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或是故事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x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年轻的莎剧爱好者而言,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可谓既熟悉又陌生。2008年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主演的戏剧电影《哈姆雷特》由于其充满现代意味、令人印象深刻的改编,让中国的观众记住了RSC这个名字。2012年,RSC的《裘力斯·恺撒》(Julius Caesar)启用了全黑人演员阵容,在学术界和戏剧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撼,既有人赞赏大胆先锋,也有人批评为故弄玄虚。而笔者两年前造访位于莎士比亚故居的RSC大本营,观赏的莎翁冷门作品《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同样大胆颠覆:当古罗马的雍容皇室变成了现代的西装革履,激烈的冲突内核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本质也带给了观众全新的思考。总而言之,在笔者的印象中,RSC一直走在现代革新的前沿,大胆求变。因此,笔者同样期待这版《亨利四世》再带来一次现代视角诠释下的莎翁历史剧。而当笔者欣赏完两天总共近五个小时的演出后,不得不说,它再一次颠覆了笔者对于RSC的想象与期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部“历史剧”。直观看来,它的舞台就充满了历史感。友人观赏完曾和笔者抱怨:“这舞台设计也太简陋了吧,简直空空的啥也没有呀。”确实,这次的舞台设计可谓相当简洁,空间不大,纵深很深。木制的地板与两侧搭建的阳台会令我们想起莎士比亚自嘲为斗鸡场(cockpit)的、空空如也的环球剧场,而第一幕第一场亨利四世王召见朝臣时舞台上燃烧着的蜡烛,又像是在提醒我们其继承自黑衣修士剧院(Black Friar Theatre)的正统血脉。从服装上来说,这次的演出服装也摈弃了这几年RSC喜好的现代风格,力求准确还原伊丽莎白时期戏剧演出的服装风格。毕竟,让历史上的英国皇室摇身一变,穿西装打领带,腋下再夹一个公文包,到底也有些不伦不类。音乐也颇有“返古”的意味,喇叭、小号、军鼓、竖琴,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乐器。可以说,这次整体设计似乎有意与现代写实风格割袍断义,更接近伊丽莎白时期正统的英国戏剧。就是在这样一个舞台,我们目睹了亲王哈尔的剧烈转变,目睹了亨利四世如何做着篡权夺位的噩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恳求理查二世的原谅与救赎;我们跟随着那个胖骑士约翰·福斯塔夫,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与他一起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中国,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既不像他的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如他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那么为人所知。似乎英国皇室七百年前的历史,对于隔着一整块欧亚大陆的中国人来说,太过遥远也太过隔阂。从课本上了解《亨利四世》的文学或戏剧系学生,由于接受意识形态视角的训练,通常也只是把它理解为莎士比亚为“没落旧贵族”所写的墓志铭,“深刻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旧贵族之间的深刻矛盾”。这样的隔阂,使得历史似乎一直以冷漠之姿拒绝着我们,而实际上,正是我们对历史的敬畏,让我们拒绝去了解、去解读、去经历。
