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跌倒老人“扶不扶”等话题不断拷问人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中学思品课堂,更应该担负起“崇善”“扬善”的教育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道德;崇善;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35-1
一、“扬”——发挥教材的“崇善”教育功能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师生共享的学习材料,是课程最重要的资源,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石。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积极、正面的具有“正能量”的素材,发挥好这些素材的“崇善”教育功能,为“崇善”课堂教学服务。
如,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人不能选择父母》第三框“孝敬父母长辈”中选用了中央电视台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的文字材料并显示了“感动中国”评委会的颁奖词供学生阅读: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田世国的行动把母爱表达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一个儿子用行动回答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已经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感动了全中国的母亲和儿女。为了加深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深入了解,课前我下载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视频(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片段)。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先让学生观看该段视频,再阅读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最后,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你认为田世国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田世国说:“我们的生命是父亲母亲给予的,作为儿女,我们能给与他们什么?”你是怎样解读这句话丰富内涵的?3.我们今后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大的“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中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和孝心要落实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二、“挖”——挖掘学生身边的“崇善”典例
社会即学校,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基地,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将善的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要挖掘善的基本思想,营造浓郁的“善”的氛围,烘托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制造浓厚的向善、从善、行善的趋向性,从而使学生向善、从善、行善。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思品课堂教学的空洞说教,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生身边典型、寻找身边感动事例并引入课堂教学中,注重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把生活活水引入课堂,拓展教学的时空,引导他们去感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崇善”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13课《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第三框“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为了加深学生对“有教养的表现”的理解,课前我选取了学校网站的校园新闻栏目中展示我校学生风采的典型图片,如:九中青年志愿者参加市交通志愿岗服务、参加社区卫生打扫和帮助社区出“八礼四仪”专题墙报、参加校园卫生打扫、升旗仪式等活动照片。这些图片来自于我校学生,就在学生身边,所以图片一经展示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事例真实可信、贴近学生,学生可以效仿,能给学生以启迪,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接着本人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待客,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教养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晒”——晒出社会中的“崇善”事迹
中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活化生活化素材,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激发学习欲望,升华道德情感,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感染力。通过将社会中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知荣辱、讲正气,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教学中可以将“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孝心少年”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去讨论、去感悟,让“善”充盈思想品德课堂。
2013年11月8日晚《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吴林香、王芹秀、高雨欣、鲁玉婷等11位少年荣获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称号,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巧妙地将他们的感人事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他们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这11位“最美孝心少年”是在校的小学生或初中生,是学生的同龄人,他们对此感触最深,因而对他们的触动也最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孝敬父母、自强不息、勇挑重担的意识。
关键词:道德;崇善;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35-1
一、“扬”——发挥教材的“崇善”教育功能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师生共享的学习材料,是课程最重要的资源,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石。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积极、正面的具有“正能量”的素材,发挥好这些素材的“崇善”教育功能,为“崇善”课堂教学服务。
如,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人不能选择父母》第三框“孝敬父母长辈”中选用了中央电视台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的文字材料并显示了“感动中国”评委会的颁奖词供学生阅读: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田世国的行动把母爱表达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一个儿子用行动回答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已经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感动了全中国的母亲和儿女。为了加深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深入了解,课前我下载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视频(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片段)。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先让学生观看该段视频,再阅读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最后,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你认为田世国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田世国说:“我们的生命是父亲母亲给予的,作为儿女,我们能给与他们什么?”你是怎样解读这句话丰富内涵的?3.我们今后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大的“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中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和孝心要落实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二、“挖”——挖掘学生身边的“崇善”典例
社会即学校,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基地,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将善的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要挖掘善的基本思想,营造浓郁的“善”的氛围,烘托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制造浓厚的向善、从善、行善的趋向性,从而使学生向善、从善、行善。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思品课堂教学的空洞说教,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生身边典型、寻找身边感动事例并引入课堂教学中,注重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把生活活水引入课堂,拓展教学的时空,引导他们去感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崇善”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13课《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第三框“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为了加深学生对“有教养的表现”的理解,课前我选取了学校网站的校园新闻栏目中展示我校学生风采的典型图片,如:九中青年志愿者参加市交通志愿岗服务、参加社区卫生打扫和帮助社区出“八礼四仪”专题墙报、参加校园卫生打扫、升旗仪式等活动照片。这些图片来自于我校学生,就在学生身边,所以图片一经展示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事例真实可信、贴近学生,学生可以效仿,能给学生以启迪,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接着本人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待客,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教养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晒”——晒出社会中的“崇善”事迹
中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活化生活化素材,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激发学习欲望,升华道德情感,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感染力。通过将社会中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知荣辱、讲正气,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教学中可以将“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孝心少年”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去讨论、去感悟,让“善”充盈思想品德课堂。
2013年11月8日晚《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吴林香、王芹秀、高雨欣、鲁玉婷等11位少年荣获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称号,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巧妙地将他们的感人事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他们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这11位“最美孝心少年”是在校的小学生或初中生,是学生的同龄人,他们对此感触最深,因而对他们的触动也最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孝敬父母、自强不息、勇挑重担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