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40例初发ITP患者纳入研究,男18例、女22例,中位年龄50(2l~84)岁。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给予皮下注射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予以单一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期间注意动态监测用药后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第3、5、10及15天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且P均<0.05。治疗期间,仅3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及头晕,但均能耐受,且停药后消失;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较单一应用糖皮质激素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以血小板数量减少为主要特点的出血性疾病,其表现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象见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一般脾脏无明显肿大。目前,ITP患者的首选治疗仍为糖皮质激素,但很多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脾切除治疗后仍存在疾病复发情况,往往仅能依赖支持治疗来减轻出血风险。因此,如何能够帮助ITP患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目前治疗ITP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ITP患者存在血小板无效生成和生成减少。在ITP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生成素(TPO)相对不足,因此,我们通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法与单一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进行比较,发现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我院住院的ITP患者40例,诊断均符合第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中位年龄50(2l~84)岁。排除: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急性感染者;③有血栓病史者;④有严重过敏性疾病病史者;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正常值上限的1.5倍,肌酐≥1.5 meCL);
1.2 治疗方案与分组
2.治療方案与分组: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rhTPO(特比澳,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1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疗程5~7 d;甲泼尼龙80mg/d,至PLT达到(100~125)×109/L时改为泼尼松60mg/d口服;对照组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用法同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已升至≥125×109个/L时则停止继续给药。血小板计数≤20×109个/L或出血倾向明显时,给予输注血小板悬液。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隔日检查1次血常规,如果血小板计数降至30×109个/L或升至300×109个/L则改为每日监测1次;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观察并记录用药期间及停药后2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2]:(1)完全反应(C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且无出血(至少检测2次,中间至少间隔7 d);(2)有效(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个/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且无出血(至少检测2次,中间至少间隔7 d);(3)无效(N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个/L或者血小板计数增加不到基础值的2倍或者有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第3、5、10及15天,试验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综合征。50多年以来对ITP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液免疫方面,普遍认为ITP是由于血小板被自身抗体致敏从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但是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ITP的发病,有研究表明并非所有ITP患者的血浆/血清均能引起正常人血小板减少,另外血小板自身抗体只能在50-70% ITP患者中检测到,且其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该病诊断。因此,近年ITP的免疫学研究扩展到了细胞免疫领域并备受关注。有研究发现,TPO可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从而提高血小板水平,并提示TPO可能具有改善调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3],因此我们推测TPO的相对缺乏是ITP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患者治疗的第3、5、10及15天,试验组的平均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有效时间较短,完全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提示TPO在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有一定的作用,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嗜睡及头晕,且均能耐受,这与多中心试验研究相符合,但因本试验中样本数量较少,因此TPO的安全性仍需验证。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2- 176.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3):214.
[3]W,Bussel JB,Heck S,et a1.Improved regulatoryT-cell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treated with thrombopoietic agents.Blood.2010.116:4639.4645.
[4]赵永强,王庆余,翟明,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华内科杂志,2004,43:608—6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以血小板数量减少为主要特点的出血性疾病,其表现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象见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一般脾脏无明显肿大。目前,ITP患者的首选治疗仍为糖皮质激素,但很多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脾切除治疗后仍存在疾病复发情况,往往仅能依赖支持治疗来减轻出血风险。因此,如何能够帮助ITP患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目前治疗ITP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ITP患者存在血小板无效生成和生成减少。在ITP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生成素(TPO)相对不足,因此,我们通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法与单一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进行比较,发现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我院住院的ITP患者40例,诊断均符合第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中位年龄50(2l~84)岁。排除: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急性感染者;③有血栓病史者;④有严重过敏性疾病病史者;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正常值上限的1.5倍,肌酐≥1.5 meCL);
1.2 治疗方案与分组
2.治療方案与分组: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rhTPO(特比澳,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1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疗程5~7 d;甲泼尼龙80mg/d,至PLT达到(100~125)×109/L时改为泼尼松60mg/d口服;对照组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用法同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已升至≥125×109个/L时则停止继续给药。血小板计数≤20×109个/L或出血倾向明显时,给予输注血小板悬液。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隔日检查1次血常规,如果血小板计数降至30×109个/L或升至300×109个/L则改为每日监测1次;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观察并记录用药期间及停药后2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2]:(1)完全反应(C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且无出血(至少检测2次,中间至少间隔7 d);(2)有效(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个/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且无出血(至少检测2次,中间至少间隔7 d);(3)无效(NR):治疗后血小板计数<30×109个/L或者血小板计数增加不到基础值的2倍或者有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第3、5、10及15天,试验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综合征。50多年以来对ITP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液免疫方面,普遍认为ITP是由于血小板被自身抗体致敏从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但是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ITP的发病,有研究表明并非所有ITP患者的血浆/血清均能引起正常人血小板减少,另外血小板自身抗体只能在50-70% ITP患者中检测到,且其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该病诊断。因此,近年ITP的免疫学研究扩展到了细胞免疫领域并备受关注。有研究发现,TPO可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从而提高血小板水平,并提示TPO可能具有改善调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3],因此我们推测TPO的相对缺乏是ITP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患者治疗的第3、5、10及15天,试验组的平均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有效时间较短,完全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提示TPO在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有一定的作用,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嗜睡及头晕,且均能耐受,这与多中心试验研究相符合,但因本试验中样本数量较少,因此TPO的安全性仍需验证。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2- 176.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3):214.
[3]W,Bussel JB,Heck S,et a1.Improved regulatoryT-cell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treated with thrombopoietic agents.Blood.2010.116:4639.4645.
[4]赵永强,王庆余,翟明,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华内科杂志,2004,43:60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