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巡视,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它不再是以往显示教师特权的“随便走走”,也不是课间小憩式的悠闲等待,更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暂时“停止”,而是教师“深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进行课堂实践时调研与调控的有效手段。它担负着课堂检查督促、调研调控、个别施教等重要教学任务。可以说做好课堂巡视工作,对于打造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进行巡回检视,实施有效督促
  
  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全班学生能否及时地展开自主活动,取得整体的活动效果,往往依赖于教师及时有效地巡视。教师巡视常常是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动手操作、尝试练习、课堂作业等活动的展开而进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习惯以及自身的控制能力、对学习活动的专注程度上都有所差异,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常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到位”,或者有的学生干脆“游离”在活动之外,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就要注意提醒和督促学生,让分心者及时收心,让“落伍者”迅速跟上“队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巡视到每一名学生面前就是一种无声的敦促;教师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巡视中及时地加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中,无疑又为学生树起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在巡视之初,要迅速遍及全班每一个角落,督促所有学生及时、迅速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然后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深入到个别学生或小组中去。
  
  二、即时课堂调研,适度调控教学
  
  教师“身入”学生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拿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在接受新课前的尝试练习,还是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抑或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课堂上生成性资源都会丰富。教师虽也有自已的教学预案,但毕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再“完备”的教案也难以囊括学生灵动的思维。如新授之后学生的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能及时地对新授教学进行评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巡视能捕捉学生思维中的症结所在,便于教师后续教学中的“对症下药”;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巡视能适当控制教学节奏,协调全班活动进度。凡此等等,都为教师调控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后续的教学应随前面的“巡视”而作适度的调整。因此教师的巡视一定要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要注意对班级土、中、下三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从略,普遍有障碍的教学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予重点化解。
  
  三、针对个别学生,施行因材施教
  
  教师巡视之时,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处于“自主”。实际课堂教学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跟进班级整体“步伐”,教师的全班授课在这些学生面前常常大打折扣,一对一的教学对他们来说似乎效果更好。教师的课堂巡视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的不足,这是对后进學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最佳时机。教师巡视时短暂驻足,给予后进生适时的讲解;发现学习小组整体“默语”,教师及时地融入一起学习;巡走间似不经意地抚头、拍肩,向学生传递老师的关爱。这些都能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因为教师对他们的特别“眷顾”,这些学生会觉得老师对他们特别亲近,更愿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下面的课堂教学中去。
其他文献
作为教师,总是要和学生的错误打交道,错误的出现往往打乱所谓的课堂秩序,一向被教师所忌讳,这就导致公开课中的“造假”现象频频出现,道理很简单,就怕学生出错!新一轮课程改革,促使老师们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视错误为“洪水猛兽”,不仅能从容应对,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当作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能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几年来每逢听课月,我都一直关注着老师们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处理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树立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思想,提出要学习有用数学的理论。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如何把实际生活同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策略之一——数学问题实际化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
聋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又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可塑性极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开掘美育因素,将美育贯穿缝纫教学的始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作品缝制中感知劳动过程的美,欣赏自己劳动成果的美,在学会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劳技教育——创造美    “劳动创造了美。”美育目的的实现,不能离开审美的实践活动——即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完成美的作品。    1、慧眼寻求美  劳
器乐教学中的竖笛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竖笛教学可以丰富、充实小学课内外的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识谱、视奏能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竖笛教学要做以常教常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遵循一课一得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让学生的训练安排得过满过难,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精心选择吹奏内容,既要考虑指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转向理解,并对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可在教育教学中对错误的有效利用却比较少见而亟待开发。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是不容忽视的宝贵教学资源,是亟待开发和利用的“宝藏”。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一、将错就错——创新思维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拓展要依据文本而不可脱离文本;拓展要适度,应成为文本的有益补充,应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应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应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下面,我就以《司马迁发愤写》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拓展。    拓展一:  (一)师:司马迁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  生:(回答不到位)  师:老师让大家课前查资料了,谁来说说
从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规律推论,经济活动的变革迟早都会折射到教育活动中来。因此伴随着入世后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中国的教育体制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力量将通过WTO这一特殊环节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国的教育体制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到:“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指南》理念,下面以“小圆形变变变”为例,谈谈小班美术教学中“感知与体验”的支持策略。  一、链接生活——为感知埋下伏笔  《指南》指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美术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可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一些与新课改不和谐的“音符”。    一、教师的不敢“出手”    这里的“出手”,指的是教师做示范画。《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在美术课上,教师由原来的做示范画慢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