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CT表现,提高临床诊断。方法:对30例鼻咽癌患者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较小时CT表现为咽隐窝变浅或咽鼓管变平;肿瘤较大时向鼻咽腔生长,顶后壁或侧壁不规则肿块,咽鼓管隆起变厚。结论:最常见于鼻咽顶部,其次为侧壁,前壁和底壁极少。
关键词:鼻咽癌;CT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295-01
鼻咽癌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0%,以结节型多见。好发年龄30~60岁,男性较多见。临床常见回吸性涕血,单侧耳鸣及听力减退,不明原因的复视及偏头痛。CT能明确鼻咽癌的侵犯范围及有无转移[1]。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临床CT表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鼻咽癌患者,共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63岁,平均50例。病程7天~16个月。主要表现为涕血20例,耳聋、耳呜13例,鼻闭12例,头痛14例。
1.2 方法
横断面扫描,仰卧,去除活动性假牙,以下眶耳线(听眶下线)为基线或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从上齿槽开始,向上达额窦水平。层厚、层距为5mm,选择性应用增强扫描,照像应同时有软组织窗和骨窗。冠状面扫描,垂直于硬腭、听眶下线或听眦线,层厚及层距为5mm。该位置便于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筛窦、蝶窦肿瘤对颅底的影响,以及上颌窦的上下壁。
1.3 CT表现: 鼻咽癌原发于鼻咽腔的咽隐窝,早期表现为咽隐窝变浅及双侧不对称,咽隐窝前方邻近的腭帆提肌易受浸润而肥大,后者位于咽鼓管隆突的深层,肥大时阻塞咽鼓管使其不含气而显示不出。另外,患侧咽旁间隙变窄及向外移位是鼻咽癌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后期癌肿不断增大表现出局部软组织肿块,并向四周蔓延,向后累及椎前肌群并引起椎前淋巴结肿大,向外侵犯翼内、外肌甚至翼腭窝,直接累及颈鞘,并可沿肌间隙、脑神经和血管蔓延。向上直接侵犯颅底的破裂孔、颈动脉管、卵圆孔和颈静脉窝,骨窗常能观及这些结构的骨质破坏,严重者甚至侵入颅内。向下沿咽肌累及软腭及扁桃体引起软腭增厚和扁桃体肿大。常有淋巴转移,引起患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2 结果
病灶部位:累及咽隐窝28例,顶壁27例,后壁15例。侵犯、破坏颅底骨质4例,周围软组织受侵:咽旁间隙变窄、移位21例,鼻腔1例,口咽腔1例。
3 讨论
CT扫描能显示鼻咽部表层结构的变化,并能明确肿瘤在鼻咽腔的部位及侵犯的范围,是早期诊断鼻咽癌的最佳方法之一。鼻咽癌是头颈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80%为鳞癌,其余为腺癌、未分化癌等。好发于鼻咽侧壁和顶壁。早期症状隐蔽,常常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及发生淋巴道转移后才发现[2]。主要症状是鼻塞及鼻衄、耳鸣及听力减退(因咽鼓管口阻塞所致),更有不少是以颈部肿块或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而就诊。间接鼻咽镜检查和活检常确定诊断, CT的价值主要是了解肿瘤侵犯范围。特别是深部结构受累情况。
多数病人有显著改变,但例行体检间接鼻咽镜发现异常者可为早期表现。鼻咽腔变形,两侧不对称,鼻咽癌最好发于咽隐窝,早期在黏膜生长或呈小肿块突入鼻咽腔,使咽隐窝变浅、消失、两侧形状不对称。但应排除摆位不正确所造成的形态改变。鼻咽侧壁增厚、密度增高:这是由于肿瘤向黏膜下浸润生长所致,仍属较早期改变,其诊断价值大于单纯鼻咽腔变形。咽旁区不规则肿块,咽旁间隙变形、移位:提示肿瘤向深部浸润,形成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有强化[3]。与此同时,咽旁脂肪间隙受压变形,向外后移位,也可因肿瘤浸润而消失。肿瘤浸润广泛者,可累及翼内肌及翼腭窝,后者是颅底下方与颅内、眶内之间神经、血管的重要通道,肿瘤可经此窝向中颅窝及眶后部蔓延。颈部淋巴结肿大:鼻咽癌易向邻近淋巴转移,最早发生于颈深上组淋巴结,即相当于乳突尖下方平面,早期多见于鼻咽病变同侧。肿大的淋巴结的密度与颈部肌肉相似,故两侧仔细对比观察极为重要,因转移情况也是制定放射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增强扫描肿大的淋巴结可无或有强化。颅底骨质破坏:鼻咽癌可沿神经、血管周围间隙蔓延,可经颈内动脉管、破裂孔、卵圆孔侵入颅内,同时使这些骨性孔、道扩大或破坏,故用骨窗观察颅底层面必不可少。浆液性乳突炎:鼻咽癌早期即可浸润鼻咽侧壁肌肉,使腭肌受侵(多为腭帆提肌),致咽鼓管咽口阻塞而发生浆液性乳突炎,表现为乳突蜂房密度普遍增高。此征无特异性,但它是鼻咽癌的一个重要的间接征象。
参考文献:
[1] 宋国良.现代全身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 1085~1090.
