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回家的日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1000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4日晚11时许,老天撕开漆黑的洞口,撒下了密集的大雨,滴在地上,湿透了泥土,雨夹着异常的冷气,侵袭着匆忙疲惫的行人。
  已经二十多天缠绵的落雨,人们念念叨叨,怨天咒地,都说这天丧心病狂地下雨逼人要疯了。80多岁的父亲躺在病房已经是奄奄一息,令我们极其不安。
  根据上周五刘医生的意见,父亲如不透析就要送回老家做好后事准备,根据近期天气预报趋势,3月底都将绵雨不断,考虑天气情况,为熬过这个月底,姐夫、姐姐和我们三兄弟与老人累次沟通,劝其血透,度过雨期后拔管回家。父亲也试图想熬下去,可是,到了下半夜,父亲躺在病床上两眼失神,嘴唇青紫,张嘴说不出话来。
  23日晚上,父亲开始病情加重,出现腿脚抽筋疼痛、胸痛气喘的症状,他已经站立不稳,下不了地,大小便失禁,躺在床上焦躁不安,行动艰难,一天24小时不停辗转反侧,父亲在痛苦的呻吟中带着生气的口吻说,坚决不能血透了,再血透还有什么意义?
  父亲熬不住了,脸色青紫,态度很坚决地要拔管子。
  当天下午4时许,在父亲再三央求下,刘医生耐心向父亲劝说,拔了血透的管子,意味着不再有生存的机会,说直白点就是放弃治疗等待死亡……
  遵照父亲的意愿,刘医生只好为父亲打了一支强心针,然后将父亲右大腿上部第二次插的血透管子拔掉,父亲忍受巨大的疼痛,好像逃离了痛苦。
  事实上,更大的痛苦在等着他。
  雨,越下越大,120救护车闪烁绿灯,一路颠簸急驶。
  雨,一直下个不停,仿佛在与120车赛跑,但风雨阻挡不了父亲回家的路。
  姐夫、姐姐、大弟、小弟,随120车,载着父亲往堆子前镇老家急奔。我接上老妈,驾车在遂井公路一路狂奔,倾盆大雨把公路洒成河流,从反视镜里我看见车轮泛起的水花,像雾也像云……我一路忧心,父亲是否挺得过今晚,我焦虑不安。母亲坐在副驾驶位上一个劲对我说,你爸年纪也老了,不要太上心,听天由命吧,你们要好好的。
  120车到瓜子洲祠堂前,左拐上了村道,来到了党背老家,这是父母亲手建造起来的土砖瓦房,父母一生含辛茹苦,克勤克俭,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房子,带着丝丝的眷念,父亲终于回家了。
  车到老屋坎下,平生、冬华兄,建华、铁伍、策平、科华侄子早已撑着雨伞在等候,父亲被抬进了他住了二十余年的房间,安然躺在久别的木床,酣然入睡。
  天亮了,也许是叶落归根,也许是乡情的归宿,父亲回到家三个多小时,脸色骤然有了红润的起色。
  次日一大早,父亲回家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在瓜子洲方圆三里传开,左邻右舍的乡亲纷纷拎着水果、食品来到老家看望父亲,大屋、下屋、楼下、河背,四面八方的邻居兄弟子叔,男女老少,叔叔婶婶、哥嫂侄子,亲朋好友,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老者有七八十岁的传文、传标叔叔、芳聪、芳寿、芳喜哥哥,明香姨娘,朱家表兄,少者十几二十几岁的,还有远方的亲戚好友,不远十几二十几里山路,一個个都是提着鸡蛋、饼干、水果、牛奶登门探望父亲,一声声问候,温暖着父亲和我们的心,一个个土生土长的鸡蛋,蕴藏着一片片真诚的心愿,乡亲的热情慰问,父亲激动得老泪盈眶。
  第二天,吉安市人大代表、鄢背村党支部书记黄海峰、村党支部副书记郭桃香、村主任黄玉华率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套领导班子、党员干部代表来到家里,亲切慰问看望父亲,给予慰问金。父亲回家后的第五天脸色红润起来,尽管躺在床上无法辗转,头脑还是清醒,记忆清晰。也许是亲情所致,乡亲们都说,这是父亲的又一个奇迹!
  进入第十天,父亲的病情反复无常,全身无力,不能自理,时而胸痛气喘,时而苦而疼痛,坐卧不安,烦躁不宁,父亲承受着巨大的痛和苦。护理人员每天24小时一刻也不敢大意,昼夜两班倒,累得筋疲力尽。对我们做儿女的来说,父亲是天,一个家怎么会没有天呢?
