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开足开好规定课程”。为切实贯彻《纲要》精神,北京市三帆中学把课程建设放在学校教学工作的首位,强化课程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力争经过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需求,使学校的课程建设在北京市处于领先位置,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 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课程的多元化是学校教育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培养目标上的体现。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是判断一所初中校课程建设是否成功,进而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北京市三帆中学坚持“奠定学生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依据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情况,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形成了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 2010年《北京市三帆中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开始实施,标志着学校课程建设进入新的健康发展的阶段。
《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课程实施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业成绩得到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质达到一流;使学校课程建设在北京市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课程方案》确立了我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五大原则,即“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遵循全面均衡、以校为本、自主选择、优化整合以及科研引领的原则,使课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课程方案》明确了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课程实施的管理保障要求。
《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多元化课程体系。我校依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从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提供选择、促进发展、突出专长的功能出发,建立起以基础型、丰富型、发展型和专长型四类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及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夯实学生共同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全体学生必修课程。
丰富型课程包括兴趣类选修课和学校特色活动,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的课程。
发展型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和专题研究课程,是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以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专长型课程是为在学科、科技和文体等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开设的,以发展学生的专长,参加高水平竞赛,为高一级学校和专业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特长生为目标的课程。
■ 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夯实了学生发展基础,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渐已形成几大亮点。
1.规范设置基础型课程,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要求
《课程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与安排,通过课程体系中规范设置基础型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切实做到开足开齐课程;在国家每周三节体育课的标准要求基础上,每周增设两节体育活动课,配合每天两套课间操,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增设数学专题、物理实验基础与训练校本课程,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2.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
学校从2009学年度开始在全体学生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经过全体师生不懈的努力,我校研究性學习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全员参与:初一、初二年级的师生全员参与,大部分职员也参与其中。
时间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课表(每周一、三下午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过程科学:研学课程实施包括动员培训、选题开题、研究实践、表达交流几个阶段,研究过程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指导到位:课程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以及相关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评价多元:形成了开放的、多元的、过程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3年来,共有3个年级1695名学生进行了408个课题的研究,其中优秀课题比例达到60%,有近百个课题参加了市区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已经得到市区专家的认可,并获得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
3.积极开发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特色校本课程
我校将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的教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这项特色教育活动在时间、人员、内容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两年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段内,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四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了学习习惯游园会、学法指导讲座、心理游园会、主题教育班会、礼仪名片、角色互换等主题教育活动,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4.积极推进丰富型课程建设
学校丰富型课程建设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和体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丰富型课程的知识内容涉及科技、人文、社会、艺术、环境、生活等方面,学习和体验的方式丰富多彩。近两年来,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每个学期都要分别开设丰富型校本选修课程40余门,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5.开设专长型课程,探索满足特长学生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
《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三帆中学为满足具有扎实基础、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特长和较强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专长型课程建设,在数学、物理、语文、英语、体育等学科以及科技项目中,组织导师团队,明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专题,对特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同时加大投入,切实做好保障工作。目前学校已经在3个年级的4个学科开设9门专长型课程,学校女子乒乓球队、男子排球队、合唱队经过规范建设已日趋成熟。
■ 多元化课程体系实施的管理
学校在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增强全体教师的课程意识;强化管理环节,坚持管理的“布置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点评到位”,细化管理过程;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监控、反馈和评价手段,保证课程质量。
1.制定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措施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有效教学的理念,并由此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措施。学校围绕基础型课程建设明确提出:规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善学校教师听评课指标体系,强调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明确教师课堂管理职责要求,制定并实施学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目标和教师职责》;强化反馈环节,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反馈问卷调查,通过监控与反馈,适时调整日常教学管理策略;严格要求控制作业量,教师留作业要做到“留必收、收必改、改必评、评必补”,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调查学生作业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形成学校课程实施管理办法
学校在实施丰富型和发展型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出台了《北京市三帆中学课程管理办法》。学校教学处统一管理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切实保证上课时间;开设课程的教师要提交《课程纲要》并上传至选修课网络管理平台,经教学处审批后方能开课;教师需提前撰写课程讲义或校本教材,填写教师手册,学生填写学生手册,学年末上交留档;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由各科教师针对课程特点自行设计。
3.自主开发学校课程管理平台
借助于网络平台管理课程是课程管理的必然趋势。学校在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足四类课程的特色与需求,开发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平台”的目标要求。伴随着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学校网络管理平台日趋完善,研究性学习加盟平台、过程性管理平台,选修课选课平台、成绩管理平台、成绩录入和查询平台,问卷调查平台,以及相关的服务和后台管理支持平台先后投入使用,既方便了师生参与课程过程的学习、交流和教师的指导,又有利于管理者对课程实施的监控和宏观管理。
多元化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和家长的高度赞誉。
2011年,夏晨曦、李昀之同学获得第十六届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一等奖。
源于研学课题研究的近百个优秀课题在市区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获奖总数在同类校中遥遥领先,学校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先进校的荣誉称号。
学校形成了学科系列、研究性学习系列、兴趣类校本选修系列、学科德育系列、人文教育系列、专题研究系列等六大类共60余本校本教材,并积累形成规范的《校本课程纲要汇编》。
学校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的比赛中取得冠军。
男子排球队建队3年来连续4次获得北京市中小学排球联赛冠军。