  可是当看完后,我们却发现,这些活在历史中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人物,这些帝王将相、朝臣弄人、这些权术阴谋,竟然可以这么熨帖我们的心灵。这些角色将他们最隐秘的内心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我们面前,我们才发现,这些充满隔阂的“历史”,竟然是这么精彩的“故事”。亨利四世在权臣面前阴狠而暴戾。哈利·珀西因为私自扣押战犯,亨利四世开始质疑他的忠诚,他几乎失去理智,愤怒地将信使的信件揉成一团朝珀西脸上扔去,甚至不顾君王的体面,将珀西推倒在地,骑在他身上命令他立刻将囚犯带来。似乎不这样做,亨利四世就不能凸显他作为君王的权威。然而,隐藏在几近疯狂的暴戾背后,却是他惶惶不可终日对篡权的忏悔,那沉重的皇冠桎梏着他,令他难以安眠。
  导演格里格利·多兰(Gregory Doran)对于这段独白的展现巧具匠心。紧接在福斯塔夫和快嘴桂嫂拌嘴之后,导演并没有安排快嘴桂嫂下台,而是让她直接睡在了舞台上。亨利四世披着巨大宽松的睡袍,光着脚,拿着一本圣经,径直走到了舞台边缘坐了下来。心事重重无法入睡的亨利四世质问睡眠为何独独眷顾他的臣民,却无视他柔软香氛的床榻;而在他的身后,臣民之一的快嘴桂嫂,正在她“烟熏的茅屋”里,享受着酣畅淋漓的甜蜜睡眠,还不时打呼噜。这样直观的对比,直接将这个被失眠困扰的君王的内心,投射到每个看戏人的内心。代替道德和价值判断“亨利四世在历史上究竟是功是过”的,是观众对亨利深切的同情。在不到一米的距离下,观众甚至可以感受得到亨利颤抖的呼吸。这种同情并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只是每个观众作为“人”在那样情境之下,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而已。
  就像我们意外地看到,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贪杯好饮,几乎可以被称为“恶棍”的福斯塔夫,竟然噙满泪水地和自己的情妇桃儿道别的时候,我们很难不去相信他的真诚。观众们习惯了福斯塔夫的欢笑和夸夸其谈,却忘了这位落魄贵族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桃儿在帮福斯塔夫温存擦汗时,他脸上惊讶的表情还令我们觉得可笑。可是当音乐响起,桃儿坐在福斯塔夫腿上时,福斯塔夫对她说道:“不要向我提醒我的结局。”福斯塔夫抚摸着桃儿后背的手逐渐迟缓,眼中适时泛出泪光。二人相拥在一起沉默许久,只有音乐,不缓不急地诉说着离别。酒馆外,肥胖而老态龙钟的福斯塔夫蹲了下来,泣不成声,桃儿从酒馆中飞奔而出,再一次紧紧拥抱着她不成器的情人。原本应是无比滥俗的桥段,此刻却无比真诚,惹人落泪。
  与桃儿的这场感情戏也表现了福斯塔夫的迟暮(“我老了,我老了”),而这种迟暮在福斯塔夫最著名的一段独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荣誉能够替我重装一条腿吗?不。重装一条手臂吗?不。解除一个伤口的痛楚吗?不。那么荣誉一点不懂得外科的医术吗?不懂。什么是荣誉?两个字。那两个字荣誉又是什么?一阵空气。好聪明的算计!谁得到荣誉?星期三死去的人。他感觉到荣誉没有?不。他听见荣誉没有?不。那么荣誉是不能感觉的吗?嗯,对于死人是不能感觉的。可是它不会和活着的人生存在一起吗?不。为什么?讥笑和毁谤不会容许它的存在。这样说来,我不要什么荣誉,荣誉也不过是一块铭旌。(《亨利四世》上部第五幕第一场)   福斯塔夫在表现这段独白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惴惴不安,充满恐惧。他表现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对人类无可避免的结局——死亡——的恐惧。他直接朝着台下的观众——追逐荣誉、为名利所累的我们——抛出了他一连串的问题。他的自问自答、他对“荣誉”一词的夸张发音引起阵阵笑声,却不能遮盖这些问题可怖的本质。这个落魄的贵族骑士,其实比任何人都明白,战争与荣誉的本质。而亲王哈尔,这位英格兰未来的王,则明白了王冠的本质。