  进入第十五天,护理工作到了十分艰难的地步,作为儿子,我只有尽一切可能,去维持延长父亲的生命。
其他文献
外婆年少就喜欢上了佛经,捧上一本经卷便可足不出户,待在闺阁中,并誓与佛经、青灯相伴到老。那时的外婆该是怎样的女子呢?她该是像一株初生木棉一样安静柔和地生长,却又浮动着薄荷清浅的香味吧,或许她还有着如莲的心思:一盏青灯一卷经书,罗衫飘飘临窗读。  除了习读经文,外婆也捣鼓草药。外婆到底研读了佛经外的多少医书呢?在我的印象里,经外婆手拂过,百草皆为药,她的室前一串串挂着,门里一堆堆码着,到处堆放着草药
期刊
清明节前,在母亲的坟前燃起一堆冥钱,恍惚中,许多年淡忘了的往事又涌上心头,似乎有好多话要对母亲说。  母亲出生在苏北灌南百禄大姓王家,上世纪60年代随父亲去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在牧场的土坯房里,母亲先后生下我们兄弟三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身上穿戴的衣裤鞋帽都要母亲手工完成。兄弟间依次相差两岁,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邋旧;正三年、反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此这般,母亲就更忙了,何况三个半大小
期刊
老家并没有山,所谓南山,不过是小村东南几里外的一处土坡漫冈。南山处有我家的园田地,一条毛毛道从近二分之一处斜穿而过。毛道往南不远,有一处并不很深的凹陷洼地,我家的几垄田搭着洼地边沿擦过。  那时候种地,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年谷雨前后,种玉米和栽土豆这样的大田是要抢时间的,而大田抢种一结束,母亲会适时从房梁下墙垛间,翻出一包儿又一包儿的豆角籽。我太熟悉那些花花溜溜、各式各样的豆子了:挤豆、泡豆、油豆、
期刊
哥哥比我大一岁半,上学时比我高两级,可无论在学识还是阅历和魄力上都让我徘徊在不可逆转的差距中。他聪明好学、情趣广泛,从童年起他就始终站在我的前面,是我无法超越的偶像。  哥哥喜欢K歌,他每次回来我们都要去卡拉OK,我一定会为哥哥点上《三国演义》的片尾曲,“黯淡了刀光剑影……”还有《雍正王朝》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和《胡雪岩》中的《情怨》。这都是他最喜欢唱的歌,而且唱得非常投入,其实,这几首也是我喜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他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在2010年金秋时节举办的“全国百名作家看白茶”中国散文年会笔会福鼎现场,我与他有了一面之缘。  他,就是著名诗人汪国真。  那天清晨,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汪国真去世的消息,在评论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同样的信息一个一个跳出来,我再一个一个地搜索质疑,直到从权威媒体看到同样的新闻,我才敢确认汪先生是真的走了。  读汪国真的诗,主要
期刊
那块地位于一长片波涛般起起伏伏的菜地的中间,和我们住的屋子仅隔着一条小区干道。  远远望去,这路道和长片的菜地似乎是两条紧紧相依的不同景象的小河:一条已经是冬天干白僵硬的河床,枯燥冷漠得让人恹恹欲睡。另一条则像流淌在春天里的花溪,荡漾着斑斓的光彩和热闹的生机。  我们的小菜地大约有五十平方米,分成了三绺,由大姑妈按季代种些家乡常见的农家菜。地是10多年前拆迁过来时母亲开垦的。  走到它身边,我眼前
期刊
稀里哗啦。喝完便大喊,那声音哀怨而凄凉,飘荡在夜空的上方,被夜风撕扯得支离破碎,直至嗓音沙哑,开始呜咽,最后倒头大睡。  村里人夜晚害怕经过巴爷的老屋,他们害怕他鬼嚎般揪心的喊叫。这多多少少也是苦闷的日子把他熬扯得疲惫不堪的结果。我曾经想过,巴爷在静谧的夜晚的狂喊,也是酒精刺激他,苦度寂寞的一种方式吧。  巴爷是喜欢娃儿的。他总是站在远处,呆呆地看着疯闹的孩子。要是看到农妇怀抱婴儿,他的眼里就会流
期刊
在北京的某一个院子,一个不起眼的院子,有些我心仪的人和物。这个院子坐落在北京朝阳区,这一片地区有一个极好听的名字:芍药居;而这个院子,则叫鲁迅文学院——一个让许多视文学如生命的人仰慕、向往的地方。  我,喜欢叫它鲁院。  它极小,但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一靠近它就会肃然起敬,高山仰止。每次触摸它,我总能感觉到一股浓重、强大的文化底气,仿佛有一块暗自发力的磁铁,于无声无息、无言无语之中赋予我思想的
期刊
临水而居,是一种诗意的生存,人类的本心因水而栖憩。  1843年,梭罗离开喧嚣的城市,在距离康科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搭建起一座小木屋,在那里独自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我们的生命就像河流中的水”,在《瓦尔登湖》中,他这样赞美水对于生命的意义。  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个瓦尔登湖。这个湖或许并不是现在正守望的地方,它存在于我们的心灵,给我们活力,让我们安宁,如同故乡。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
期刊
我的老家在武穴市北匡山一脉龙顶寨下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家乡有一习俗:逢年过节办喜事儿,总要在自家门上贴上几副对子,喜庆喜庆。父亲因过去家境贫寒没能上学,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家里要写对联,他总是提些糖果点心去求大队小学老师帮忙,好在他当过生产队长,人缘还不错,几乎是有求必应。但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他认为请人写门联顾了门面失了脸面,心里总不是滋味,个中辛酸苦楚别人难以体会!于是暗暗发誓:自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