽视并背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①“中学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要注意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②这几种极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背离了诗歌教学应有的目标,让学生难以适从,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远离了诗歌,远离了文学,远离了语文。
  
  4 教学氛围沉闷。
  诗歌是无声的音乐,是无形的图画,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它们的魅力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往往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创设课堂氛围,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们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式的结论,总是企图把学生往一个既定的方向引导,把诗歌的每一个细节贴上标签,一清二楚,以教师的独断专行代替学生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课堂貌似活跃,其实相当沉闷。因为我们从中听不到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味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
  
  5 教学手段极端。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比起来,略显单一、平面,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发挥诗词教学的理想效果,而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等集声光电色于一起的诸多种媒体,则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共振和极大的学习兴趣。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有些教师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进行诗歌教学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点击鼠标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事实上,过分使用多媒体,会使教学过程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而且,过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引导学生感悟丰韵的诗歌意象,品味凝练隽永的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内心炽热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外,多媒体课件过多的强调形象、直观,学生在直观感觉的冲击下,会逐渐丧失鉴赏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无法深入体味、揣摩诗词的妙处,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二、成因分析
  
  诗歌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误区,其原因在于:
  
  1 文艺理论知识滞后。
  当前的诗歌教学,大多不同程度地患有文艺理论滞后症,诗歌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鉴赏方法,几乎没有涉及任何新的艺术理论,方法单一贫乏,令人担忧。孙绍振先生就曾指出:“文艺理论水准落后于当代文学理论的成就二十年左右”。许多语文老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末在大学《文艺理论》里得到的知识,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几乎看不到各种现代诗评方法,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那种重思想内容评价而轻艺术技巧分析的单调的社会学的解读方法。李海林认为:“知识创新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解读诗歌,如果不吸收当代文论成果并加以转化,其课堂教学只能呈现手工作坊式的”原地踏步”或“闭门造车”的状态。   
  2 教师学识素养贫乏。
  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直接关系到诗歌教学的质量,然而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对诗歌的疏离与隔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不争的事实。不少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视野狭窄,对诗歌的阅读量小,对诗歌的解读缺少准确理解与深入感悟,加之文艺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因而也就使得教师没有深厚的诗歌艺术修养和驾驭诗歌理论的底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时简单照搬教参“指点”,套用机械的教学流程,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精髓、激情和韵味,其课堂的干瘪程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 考评机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诗歌教学功利倾向十分明显。由于诗歌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日常教学中,诗歌常常受到其他文体的挤压,不被师生重视;平时的作文训练,教师几乎从不安排诗歌的写作(因为前几年中高考作文题注明得很清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这几年这方面的限制虽然取消了,但为了求稳求胜,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依然要求学生避免写诗歌);即使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诗歌同样受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冷遇凹。诗歌教学就这样在现实与浪漫、感性与理性、急功近利与精神建构之间徘徊不定,甚至停滞不前。
  
  三、对策指引
  
  要革除诗歌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夯实文论知识。
  语文教师的文艺理论水平,对诗歌的鉴赏有很大的影响,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论修养对诗歌鉴赏十分必要。为此,语文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诗歌理论专著,如中国古典诗论文论、西方文论尤其是西方20世纪新起的许多人文新学科以及文学、文化和哲学理论,如阐释学、接受美学、叙事学、神话原型批评等等,都会对我们从事文本解读有帮助。可以说,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可以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诗歌。⑤当然,提高教师的文艺理论素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短平快的做法是教师要细心研读每册书配有的若干篇由著名专家撰写的知识短文,或是教师教学指导用书上编排的学者的赏析性文章,认真领会其中涉及到的文体知识、考点知识和鉴赏知识Iq。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搜集整合相关研究成果,细心揣摩诗歌的内在情感,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诗意的栖居”于课堂之上。
  
  2 提高艺术修养。
  语文教师首先要爱好诗歌,然后才能教好诗歌,会教诗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为此,语文教师平时要多逛书店,多读一些中外诗作,多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网络诗歌(因为网络诗歌版块多,内容丰富,搜索便捷,新作上传迅速),多积累一些诸如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建筑器物等的古代文化知识及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诗歌理解起到关键作用的意象知识。只有诗读多了,读熟了,知识储备雄厚了,语文教师才会对诗歌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语文教师的诗歌修养也才会逐渐得到提高,自身的教学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工作来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诗歌的特点,遵循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认知的规律,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具体说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通过知识性的拓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拓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其次,由于诗歌具有多义性、含蓄性和暗示性等特点,因而诗歌教学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这种开放式的读是一种考虑时代背景、历史现实、文化内涵以及字句中复杂幽蕴的意蕴等因素的既有深度又有准确性的“细读”与讲解,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读、随意解读或曲解原意的误读。最后,教师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如主题角度、风格角度、感悟角度、构思角度、艺术形式角度、历史文化角度等,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特征进行比较,这样反复的比较鉴赏,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课堂教学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
  
  4 开辟买践机会。
  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网上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以朗诵会、创作比赛会、诗歌欣赏会等形式呈现出来,努力为学生营造诗歌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并最终为学生诗情的飞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书写能力,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思考时代……因而诗歌教学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并让诗歌教学最终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其他文献
摘 要:词汇的重要性在外语学习的中高阶段愈加凸现。一方面是量的扩充,更为重要的是准确得体而且流利的使用。从词汇的context, connotation, collocation 三个角度出发并将重点放在此三“C”上,不失为英语词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英语;词汇;语境;内涵;搭配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1-0035-02   
摘 要:思想引领与文化驱动是学校发展的“引擎”,可以让师生生成激情与活力。课改与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双翼”,可以促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再成长。  关键词:学校管理策略;学校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科研兴校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13-02  2009年10月全国均衡教育现场会在邯郸召开,作为全国均衡
摘 要:有理数乘法教学的本质是:写出反映现实情景问题的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对具有逻辑意义的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详细的教学步骤应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从情景中提出问题;写出反映问题的有逻辑意义的算式;对算式进行归纳概括;让法则成为学生的发现。  关键词: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逻辑意义;算式;归纳活动;学生的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摘要: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历与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自由落体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1-0059-0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过
一、课前设想  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二力平衡、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对于一般物理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杠杆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也是学习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基础。学生认识从平动到转动,从二力平衡到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思维方法上经历较大的跳跃,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阶梯,让学生有思维跳跃的平台。  “活动单导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学生对其有较强的认同感,经过长期的熏陶
关键词:思想品德;中考;试题评价;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07-03  新芽吐绿,春意渐浓。紧跟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2011河北省中考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席内涵丰富、品质上乘的大餐。试题贴近生活、服务成长,导向主流的宗旨明确;考查恪守进行心灵绿色、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浸润幸福的教育,扎实落实课程目标,使社会主义
摘 要:2008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结构及内容体现了教学目标及要求,题型变化幅度不大,从试卷分析看2009年备考双基能力的培养,应从听力、单项选择、词语运用、阅读写作等方面入手,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力争使学生做到听得懂、读得畅、写得好。  关键词:中考英语;备考;双基;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26-03    河北
关键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观摩课;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02-0056-02  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物理学领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强调核心素养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摘 要:要适应当前推进课改、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全面育人的时代要求,中学历史课堂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动机激发;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38-02    要搞好历
关键词:解读误区;应对策略;故事;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6—0060—0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人教材,这还是第一次。  这篇课文鲁迅先生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在品读三味书屋生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味书屋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