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黄连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00例,将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组内各50例患者。對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罗红霉素、氯霉素滴耳液滴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黄连滴耳液滴耳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仅为74.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听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达到了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0%,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中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14.0%,二者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黄连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显著改善听力,提高细菌清除率,使患者获得更优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复方黄连滴耳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效果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耳科疾病,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疾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流脓,严重时甚至表现出全身症状体征。该疾病发病较急,对患者的耳部健康危害较多,因此,一旦发病,需及时地给予积极地临床治疗。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从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全身及局部抗感染入手【1】。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优势逐渐凸显,笔者采用复方黄连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眼、耳鼻喉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相关临床标准而确诊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同时本次研究中排除了乳突、鼓窦区骨质破坏及胆脂瘤形成患者【2】。将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组内各50例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10—48岁,平均年龄(26.4+9.2)岁。患者病程为6—15天,平均病程(7.3+2.5)天。对照组50例患者,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12—50岁,平均年龄(25.8+9.5)岁。患者病程为7—14天,平均病程(7.2+2.0)天。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罗红霉素、氯霉素滴耳液滴耳进行治疗,罗红霉素0.15g/次,2次/d;氯霉素滴耳液2—3滴/次,3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黄连滴耳液滴耳进行治疗,复方黄连滴耳液:甘油500g,黄连、生大黄各100g,冰片15g,枯矾10g,95%乙醇15ml,蒸馏水适量,黄连、生大黄水煎,取浓缩汁400ml,加入枯矾;同时将冰片溶于乙醇中,然后将以上二者进行混合,最后加入甘油和蒸馏水至1000ml,每5ml分装。患者在滴耳前,使用3%的双氧水对外耳道进行清洗,将耳脓擦拭干净,然后滴耳,3—6滴/次,2次/d。
1.3临床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仅为74.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研究记录数据见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听力改善情况和细菌清除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听力均得到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达到了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0%,组间差异显著(P<0.05)。临床研究记录数据见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观察组治疗中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14.0%,二者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临床研究记录数据见表3所示。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等病菌感染而致。临床主要是通过局部抗炎疗法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抗生素易导致病菌出现耐药性,无法有效控制感染【3】。
中医讲急性化脓习惯中耳炎归属于“脓耳”、“闭耳”、“胀耳”的范畴,认为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虚火上炎、肾阴不足、脉络不同,热蒸耳道而导致的。因此,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散瘀止痛入手。复方黄连滴耳液中的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促进耳鸣、耳痛症状的消失;生大黄能够控制炎性反应;枯矾可镀金脓液收敛,促进鼓膜穿孔愈合,帮助听力恢复;冰片可燥湿止痛,凉血解毒。诸药合力可促进炎症消失,改善听力,提高细菌清除率,使患者获得更优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树玲.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1,9(1):38.
[2]杨艺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体会[J].健康天地,2010,4(8):45.
[3]古志浩.复方黄连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05—106.
关键词:复方黄连滴耳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效果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耳科疾病,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疾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流脓,严重时甚至表现出全身症状体征。该疾病发病较急,对患者的耳部健康危害较多,因此,一旦发病,需及时地给予积极地临床治疗。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从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全身及局部抗感染入手【1】。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优势逐渐凸显,笔者采用复方黄连滴耳液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眼、耳鼻喉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相关临床标准而确诊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同时本次研究中排除了乳突、鼓窦区骨质破坏及胆脂瘤形成患者【2】。将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组内各50例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10—48岁,平均年龄(26.4+9.2)岁。患者病程为6—15天,平均病程(7.3+2.5)天。对照组50例患者,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12—50岁,平均年龄(25.8+9.5)岁。患者病程为7—14天,平均病程(7.2+2.0)天。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罗红霉素、氯霉素滴耳液滴耳进行治疗,罗红霉素0.15g/次,2次/d;氯霉素滴耳液2—3滴/次,3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黄连滴耳液滴耳进行治疗,复方黄连滴耳液:甘油500g,黄连、生大黄各100g,冰片15g,枯矾10g,95%乙醇15ml,蒸馏水适量,黄连、生大黄水煎,取浓缩汁400ml,加入枯矾;同时将冰片溶于乙醇中,然后将以上二者进行混合,最后加入甘油和蒸馏水至1000ml,每5ml分装。患者在滴耳前,使用3%的双氧水对外耳道进行清洗,将耳脓擦拭干净,然后滴耳,3—6滴/次,2次/d。
1.3临床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仅为74.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研究记录数据见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听力改善情况和细菌清除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听力均得到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达到了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0%,组间差异显著(P<0.05)。临床研究记录数据见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观察组治疗中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14.0%,二者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临床研究记录数据见表3所示。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等病菌感染而致。临床主要是通过局部抗炎疗法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抗生素易导致病菌出现耐药性,无法有效控制感染【3】。
中医讲急性化脓习惯中耳炎归属于“脓耳”、“闭耳”、“胀耳”的范畴,认为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虚火上炎、肾阴不足、脉络不同,热蒸耳道而导致的。因此,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散瘀止痛入手。复方黄连滴耳液中的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促进耳鸣、耳痛症状的消失;生大黄能够控制炎性反应;枯矾可镀金脓液收敛,促进鼓膜穿孔愈合,帮助听力恢复;冰片可燥湿止痛,凉血解毒。诸药合力可促进炎症消失,改善听力,提高细菌清除率,使患者获得更优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树玲.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1,9(1):38.
[2]杨艺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体会[J].健康天地,2010,4(8):45.
[3]古志浩.复方黄连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