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的患者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加电针治疗,治疗30次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通过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观察组较治疗组效果明显。结论:运用电针治疗联合运动疗法对于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具有改善肩关节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电针治疗联合运动疗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5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及中国康复医疗诊疗规范中“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并经X线摄片检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为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盂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34±13.10)岁;平均病程(18±5)d;脑梗死17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56.74±14.90)岁;平均病程(22±6)d;脑梗死18例,脑出血1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加针灸治疗。(1)运动疗法:①良肢位的摆放 患者仰卧位时患肩胛骨下方垫一个扇形枕垫,使其处于前申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注意患侧肢体不要受到挤压);健侧卧位时患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放在与胸同宽的高度的枕垫上。②肩吊带的使用软瘫期卧床时可佩戴肩吊带,坐位或立位时加肩充气囊,根据患者体型调节充气量。③上肢负重患者坐位或立位时躯干伸展,头正中,双上肢置于桌面,肩关节外旋并稍伸展,伸肘,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充分支撑并嘱患者有意识将躯干重心向患侧转移,加大患侧上肢负重的强度。④患肢操球训练患者取坐位,桌前放置一个篮球,患手控制篮球,肘关节伸展,做向前向右滚动训练,术者协助调整姿势。对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协助患手保持腕关节背伸及远端固定,根据患者功能水平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运动模式,加大训练难度。⑤关节活动度训练肩胛带运动,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下角,患者被动地完成各方向的运动;肩关节屈曲外展屈曲运动,一手扶持肩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肩肱关节肩胛胸廓关节2∶1的运动比例配合向前上方运动,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按压;肩关节内旋外旋运动,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范围内活动。治疗每日一次。(2)电针治疗患者健侧卧位,取患侧C5-T1夹脊穴、肩外俞、肩中俞、天宗、曲垣、秉风、巨骨、臑俞、肩贞、肩髎,臑会、外关、合谷等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电针连接方法:患侧C2-C4夹脊穴;肩外俞、臑俞;肩髎、臑会;三组导线,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用疏波,留针30min,1次/d,6次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中心制定的肩关节半脱位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肩峰下未触及凹陷。患侧肩正位X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14mm;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肩峰下凹陷减小,患侧肩正位X线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值减少,但仍>14mm。无效:症状体征及肩峰下凹陷无改善,患侧肩正位X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值未减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平均治疗30次后,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8 24 3 1 85.7 96.4
对照组 28 17 8 3 60.7 89.3
3.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而又最不稳定的关节,由多个关节共同组成。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上神经元受损导致肩胛带肌肉瘫痪、肌张力降低,上肢因重力向下脱垂,使得肩关节囊和韧带松弛而被牵拉,致肱骨头从关节盂下滑,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另外肩胛带位置的异常、不正确的体位或转移方法亦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3]。医务工作者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综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治疗应应在脑卒中卧床时就开始,脑卒中度过急性期,即可介入早期电针治疗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软瘫期注意患侧肢体的良肢位摆放和肩关节活动度的被动训练;当出现主动运动后,即可适当减少辅助运动,采取两种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持肩胛骨正确位置的前提下,活动患肢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4]。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的治疗运用最为广泛,电针作为电刺激的一种,而且临床上对偏瘫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康复作用也多见报道[5]。尤其早期电针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同时能够有针对性的快速增加肩部肌肉的张力,改善肌群间的相互协调功能,明显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56
[3] 赵一宇,刘红玲.头针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偏瘫肩关节半脱位[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21.
[4] 梁国伟.综合康复治疗偏瘫后肩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与康复杂志.2005.27.620.621.
[5] 余明哲.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3
关键词: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电针治疗联合运动疗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5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及中国康复医疗诊疗规范中“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并经X线摄片检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为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盂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34±13.10)岁;平均病程(18±5)d;脑梗死17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56.74±14.90)岁;平均病程(22±6)d;脑梗死18例,脑出血1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加针灸治疗。(1)运动疗法:①良肢位的摆放 患者仰卧位时患肩胛骨下方垫一个扇形枕垫,使其处于前申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注意患侧肢体不要受到挤压);健侧卧位时患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放在与胸同宽的高度的枕垫上。②肩吊带的使用软瘫期卧床时可佩戴肩吊带,坐位或立位时加肩充气囊,根据患者体型调节充气量。③上肢负重患者坐位或立位时躯干伸展,头正中,双上肢置于桌面,肩关节外旋并稍伸展,伸肘,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充分支撑并嘱患者有意识将躯干重心向患侧转移,加大患侧上肢负重的强度。④患肢操球训练患者取坐位,桌前放置一个篮球,患手控制篮球,肘关节伸展,做向前向右滚动训练,术者协助调整姿势。对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协助患手保持腕关节背伸及远端固定,根据患者功能水平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运动模式,加大训练难度。⑤关节活动度训练肩胛带运动,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下角,患者被动地完成各方向的运动;肩关节屈曲外展屈曲运动,一手扶持肩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肩肱关节肩胛胸廓关节2∶1的运动比例配合向前上方运动,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按压;肩关节内旋外旋运动,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范围内活动。治疗每日一次。(2)电针治疗患者健侧卧位,取患侧C5-T1夹脊穴、肩外俞、肩中俞、天宗、曲垣、秉风、巨骨、臑俞、肩贞、肩髎,臑会、外关、合谷等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电针连接方法:患侧C2-C4夹脊穴;肩外俞、臑俞;肩髎、臑会;三组导线,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用疏波,留针30min,1次/d,6次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中心制定的肩关节半脱位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肩峰下未触及凹陷。患侧肩正位X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14mm;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肩峰下凹陷减小,患侧肩正位X线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值减少,但仍>14mm。无效:症状体征及肩峰下凹陷无改善,患侧肩正位X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值未减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平均治疗30次后,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8 24 3 1 85.7 96.4
对照组 28 17 8 3 60.7 89.3
3.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而又最不稳定的关节,由多个关节共同组成。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上神经元受损导致肩胛带肌肉瘫痪、肌张力降低,上肢因重力向下脱垂,使得肩关节囊和韧带松弛而被牵拉,致肱骨头从关节盂下滑,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另外肩胛带位置的异常、不正确的体位或转移方法亦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3]。医务工作者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综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治疗应应在脑卒中卧床时就开始,脑卒中度过急性期,即可介入早期电针治疗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软瘫期注意患侧肢体的良肢位摆放和肩关节活动度的被动训练;当出现主动运动后,即可适当减少辅助运动,采取两种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持肩胛骨正确位置的前提下,活动患肢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4]。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的治疗运用最为广泛,电针作为电刺激的一种,而且临床上对偏瘫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康复作用也多见报道[5]。尤其早期电针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同时能够有针对性的快速增加肩部肌肉的张力,改善肌群间的相互协调功能,明显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56
[3] 赵一宇,刘红玲.头针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偏瘫肩关节半脱位[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21.
[4] 梁国伟.综合康复治疗偏瘫后肩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与康复杂志.2005.27.620.621.
[5] 余明哲.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