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应当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补给,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
一、“入则孝”——感恩之旅启程
⒈亲爱我,孝何难?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就是在“孝道”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的父母看着自己家的“小太阳”,无一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但是家长无私的付出,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幼儿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和“感恩情怀”,让幼儿成为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笔者在实践教育中将《弟子规》作为特色教育,将古语学习与孩子的生活、学习相结合,采取有效的古语学习策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激发了幼儿心中的感恩之情。
⒉润“孝”细无声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要孝顺,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是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笔者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字样,供幼儿们每时每刻观看、阅读和学习,《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结合《弟子规》教学,谈谈自身感受
《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教育我们对待父母: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孝”不仅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还包括了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
笔者从《弟子规》中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切入,思考如下:
⒈教学过程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视频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对于父母的“孝”,是不是得像古时候人们一样盲从呢?那当然不是。在父母做错事时,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要及时劝导,劝导态度要诚恳,即使备受打击,我们也不能放弃劝导父母向善的念头,避免铸成大错。现代科技发达了,对父母的“孝”也变了味,所谓的“孝”就是送房子给老人?给老人请保姆?在我看来,物质可以解决温饱,但却无法解决内心的渴望。物质可以解决一时,惟有陪伴沟通才能抒发老人们内心的情感。
⒉率先垂范
特色活动之后,孩子们比起以前要孝顺得多了,这就是一起学习“弟子规”的效果。比如《弟子规》所提到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孝顺,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做得更好,这样才能让父母安心。这也是“孝”的表现。好学生不仅是教出来的,更多是老师率先垂范,孩子们学出来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是塑造孩子人格和良好品行的最佳时期。相信我们都会有进步的!
听着孩子们朗朗上口地朗诵着《弟子规》,仿佛又一次坚定了在笔者班级开展《弟子规》特色教学的方向。同时也见证了孩子们对于获取知识的热情。其实每个孩子都很纯洁善良,他们渴望知识,渴望长大。只是有的时候,一些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不可否认他们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一个欣欣向荣的和谐世界。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高高的位置,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老师的。
三、一个“孝”字延伸至幼儿发展的若干问题
⒈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听、念、诵是关键
依稀记得,小班时候,孩子们不清不楚的发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次反复听、跟念《弟子规》普通话原版,孩子们已经基本可以脱离《弟子规》原文,比较流利地背诵《弟子规》。滚瓜烂熟的听和念,唤醒了孩子们本能、记忆力,自然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⒉幼儿教育的潜伏期——《弟子规》之春华秋实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记忆最好的时期。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随便就能把《弟子规》原文一字不漏地说出来,但是行动上却会不由自主地偷工减料。对于孩子来说要做到《弟子规》中的字字句句是不容易的。有时候学习的功效并不会及时显现,学习的关键也许很大一部分是感悟,或许现在孩子们做不到,能做到的就是纯理论地背诵,孩子能感悟到的是一个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那个点就能辐射到一个面,甚至说是更大的范畴。那个时候孩子就会具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⒊“入則孝,出则悌”之博大精深,须细水长流
学习了《弟子规》要弄懂“孝”,更要实行“孝”,“孝”对于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能适应社会、热爱国家,成为好公民起者重要的作用。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吧!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孝”一“孝”,快乐地学习《弟子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一、“入则孝”——感恩之旅启程
⒈亲爱我,孝何难?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就是在“孝道”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的父母看着自己家的“小太阳”,无一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但是家长无私的付出,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幼儿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和“感恩情怀”,让幼儿成为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笔者在实践教育中将《弟子规》作为特色教育,将古语学习与孩子的生活、学习相结合,采取有效的古语学习策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激发了幼儿心中的感恩之情。
⒉润“孝”细无声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要孝顺,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是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笔者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字样,供幼儿们每时每刻观看、阅读和学习,《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结合《弟子规》教学,谈谈自身感受
《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教育我们对待父母: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孝”不仅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还包括了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
笔者从《弟子规》中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切入,思考如下:
⒈教学过程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视频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对于父母的“孝”,是不是得像古时候人们一样盲从呢?那当然不是。在父母做错事时,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要及时劝导,劝导态度要诚恳,即使备受打击,我们也不能放弃劝导父母向善的念头,避免铸成大错。现代科技发达了,对父母的“孝”也变了味,所谓的“孝”就是送房子给老人?给老人请保姆?在我看来,物质可以解决温饱,但却无法解决内心的渴望。物质可以解决一时,惟有陪伴沟通才能抒发老人们内心的情感。
⒉率先垂范
特色活动之后,孩子们比起以前要孝顺得多了,这就是一起学习“弟子规”的效果。比如《弟子规》所提到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孝顺,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做得更好,这样才能让父母安心。这也是“孝”的表现。好学生不仅是教出来的,更多是老师率先垂范,孩子们学出来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是塑造孩子人格和良好品行的最佳时期。相信我们都会有进步的!
听着孩子们朗朗上口地朗诵着《弟子规》,仿佛又一次坚定了在笔者班级开展《弟子规》特色教学的方向。同时也见证了孩子们对于获取知识的热情。其实每个孩子都很纯洁善良,他们渴望知识,渴望长大。只是有的时候,一些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不可否认他们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一个欣欣向荣的和谐世界。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高高的位置,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老师的。
三、一个“孝”字延伸至幼儿发展的若干问题
⒈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听、念、诵是关键
依稀记得,小班时候,孩子们不清不楚的发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次反复听、跟念《弟子规》普通话原版,孩子们已经基本可以脱离《弟子规》原文,比较流利地背诵《弟子规》。滚瓜烂熟的听和念,唤醒了孩子们本能、记忆力,自然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⒉幼儿教育的潜伏期——《弟子规》之春华秋实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记忆最好的时期。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随便就能把《弟子规》原文一字不漏地说出来,但是行动上却会不由自主地偷工减料。对于孩子来说要做到《弟子规》中的字字句句是不容易的。有时候学习的功效并不会及时显现,学习的关键也许很大一部分是感悟,或许现在孩子们做不到,能做到的就是纯理论地背诵,孩子能感悟到的是一个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那个点就能辐射到一个面,甚至说是更大的范畴。那个时候孩子就会具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⒊“入則孝,出则悌”之博大精深,须细水长流
学习了《弟子规》要弄懂“孝”,更要实行“孝”,“孝”对于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能适应社会、热爱国家,成为好公民起者重要的作用。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吧!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孝”一“孝”,快乐地学习《弟子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