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而拜年作为春节期间普及面最广、最重要的传统习俗,有着“辞旧迎新”的特殊意义。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拜年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迁。本文旨在以山东省淄博市这一齐国古都为例,通过对其拜年方式变迁情况的调查,探究拜年方式变迁的原因,了解现代社会汉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情况,对现当代的文化遗失现象进行归纳并试提出几点建议,从而提高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关注度,提高汉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拜年方式;变迁;山东淄博;文化传承;思考;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源远流长,农业文明和生产智慧博大精深。春节,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凝聚了农业生产的诸多智慧,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国人民最为关注,民俗活动最多,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假期 。“拜年”,作为春节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新春之际营造喜庆、吉祥、平安、团圆的气氛时,彰显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本文以山东淄博为例,初探拜年方式的变迁及其引发的思考。
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方面的保护相对完整。“拜年”是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维持社会关系方面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淄博市起凤镇鱼龙村是个传统型农村,由于农村面积狭窄,经济不发达,人们仍然抱着传统的观念,进行更古老朴索的拜年形式。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古人所言春节是指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说“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早之征也。”[1]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 计年,从此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又称“三元”[2]。在传统风俗中,人们通常以正月初一、二、三为正年,而春节期间的节日活动则从除夕开始。
除夕,即大年初一的前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3]。即使常年奔波在外的人们也都尽可能地在除夕之前赶回家,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通常会用桃树枝熬水洗脸,不仅对皮肤好,而且寓意吉祥如意。家里也会用桃条和艾草卷在一起,插在门上,意在驱鬼辟邪。女人们则忙着包水饺,饺子里面除了正常的馅之外还有糖、麸子、枣、钱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馅。在祭过天神之后,全家人开始分食水饺。如果吃到了麸子馅的,寓意来年福气多多;吃到糖馅的寓意甜甜蜜蜜;吃到枣馅的,寓意万事赶早;吃到包着消过毒的钱馅的水饺,则意味着财源滚滚。
吃完了水饺,便开始热热闹闹的拜年活动。拜年时,人口较多的村庄是由长辈携带小辈,成群结队、高高兴兴地挨家挨户拜年。年纪稍大的长辈则要在受拜之家闲聊几句、小坐片刻再走。若路上相遇,晚辈要向长辈问候并让路,以示尊敬。老人们不用出门拜年,但初三之后要出门和大家相互问候。那些人数较少的村庄,拜年时全村人一起行动,先去辈分最长的人家,然后按辈分大小依次行礼拜访。仪式依旧是最传统的磕头拜年。进门之后,对着长辈行磕头礼,恭贺新年新喜,长辈们则会发红包给小孩,或者拿好吃的糖果,同时送上他们的祝福。在鱼龙村的个别家庭还讲究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只吃素食。
初二走亲戚,主要是去姑姑、姨和姥爷姥娘家拜年。进门就下跪朝外祖牌位磕三个头;接着给亲戚长辈磕头,一边行礼一边说着祝福。而现在给长辈行磕头礼一般不用如数全磕,磕一两个,有这个意向即可。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并不是特别较真了,与此同时,也有老年人宠爱和年轻人懒惰,等因素 。
初三是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为隆重的。岳父岳母需要准备好丰盛的饭菜,并且中午吃饭时还必须有“杂烩汤”,即把大年三十晚上特意多煮的水饺、冬瓜、炸好的丸子,还有肉圆等做好的食材一起扔下锅熬煮成汤,以取年年有余之意。
如果家中有老人刚刚过世,一般会从年三十开始给老人摆案,在老人的牌位前面放置水果、饺子、花生、点心等不同的供品,表示哀悼和怀念。
其实,我们传统的拜年习俗中不仅有后辈对长辈的崇敬、怀念、孝敬、遵从,也饱含长辈的希望和期盼。尊老敬老和传统观念是我们民族值得自豪的美德。我们的拜年活动,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美德。
二、淄博地区拜年方式的变迁
1、淄博拜年方式的演变
淄博的城市和农村都在近几十年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原来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到的高楼大厦、小区别墅、柏油马路,如今已在农村遍地开花。城乡一体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都市生活,享受便捷的现代化。
调查发现,城乡之间拜年方式变迁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只有机关干部家中才有古老的转盘式电话,普通老百姓只能通过写信、发电报来拜年。到八十年代,人们纷纷排队打电话拜年。直至九十年代,随着电话机走进千家万户,电话拜年成为主流。到二十一世纪时,短信成为拜年的主力军。而如今,人们更多地通过电子贺卡、网络视频送上新年的祝福。
虽然淄博城乡之间的拜年方式变迁差异不大,但城乡之间的人们对于传统拜年方式的态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通过调查发现,虽然76.5%的淄博农村居民表示支持高科技帶来的拜年方式的转变,但在心理上更加推崇传统的登门拜年;而淄博城市居民中则有81%的调查者表示更钟情于简单快捷的新型拜年方式。
