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补充与突破,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与探究。就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来看,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如何通过科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数学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组建学习小组要科学合理
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小组学习,首先要组建认知水平均衡的合作小组。组建合作小组,需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能力大小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搭配,组与组之间的水平要相当。同时每小组选出组长,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加强组内成员的交流与互动,而小组人数以四至六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组内的每一名学生数学水平以及能力都存在差异,小组成员的认知水平、学习的方式与风格等要差别不大。适当对小组进行调整,让学生加强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交流的空间。小组内也要设定专人担任记录员、监督员等角色,对小组内讨论的过程以及最终达成的共识、结果进行记录。整个小组中分工明确,同伴之间进行合作,既有利于相互学习、切磋、讨论、交流,还有利于进行公平的竞争,最大限度发挥优生的优势,锻炼中等生,并使学困生在这一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之中得到启迪,获得其他组员的帮助,实现数学资源的共享,使整个小组在共同努力下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感。
二、设计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选择适合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比如实验性问题的创设,通过借助数学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数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引发学生进入数学探究的具体活动,学生参与之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为解决问题深入探究,由此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进行分组合作,讨论所见立体物体的形状,同时将几何模型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自行进行长方体的搭建,对长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等性质进行讨论,体验探索几何知识奥秘的快乐。又比如,在“分数乘法、除法”這一内容的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图形,教师提问:“大家观看后,发现图中的圆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用红、蓝、绿标出,各占多少?”小组围绕问题讨论,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继续深入讲解知识点,比如说分数中分母的简化、分数除法的内涵。也可以引导各小组小组长提问并要求组员解释,让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自主探究、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找准时机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从而使得学生有效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教学十分重要。这些时机包括:遇到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理解讨论,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模糊或者迷惑的状态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员进行辩论交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迷惑点,对模糊、混沌的内容加以澄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拓展、延伸以及深化内容中进行合作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这也成为学生思维创造的生长点。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激发了创造力,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形成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认知。
四、精准定位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之中扮演引导者的身份。合作学习最终的舞台要交给学生同时在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与点拨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作为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完全交由学生自由发挥,而是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各种学习状态,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做引导者,也做合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讨论、困惑等加以指导,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提炼讲解,再辅以个别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各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合作学习之中,及时收集学生们反馈的信息,加以总结。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既需要注重集体的反馈,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惑,既要对小组的代表加以夸奖鼓励,又要对集体进行表扬肯定,增强集体的创新力。
当前,合作学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表达与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孙立章.数学课堂呼唤有效的小组合作[J].名师在线,2016(3).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组建学习小组要科学合理
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小组学习,首先要组建认知水平均衡的合作小组。组建合作小组,需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能力大小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搭配,组与组之间的水平要相当。同时每小组选出组长,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加强组内成员的交流与互动,而小组人数以四至六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组内的每一名学生数学水平以及能力都存在差异,小组成员的认知水平、学习的方式与风格等要差别不大。适当对小组进行调整,让学生加强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交流的空间。小组内也要设定专人担任记录员、监督员等角色,对小组内讨论的过程以及最终达成的共识、结果进行记录。整个小组中分工明确,同伴之间进行合作,既有利于相互学习、切磋、讨论、交流,还有利于进行公平的竞争,最大限度发挥优生的优势,锻炼中等生,并使学困生在这一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之中得到启迪,获得其他组员的帮助,实现数学资源的共享,使整个小组在共同努力下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感。
二、设计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选择适合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比如实验性问题的创设,通过借助数学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数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引发学生进入数学探究的具体活动,学生参与之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为解决问题深入探究,由此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进行分组合作,讨论所见立体物体的形状,同时将几何模型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自行进行长方体的搭建,对长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等性质进行讨论,体验探索几何知识奥秘的快乐。又比如,在“分数乘法、除法”這一内容的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图形,教师提问:“大家观看后,发现图中的圆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用红、蓝、绿标出,各占多少?”小组围绕问题讨论,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继续深入讲解知识点,比如说分数中分母的简化、分数除法的内涵。也可以引导各小组小组长提问并要求组员解释,让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自主探究、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找准时机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从而使得学生有效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教学十分重要。这些时机包括:遇到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理解讨论,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模糊或者迷惑的状态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员进行辩论交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迷惑点,对模糊、混沌的内容加以澄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拓展、延伸以及深化内容中进行合作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这也成为学生思维创造的生长点。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激发了创造力,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形成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认知。
四、精准定位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之中扮演引导者的身份。合作学习最终的舞台要交给学生同时在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与点拨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作为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完全交由学生自由发挥,而是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各种学习状态,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做引导者,也做合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讨论、困惑等加以指导,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提炼讲解,再辅以个别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各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合作学习之中,及时收集学生们反馈的信息,加以总结。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既需要注重集体的反馈,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惑,既要对小组的代表加以夸奖鼓励,又要对集体进行表扬肯定,增强集体的创新力。
当前,合作学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表达与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孙立章.数学课堂呼唤有效的小组合作[J].名师在线,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