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在危难面前沉着冷静、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支书形象。
  2.学习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以环境描写、人物对比凸显人物形象,以设置悬念增加感染力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反馈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桥。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昨天晚上,张老师也进行了认真的批改和统计,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生字词语方面有两个“最”,想知道吗?
  生:想。
  师:第一个“最”是“最值得表扬”。薛奕璨、张梓琪等28名同学通过自学把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一字不落地掌握了,真是厉害,掌声鼓励!五年级的学生在字词学习方面一定要多一些自主性,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生鼓掌)
  师:第二个“最”是出错最多的一个词“呻”,看一下正确的写法。“呻吟”是一个合成词,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痛苦时发出的声音。
  师:对,“呻吟”就是难受时发出的声音。和声音有关的词大部分都是口字旁,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了。请同学们在订正格中将自己出错的生字再工整地写两遍。
  师:再来看大家读完课文的思考与疑问。咱们班的同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进行了归纳整理。谁来读前三个问题?(出示,生读。)
  1.课文多次写洪水是为什么?
  2.课文第2自然段为什么要把洪水比喻成野马?
  3.作者写洪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是为什么?
  师:声音很洪亮。大家想一
  想,这些问题都和什么描写有关?
  生:环境描写。
  师:再找一名同学读接下来的问题。(出示,生读。)
  4.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揪出来又推上去?
  5.第8自然段为什么要将老汉比作山?
  6.课文都在写老汉,为什么题目却是《桥》?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都和谁有关?
  生:老支书。
  师:再来看这个问题,请一位同学来读。(出示,生读。)
  7.为什么到最后才说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
  它指向了这篇文章的情节设置。学贵有疑,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关于洪水环境描写的句子。
  【评析:以反馈预习的形式导入新课,了解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文的文体特点做深入了解,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做到以学定教。】
  二、感受洪水的可怕
  师: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像泼。像倒。”老师听出你讀得有点快,能说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我认为雨下得又快又
  急,所以应该读得快。
  师:你的感觉没错,这正是短句子的魅力所在。谁能像他这样读?
  生:像泼。像倒。
  师:雨下得又快又急,读出了这种感觉。谁还有补充?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跳舞,我们平常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生:很美好。
  师:但在这里却用来写洪
  水,而且写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让我感觉有点毛骨悚
  然,很害怕。
  师:是的。用美好的词却写出了洪魔的恐怖。还有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找得非常准确。老师建议你在“逼近”的前面稍微停顿一下,一定有新的感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就是这样。还有吗?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同学们读课文,把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都找出来了。老师也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请看大屏幕。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势上涨得很快。
  生:我发现水势越来越大。
  师:是啊,从洪水的到来到不断地上涨,情况可是越来越危急。一直到五天以后,洪水才退去。这是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又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文中环境描写的写法,为你的习作增光添彩。
  师:面对咆哮的山洪,近一米高的洪水,我们一定感到——
  生:害怕。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读出“洪魔”的可怕吧。(板书:洪水 环境描写)
  【评析: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张老师在执教时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到“环境描写”这一极具语文意识且学生关注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扎实而生动地领会文本在表达上的秘妙。朗读指导到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并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三、感受老汉的镇定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
  民怎样?请同学们读第3~10自然段,画出关键词语。
  生:我找到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从这些词语中我感觉到当时村民们非常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我找到了“跌跌撞撞、乱哄哄”,从这里我觉得村民在洪水面前是非常渺小的,他们很无措。
  师:你们找的关键词非常准确。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同样,也是找出关键词语。
  (生汇报找到的关键词)
  (师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谁能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
  生:我从“你拥我挤”感受到了村民的惊慌失措,从“不说话”“盯着”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
  师:对比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我们来对比着读一下。左边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师:作者把老汉的神态和村民的神态进行了对比,在众人的表现之中更加凸显出了老支书的——
  生:沉着冷静。
  师:面对山一样的老汉,人
  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道——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仔细看看这三句话,关
  键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有特殊的意义。和课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
  师:感叹号表示说话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你觉得从这三句话中,能看出老支书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关心群众。
  师:请你读出对群众的关切之情。
  (生读)
  生:我觉得应该是非常着急的心情。
  师:请你读出着急来。
  (生读)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字特别少。
  师:那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不可以说得长一点,多说几句,不是更清楚吗?你说。
  生: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能简短地说。
  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语言凝练、句子简短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色。请你简短凝练地读这三句话。
  (生读)
  师:镇静自若。
  (生读)
  师:不容商量。大家一起读。
  (生读)
  师:再看这三句话,顺序能颠倒吗?