第一,现代都市生活中,由于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类节日已经疲于应付,再加之中国传统社会“礼尚往来”观念的根深蒂固 ,使得原本的生活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于传统拜年习俗也不再重视。 第二,当代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电影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多样化,使方式相对单一的拜年活动变得乏味无趣,让人们不再期盼。
第三,拜年习俗步骤繁琐且单调,磕头、作揖等拜年方式麻烦、古老,呆板且千篇一律,長久不变,未能与时俱进。
第四,中国新一代青年大都自小生活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接触现代社会文明较早,对于传统节日及其中内涵缺乏理解,对于传统文化关注较少,因而也忽略了拜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五,西方节日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地感受西方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在拓展中国市场的同时,植入了大量的西方价值观。这些西方元素的引入,不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补充,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推崇国外的“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而对于本土的传统节日表现出本不该有地淡漠。他们相较于春节中的“磕头拜年”,更喜欢情人节的鲜花巧克力。
三、文化思考与建议
春节拜年,在我国是一种最独特的民族风俗之一,并且也是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自古至今,虽然拜年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和睦的精神是永恒的。拜年是用一颗真心表达挚情化解矛盾、取得共识的机会。对此,笔者试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拜年方式;变迁;山东淄博;文化传承;思考;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源远流长,农业文明和生产智慧博大精深。春节,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凝聚了农业生产的诸多智慧,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国人民最为关注,民俗活动最多,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假期 。“拜年”,作为春节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新春之际营造喜庆、吉祥、平安、团圆的气氛时,彰显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本文以山东淄博为例,初探拜年方式的变迁及其引发的思考。
一、淄博地区传统的拜年方式
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方面的保护相对完整。“拜年”是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维持社会关系方面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淄博市起凤镇鱼龙村是个传统型农村,由于农村面积狭窄,经济不发达,人们仍然抱着传统的观念,进行更古老朴索的拜年形式。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古人所言春节是指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说“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早之征也。”[1]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 计年,从此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又称“三元”[2]。在传统风俗中,人们通常以正月初一、二、三为正年,而春节期间的节日活动则从除夕开始。
除夕,即大年初一的前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3]。即使常年奔波在外的人们也都尽可能地在除夕之前赶回家,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通常会用桃树枝熬水洗脸,不仅对皮肤好,而且寓意吉祥如意。家里也会用桃条和艾草卷在一起,插在门上,意在驱鬼辟邪。女人们则忙着包水饺,饺子里面除了正常的馅之外还有糖、麸子、枣、钱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馅。在祭过天神之后,全家人开始分食水饺。如果吃到了麸子馅的,寓意来年福气多多;吃到糖馅的寓意甜甜蜜蜜;吃到枣馅的,寓意万事赶早;吃到包着消过毒的钱馅的水饺,则意味着财源滚滚。
吃完了水饺,便开始热热闹闹的拜年活动。拜年时,人口较多的村庄是由长辈携带小辈,成群结队、高高兴兴地挨家挨户拜年。年纪稍大的长辈则要在受拜之家闲聊几句、小坐片刻再走。若路上相遇,晚辈要向长辈问候并让路,以示尊敬。老人们不用出门拜年,但初三之后要出门和大家相互问候。那些人数较少的村庄,拜年时全村人一起行动,先去辈分最长的人家,然后按辈分大小依次行礼拜访。仪式依旧是最传统的磕头拜年。进门之后,对着长辈行磕头礼,恭贺新年新喜,长辈们则会发红包给小孩,或者拿好吃的糖果,同时送上他们的祝福。在鱼龙村的个别家庭还讲究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只吃素食。
初二走亲戚,主要是去姑姑、姨和姥爷姥娘家拜年。进门就下跪朝外祖牌位磕三个头;接着给亲戚长辈磕头,一边行礼一边说着祝福。而现在给长辈行磕头礼一般不用如数全磕,磕一两个,有这个意向即可。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并不是特别较真了,与此同时,也有老年人宠爱和年轻人懒惰,等因素 。
初三是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为隆重的。岳父岳母需要准备好丰盛的饭菜,并且中午吃饭时还必须有“杂烩汤”,即把大年三十晚上特意多煮的水饺、冬瓜、炸好的丸子,还有肉圆等做好的食材一起扔下锅熬煮成汤,以取年年有余之意。
如果家中有老人刚刚过世,一般会从年三十开始给老人摆案,在老人的牌位前面放置水果、饺子、花生、点心等不同的供品,表示哀悼和怀念。
其实,我们传统的拜年习俗中不仅有后辈对长辈的崇敬、怀念、孝敬、遵从,也饱含长辈的希望和期盼。尊老敬老和传统观念是我们民族值得自豪的美德。我们的拜年活动,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美德。
二、淄博地区拜年方式的变迁
1、淄博拜年方式的演变
淄博的城市和农村都在近几十年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原来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到的高楼大厦、小区别墅、柏油马路,如今已在农村遍地开花。城乡一体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都市生活,享受便捷的现代化。