  此时的亲王,不再是出场时那个受荷尔蒙支配的精力旺盛的公子哥,在酒馆里和两个妓女分享一张床。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要利用我的放荡的行为,作为一种手段,在人们意料不及的时候一反我的旧辙”(《亨利四世》上部第一幕第二场),把沉甸甸的王冠,把沉重的承诺,戴在自己的头上,放逐了自己曾经的“父亲”,福斯塔夫。在最后一幕最后一个场景中,亨利五世身穿华服,头戴冠冕,手持权杖,对福斯塔夫的谄媚视而不见。他慎重、庄严、甚至颇为冷漠地对福斯塔夫说:“我不认识你,老头儿。”然而,他的眼神却闪烁其词,他的声音仿佛有些哽咽。他用他颤动的嘴唇,宣布福斯塔夫只是他做的漫长的一个梦。我们很难知道,放浪形骸、自由不羁的亲王,和威严冷酷的新晋君主亨利五世,哪个才是真实的他,抑或两个其实都是。我们只知道,在酒馆里和福斯塔夫玩的“国王和王子”角色扮演游戏,并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戏中戏式的预言。只是这场戏,必有落幕的一天。
  除了这些主线人物之外,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各彰异彩。哈利·珀西极其冲动且神经质,动辄失控对着空气大喊大叫,却赢得我们阵阵笑声;快嘴桂嫂明明叫快嘴(Mrs Quickly),却总是表现得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乡绅赛伦斯(Silence)虽然少言寡语,在酒席上我们却发现他能歌善舞,并非人如其名一般的沉默。他们不是配角,他们是在自己的故事里独一无二的主角。没错,故事。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莎翁历史剧中的帝王将相、权属阴谋、政权更迭,我们试图从宏大叙述中、从历史洪流的神圣与庄严中,梳理出一个严肃的主题,以史为鉴,明镜高悬;可是,无论是理查二世令人动容的井水之喻,还是亨利四世的唯利是图、暴虐和不为人知的脆弱;无论是亨利五世作为一个国王和战士对战争和荣耀的追求与反思,还是亨利六世作为一个与生俱来的诗人和哲学家,却勉强要扮演一个无实权国王的无可奈何……其实全部都是,人之常情。我们的诗人透过他历史剧中的人物告诉我们,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原本就已经是最严肃的主题。
  “我从东方到西方,借着天风做我的驿马,到处宣扬这地球上所发展的种种故事。”(《亨利四世》下部楔子)我们的诗人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再沉重的历史,到最后,本身也无非是口舌相传的一段段故事而已。所以这一次,不妨让我们抛开“历史”的沉重包袱,静静地坐下来,在落幕之前,张开我们的耳朵,一起来听我们的诗人为我们讲一个令人欢笑、催人落泪的故事。
其他文献
三十年前,一部妙趣横生的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吸引了中国几代观众。2016新年伊始,当我在朋友圈里发了同名话剧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信息,朋友们纷纷表示对这部作品记忆犹新,许多细节至今想起来都会发笑,那是我们曾经也有过的经历。这部具有俄罗斯气质的喜剧作品因为这次话剧版的在华演出,一下子打开了中国观众记忆中的闸门,令人倍感亲切。  口是心非皆有戏  话剧《办公室的故事》的主演是当年为影片中女主
期刊
弗朗索瓦丝·萨冈在18岁的时候以《你好,忧愁》一跃成为法国文学界的新星,因为就像世人对她本人的描述一样,在作品中她直接描绘了一个天真又危险、脆弱且叛逆的少女塞茜尔的故事。塞茜尔青春反叛,理想是“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这跟大众对萨冈的印象“一个迷人的小魔鬼,一双藏匿着天真的眼眸,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冷漠,对人与人间关系的洞察,一丝微笑伴随着羞怯,如同我们眼中永远天真的孩子”不谋而合,塞茜尔和爸爸、西
期刊
从北京返沪已经多日,长宁沪剧团在首都长安大戏院演出沪剧《赵一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依旧回响在耳边。开座谈会那天,街头漫天大雪,会上却热气腾腾。一些专家把这台演出说成是缅怀先烈的良心戏,一句“小剧团有大担当”的评语更如电光石火。我把这句话当作对我们剧团、对自己的鞭策和诫勉。新年来临,就讲讲我对剧团剧目创作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吧!  紧贴时代脉搏和两条腿走路  我们是一家区属剧团,各