  生:不可以。第一句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告诉大家怎么过桥,第三句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他们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师:有理有据,完全赞同。大家想一下,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判断如此准确,思维如此清晰,这才是真正沉着冷静、有大智慧的老共产党员啊。请你把评语写在黑板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三句话。(板书:人物对比)
  【评析:引导学生深挖文本,抓住关键词进行人物对比。对比,在这里既是一种写法,也理应成为一种读法。于是,它又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教法。正所谓“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
  四、走近老汉
  师:此刻,洪水迅速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就在这危急关头,老汉对同一个人却做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动作。读一读,揣摩一下是哪两个动作。
  生:揪、推。
  师:我们先来看看“揪”這个动作。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指名读)
  师:凶得像只豹子,是怎样的凶,你还可以读得更凶一点吗?
  生: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师:对,就是这样凶狠狠的。老汉此时知道这是他的儿子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把他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从中你感受到老汉怎样的品质?
  师:如果老汉此时不把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会有怎样的后果?
  生:人群会混乱。
  师:是的。从一个“揪”字,同学们读出了老汉的不徇私情。那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谁来读?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
  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可以说,在这一个噩梦式的深夜,当危险来临时,在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人民群众。
  师:别的党员和自己的儿子
  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别的党员。
  师: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又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儿子。
  师:他唯一没有想过的是——
  生:他自己。
  师: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父爱的深沉与浑厚。越是危急的时刻,我们越能感觉到一个人精神的可贵。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眼中的老支书?
  生:舍己为人。
  【评析:通过老汉对儿子的“一揪”“一推”截然不同的两个动作的深挖,在看似反差巨大的特写镜头面前,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一位党性坚定且父爱伟大的老书记形象。同时在一层高过一层的叠加式的朗读中,将老汉的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五、升华情感
  师:课上到这里,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有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要到最后才来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谁能给我解答一下?
  生:最后告诉我们,能更加触动我们的内心。
  师:是的,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设置悬念,引人深思。
  师:让我们再来看课文最后这触动我们内心的描写。“五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儿子。
  师: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她在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对于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让我们再来一起回味一下。   师: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
  (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
  (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
  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消失了,但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了生命的桥!此刻,你明白了这篇文章为什么是以“桥”为题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是的,这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架通两岸的桥,而是架起乡亲们由死到生的生命桥,是连接普通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连心桥,是老支书精神的象征。(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评析: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进行悬念的揭示,在一层又一层的朗读中,感知对心灵的触动。同时,回归对课题的深入解读,也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六、回归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黑板。这节课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走进老支书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很好的写作方法。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此外,课文的环境描写、对比、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也是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的。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课始大家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这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又通过朗读、思考、表达,自己解答了问题。老师给你们点个赞。像老支书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感动你的人,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人,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里。下课!