我们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重点关注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关注课程设计、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凸现学校育人特色。经过多年积累,学校渐已形成“夯实学生发展基础,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将继续推进课程建设,逐渐形成并丰富学校育人文化,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需求,推进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初中学校课程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 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课程的多元化是学校教育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培养目标上的体现。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是判断一所初中校课程建设是否成功,进而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北京市三帆中学坚持“奠定学生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依据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情况,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形成了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 2010年《北京市三帆中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开始实施,标志着学校课程建设进入新的健康发展的阶段。
《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课程实施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业成绩得到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质达到一流;使学校课程建设在北京市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课程方案》确立了我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五大原则,即“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遵循全面均衡、以校为本、自主选择、优化整合以及科研引领的原则,使课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课程方案》明确了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课程实施的管理保障要求。
《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多元化课程体系。我校依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从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提供选择、促进发展、突出专长的功能出发,建立起以基础型、丰富型、发展型和专长型四类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及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夯实学生共同发展基础,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全体学生必修课程。
丰富型课程包括兴趣类选修课和学校特色活动,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的课程。
发展型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和专题研究课程,是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以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专长型课程是为在学科、科技和文体等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开设的,以发展学生的专长,参加高水平竞赛,为高一级学校和专业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特长生为目标的课程。
■ 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夯实了学生发展基础,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渐已形成几大亮点。
1.规范设置基础型课程,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要求
《课程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与安排,通过课程体系中规范设置基础型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切实做到开足开齐课程;在国家每周三节体育课的标准要求基础上,每周增设两节体育活动课,配合每天两套课间操,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增设数学专题、物理实验基础与训练校本课程,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2.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
学校从2009学年度开始在全体学生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经过全体师生不懈的努力,我校研究性學习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全员参与:初一、初二年级的师生全员参与,大部分职员也参与其中。
时间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课表(每周一、三下午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过程科学:研学课程实施包括动员培训、选题开题、研究实践、表达交流几个阶段,研究过程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指导到位:课程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以及相关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评价多元:形成了开放的、多元的、过程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3年来,共有3个年级1695名学生进行了408个课题的研究,其中优秀课题比例达到60%,有近百个课题参加了市区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已经得到市区专家的认可,并获得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
3.积极开发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特色校本课程
我校将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的教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这项特色教育活动在时间、人员、内容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两年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段内,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四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了学习习惯游园会、学法指导讲座、心理游园会、主题教育班会、礼仪名片、角色互换等主题教育活动,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4.积极推进丰富型课程建设
学校丰富型课程建设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和体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丰富型课程的知识内容涉及科技、人文、社会、艺术、环境、生活等方面,学习和体验的方式丰富多彩。近两年来,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每个学期都要分别开设丰富型校本选修课程40余门,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5.开设专长型课程,探索满足特长学生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
《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三帆中学为满足具有扎实基础、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特长和较强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专长型课程建设,在数学、物理、语文、英语、体育等学科以及科技项目中,组织导师团队,明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专题,对特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同时加大投入,切实做好保障工作。目前学校已经在3个年级的4个学科开设9门专长型课程,学校女子乒乓球队、男子排球队、合唱队经过规范建设已日趋成熟。
■ 多元化课程体系实施的管理
学校在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增强全体教师的课程意识;强化管理环节,坚持管理的“布置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点评到位”,细化管理过程;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监控、反馈和评价手段,保证课程质量。
1.制定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措施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有效教学的理念,并由此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措施。学校围绕基础型课程建设明确提出:规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善学校教师听评课指标体系,强调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明确教师课堂管理职责要求,制定并实施学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目标和教师职责》;强化反馈环节,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反馈问卷调查,通过监控与反馈,适时调整日常教学管理策略;严格要求控制作业量,教师留作业要做到“留必收、收必改、改必评、评必补”,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调查学生作业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形成学校课程实施管理办法
学校在实施丰富型和发展型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出台了《北京市三帆中学课程管理办法》。学校教学处统一管理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切实保证上课时间;开设课程的教师要提交《课程纲要》并上传至选修课网络管理平台,经教学处审批后方能开课;教师需提前撰写课程讲义或校本教材,填写教师手册,学生填写学生手册,学年末上交留档;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由各科教师针对课程特点自行设计。
3.自主开发学校课程管理平台
借助于网络平台管理课程是课程管理的必然趋势。学校在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足四类课程的特色与需求,开发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平台”的目标要求。伴随着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学校网络管理平台日趋完善,研究性学习加盟平台、过程性管理平台,选修课选课平台、成绩管理平台、成绩录入和查询平台,问卷调查平台,以及相关的服务和后台管理支持平台先后投入使用,既方便了师生参与课程过程的学习、交流和教师的指导,又有利于管理者对课程实施的监控和宏观管理。
多元化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和家长的高度赞誉。
2011年,夏晨曦、李昀之同学获得第十六届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一等奖。
源于研学课题研究的近百个优秀课题在市区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获奖总数在同类校中遥遥领先,学校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先进校的荣誉称号。
学校形成了学科系列、研究性学习系列、兴趣类校本选修系列、学科德育系列、人文教育系列、专题研究系列等六大类共60余本校本教材,并积累形成规范的《校本课程纲要汇编》。
学校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的比赛中取得冠军。
男子排球队建队3年来连续4次获得北京市中小学排球联赛冠军。
我们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重点关注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关注课程设计、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凸现学校育人特色。经过多年积累,学校渐已形成“夯实学生发展基础,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将继续推进课程建设,逐渐形成并丰富学校育人文化,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需求,推进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初中学校课程改革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