[2] 王正敏,陆书昌,主编.现代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821.
[3] 程南生.鼻咽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5):297.
关键词:鼻咽癌;CT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295-01
鼻咽癌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0%,以结节型多见。好发年龄30~60岁,男性较多见。临床常见回吸性涕血,单侧耳鸣及听力减退,不明原因的复视及偏头痛。CT能明确鼻咽癌的侵犯范围及有无转移[1]。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临床CT表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鼻咽癌患者,共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63岁,平均50例。病程7天~16个月。主要表现为涕血20例,耳聋、耳呜13例,鼻闭12例,头痛14例。
1.2 方法
横断面扫描,仰卧,去除活动性假牙,以下眶耳线(听眶下线)为基线或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从上齿槽开始,向上达额窦水平。层厚、层距为5mm,选择性应用增强扫描,照像应同时有软组织窗和骨窗。冠状面扫描,垂直于硬腭、听眶下线或听眦线,层厚及层距为5mm。该位置便于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筛窦、蝶窦肿瘤对颅底的影响,以及上颌窦的上下壁。
1.3 CT表现: 鼻咽癌原发于鼻咽腔的咽隐窝,早期表现为咽隐窝变浅及双侧不对称,咽隐窝前方邻近的腭帆提肌易受浸润而肥大,后者位于咽鼓管隆突的深层,肥大时阻塞咽鼓管使其不含气而显示不出。另外,患侧咽旁间隙变窄及向外移位是鼻咽癌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后期癌肿不断增大表现出局部软组织肿块,并向四周蔓延,向后累及椎前肌群并引起椎前淋巴结肿大,向外侵犯翼内、外肌甚至翼腭窝,直接累及颈鞘,并可沿肌间隙、脑神经和血管蔓延。向上直接侵犯颅底的破裂孔、颈动脉管、卵圆孔和颈静脉窝,骨窗常能观及这些结构的骨质破坏,严重者甚至侵入颅内。向下沿咽肌累及软腭及扁桃体引起软腭增厚和扁桃体肿大。常有淋巴转移,引起患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2 结果
病灶部位:累及咽隐窝28例,顶壁27例,后壁15例。侵犯、破坏颅底骨质4例,周围软组织受侵:咽旁间隙变窄、移位21例,鼻腔1例,口咽腔1例。
3 讨论
CT扫描能显示鼻咽部表层结构的变化,并能明确肿瘤在鼻咽腔的部位及侵犯的范围,是早期诊断鼻咽癌的最佳方法之一。鼻咽癌是头颈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80%为鳞癌,其余为腺癌、未分化癌等。好发于鼻咽侧壁和顶壁。早期症状隐蔽,常常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及发生淋巴道转移后才发现[2]。主要症状是鼻塞及鼻衄、耳鸣及听力减退(因咽鼓管口阻塞所致),更有不少是以颈部肿块或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而就诊。间接鼻咽镜检查和活检常确定诊断, CT的价值主要是了解肿瘤侵犯范围。特别是深部结构受累情况。
多数病人有显著改变,但例行体检间接鼻咽镜发现异常者可为早期表现。鼻咽腔变形,两侧不对称,鼻咽癌最好发于咽隐窝,早期在黏膜生长或呈小肿块突入鼻咽腔,使咽隐窝变浅、消失、两侧形状不对称。但应排除摆位不正确所造成的形态改变。鼻咽侧壁增厚、密度增高:这是由于肿瘤向黏膜下浸润生长所致,仍属较早期改变,其诊断价值大于单纯鼻咽腔变形。咽旁区不规则肿块,咽旁间隙变形、移位:提示肿瘤向深部浸润,形成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有强化[3]。与此同时,咽旁脂肪间隙受压变形,向外后移位,也可因肿瘤浸润而消失。肿瘤浸润广泛者,可累及翼内肌及翼腭窝,后者是颅底下方与颅内、眶内之间神经、血管的重要通道,肿瘤可经此窝向中颅窝及眶后部蔓延。颈部淋巴结肿大:鼻咽癌易向邻近淋巴转移,最早发生于颈深上组淋巴结,即相当于乳突尖下方平面,早期多见于鼻咽病变同侧。肿大的淋巴结的密度与颈部肌肉相似,故两侧仔细对比观察极为重要,因转移情况也是制定放射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增强扫描肿大的淋巴结可无或有强化。颅底骨质破坏:鼻咽癌可沿神经、血管周围间隙蔓延,可经颈内动脉管、破裂孔、卵圆孔侵入颅内,同时使这些骨性孔、道扩大或破坏,故用骨窗观察颅底层面必不可少。浆液性乳突炎:鼻咽癌早期即可浸润鼻咽侧壁肌肉,使腭肌受侵(多为腭帆提肌),致咽鼓管咽口阻塞而发生浆液性乳突炎,表现为乳突蜂房密度普遍增高。此征无特异性,但它是鼻咽癌的一个重要的间接征象。
参考文献:
[1] 宋国良.现代全身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 1085~1090.
[2] 王正敏,陆书昌,主编.现代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821.
[3] 程南生.鼻咽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