  【评析:通过回顾,进一步理清学生思路,落实本课学习目标,加深学生印象。】
  【总评】
  张老师执教的《桥》,整堂课做到了以学为中心,将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扎实有效。同时,这节课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等,都让学生充分地读、感悟地读,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觉出来了,体会出来了。张老师适时进行点拨,学生自然而然能领悟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自然而然能体会作者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面的写作方法。
  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作为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小小说,执教者在讲课过程中,虽然结合了小小说文体的一些特点,但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正式渗透小小说这一文体及其特点,这对学生阅读其他小小说也非常有帮助。
  【教后所思】
  磨课的过程是艰辛而又充满成就的。这堂课的教学从最初的传统语文教学设计到以读悟为基调,再到发散学生的思维,最终又回到了以学为中心的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教。几经周折,最后返璞归真。在一次次的磨课环节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语文学科教学的认识。在以前的课堂上,我经常是一根主线串起来,拼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老师引的累,学生学起来也累。但经过多轮的磨课以及专家的指导,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定位。只有教师少说,才有学生的多说;只有教师放手,才有学生的精彩。同时,在朗读方面,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才能有学生精彩的生成,教师才能抓住生成进行点拨。而不經过充分朗读的生成只能是表面的、浅显的,不可能有真正深入的理解。
  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要处理的知识点过多,重点不够突出。今后的教学,在知识点的确定上,既要以学为中心,更要少而精,以读为策略,读中悟情,读中悟法,方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高新区丰奥嘉园小学/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2014年初《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到“核心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入颁布倒计时,逐步揭示出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迎来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深层次改革阶段。在“进一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新时期,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研究小
李拥兵:今天,我们将以“‘问学单’设计和使用的优化”为主题,对我们的问学课堂进行问诊和研究,目的是让“问学课堂”更好地向纵深推进。本次的专题研讨分三个环节:课例回顾、交流研讨、自由畅论。  一、课例回顾:在优化中逼近本真  李拥兵:首先,我们请四年级的陆健老师就自己的一堂教学研究课——《雾凇》来谈谈他是如何对“问学单”进行设计和优化的。  陆 健:在探讨前,我先把三次设计呈现出来,这样更直观一些。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全面启用,编写人员依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处细节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统编本教材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充分贯彻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课标的核心理念。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指出:“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特别要说明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指语文教学中实际的寫一写,而是指获得了听、说、读
文本解读  《蜘蛛开店》从整体考量,课文情节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招牌上的广告内容写一次,再换了一次,最后又换一次,每一次来的顾客都出乎蜘蛛的意料,让人忍俊不禁。这种经典童话的反复叙事结构,拥有巨大的想象张力,也有了被儿童阅读发现的可能,激发了儿童阅读、思考、表达的欲望,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儿童朗读、复述故事的能力,培养儿童初步感知、模仿自然段的言语表达范式,实现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在阅读教学
【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重在加强教学资源间的联系、创设整体学习情境,使学习单元具有整体性、挑战性。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使“课堂”变为  “学堂”。  “快乐读书吧”重在学习阅读封面,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爱护图书的习惯。  【内容简介】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是科普文章。教学这类课文,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应学习准确运用语言文字。本单
在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用“讲授法”展开教学,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问题阅读课文,理解中心思想。这样的授课模式固然能够传授语文知识,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又使得课堂单调无趣。“本真语文”课堂强调立足学生主体,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习、真正成长。而微课能够将抽象化为具象,将静态变为动态,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容易打开学生阅读的大门。  一、微课的内
美丽的校园里,回廊间、草地旁、摇椅前总能看到徜徉在书海里的孩子们。曾几何时,我们悄然间播下了闲暇阅读的种子,让学生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瞧着学生沉醉在文字世界的“孤读”模样,一些想法油然而生:一个人封闭的阅读感知太过单一,学生在个体的闲暇阅读中汲取不够,闲暇的交互锻炼也太少……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自由地分享,让他们的闲暇不再“孤读”呢?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  一、意趣分享——碎片化时间的自由展示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劝、且”等17个生字,会写“朗、却”等8个字。  2.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态度,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词语  (课前在黑板上贴一堵石崖、一棵杨树,在石崖和杨树之间画一条小河。)  同学们,黑板上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谁知道它的名字?(指名读课题
【经典重现】  《颗粒归公》教学实录  袁 瑢  第一课时  一、出示塑像,引出课题  师:我这里有一个少数民族打鼓的塑像。这个塑像是用泥捏的,上面还涂上颜色,很好看。(出示:捏niē)用手指头把软的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叫“捏”,你们捏过什么吗?  生:我捏过橡皮泥。  生:在科技课上,我们用橡皮泥捏过压缩机。  师:在天津有一家捏泥人的艺术家,姓张。(出示:张)他们的作品很受人们的欢迎,大家亲切地
推荐语  我眼中的杨舸是一个认真执著却又随遇而安的人。说她“随遇而安”,是因为无论是在名校还是到薄弱学校任教,她都安之若素,踏实工作;她的“认真执著”,表现在从教师到校长,她从没有脱离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几乎一直走在前沿。二十余年,她从区学科带头人、区名师到市学科带头人、省学科带头人,从东湖区“中坚杯”到南昌市“园丁杯”再到省“赣教杯”,直至全国大赛,她一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从不懈怠。她还是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