调查发现,城乡之间拜年方式变迁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只有机关干部家中才有古老的转盘式电话,普通老百姓只能通过写信、发电报来拜年。到八十年代,人们纷纷排队打电话拜年。直至九十年代,随着电话机走进千家万户,电话拜年成为主流。到二十一世纪时,短信成为拜年的主力军。而如今,人们更多地通过电子贺卡、网络视频送上新年的祝福。
虽然淄博城乡之间的拜年方式变迁差异不大,但城乡之间的人们对于传统拜年方式的态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通过调查发现,虽然76.5%的淄博农村居民表示支持高科技帶来的拜年方式的转变,但在心理上更加推崇传统的登门拜年;而淄博城市居民中则有81%的调查者表示更钟情于简单快捷的新型拜年方式。
2、淄博市拜年方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一,现代都市生活中,由于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类节日已经疲于应付,再加之中国传统社会“礼尚往来”观念的根深蒂固 ,使得原本的生活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于传统拜年习俗也不再重视。 第二,当代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电影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多样化,使方式相对单一的拜年活动变得乏味无趣,让人们不再期盼。
第三,拜年习俗步骤繁琐且单调,磕头、作揖等拜年方式麻烦、古老,呆板且千篇一律,長久不变,未能与时俱进。
第四,中国新一代青年大都自小生活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接触现代社会文明较早,对于传统节日及其中内涵缺乏理解,对于传统文化关注较少,因而也忽略了拜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五,西方节日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地感受西方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在拓展中国市场的同时,植入了大量的西方价值观。这些西方元素的引入,不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补充,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推崇国外的“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而对于本土的传统节日表现出本不该有地淡漠。他们相较于春节中的“磕头拜年”,更喜欢情人节的鲜花巧克力。
三、文化思考与建议
春节拜年,在我国是一种最独特的民族风俗之一,并且也是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自古至今,虽然拜年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和睦的精神是永恒的。拜年是用一颗真心表达挚情化解矛盾、取得共识的机会。对此,笔者试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打破区域封闭,加快民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民俗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发展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向社会普及民俗知识。要更好的传承拜年民俗,提高传播人的民俗理论修养,合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减少对民间产业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其次, 普及在全社会的民俗知识,组织民间活动,唤起全社会的民间意识和激发人们重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 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民俗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
- 保护传统技艺。举办表演、竞赛等活动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传承传统艺术的好机会,给予民众更多地参与机会,让民俗技艺在传承中得以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我们的传统民俗中注入新的时代气息。
- 有节制地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文化资源争夺战,当地政府可以从自身出发,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发旅游业引起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将古老的拜年习俗重新恢复以往的光彩,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俗随时移" ,节俗的变化显示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回首岁时节俗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意识到他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虽然许多文化意义逐渐冷漠,但新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传统的意识,共同的社会价值和新的文化内涵,他们总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并成为社会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撷取传统拜年活动中的好处,去其糟粕,继承、发扬我们珍贵的名族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 (清) 顾禄. 清嘉金录[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殷登国.岁时佳节记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3]王纹. 拜年的礼仪[J]. 城市管理, 2004.(1): 39-39.
[4]临淄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临淄区志[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高瑜爽,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学生,从事文学与民俗学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