期刊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儿童剧《泰坦尼克号》,曾经看着电影《泰坦尼克号》谈恋爱的年轻家长们,带着对经典膜拜的心理,带着对该剧的好奇,牵着宝宝走进剧场,走进《泰坦尼克号》的世界。  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提出了疑问,这是根据爱情电影改编的吗?这是给孩子看的儿童剧吗?那么,让我们用一种学龄孩子必修的逻辑思维来解构一下“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经典的电影,电影中的爱情桥段和主题歌像藤蔓一样
期刊
像蒋星煜这样96岁高龄,又出了九大部文集的老人,无论如何是足以使人羡慕的。算起来我比蒋先生要小二十多岁,年轻的时候,我就曾以有蒋星煜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当年上海就有一家专门关注戏剧的刊物,叫《上海戏剧》。这家编辑部有个群体,都是戏剧人。当时我在儿艺学馆学习表演,但喜欢戏剧评论,给《文汇报》写了篇关于日本音乐剧的剧评,后来又写了篇评《杜鹃山》的稿子,《上海戏剧》编辑周牧先生就来找我,见到我就说你那
期刊
日前,《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首发式暨修订版启动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作为本书主编,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学科带头人陆军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他介绍了编撰本书的缘由:编剧作为专业,有2500年的历史,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论断。现存的古希腊戏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本也有2400来年了。编剧的相关研究,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算起,也有2300余年。中国戏剧晚出,现存最早的戏曲剧本是南宋的《
期刊
“看戏嘛,图个乐子”,爷爷辈的老人经常这样说,传统戏曲中亦不乏《拾玉镯》《三岔口》《梅龙镇》这样的轻喜剧,但放眼今天的新编戏曲市场,却鲜少发现喜剧的身影。是观众不爱看喜剧了吗?显然并非如此,近年来话剧界《喜剧的忧伤》《蒋公的面子》《驴得水》等作品的走红就证明喜剧依然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新编戏曲之所以出现“十戏九悲”的局面,实际上是一种与观众脱节的表现。究其原因,或许是屈从于评奖的压力——在戏曲被
期刊
编者按:2016年第三代郑(法祥)派传人严庆谷将领衔主演跨度为期一年的悟空戏系列展演。京剧悟空戏因通俗易懂、武打精彩、风趣幽默,广受观众喜爱,不但京剧,各剧种也有形象鲜明的悟空戏。郑法祥是上海京剧院的元老之一,由他开创的郑派悟空戏威武大气、亦庄亦谐、独具一格,曾是京剧南派武戏中极有特色的一支,惜近年来较少在舞台上完整展示,此次系列演出可说是难得的舞台呈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悟空戏以及郑派悟空戏,
期刊
成语“黄钟大吕”形容乐、声、辞的庄严、谐和,义出古代宫调乐律。宫调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律制,是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源头。昆曲中宫调使用法继承自诸宫调、杂剧及南戏,與隋唐燕乐中的宫调有渊源关系,但功用并不一致,古代宫调的乐理作用在昆曲宫调中明显弱化。  鲁殿灵光、美酒遗香  古代定调用“管”(隋唐时用筚篥),吹管时空气振动形成音值高低,管长不同则频率不同。古人以“三分损益法”调整管长,形成五音二变,即五声
期刊
昆曲曲牌庞如军伍、繁如花锦;组合变化恰似调兵遣将,排布有章、阵法可循,能满足复杂多样的戏剧设计。  曲牌的常规类别  【卜算子】【浪淘沙】【虞美人】【一剪梅】【满江红】【忆秦娥】等牌,读宋词时频频相遇,在昆曲里则用做南曲套数的“引子”,格律一致或稍有变异。宋词常有上下两阙,昆曲常用单片。引子如阵前先锋,用于人物上场,引发剧情、导出情绪,散板演唱。  南套使用【尾声】结束,或在转换套数时做隔断,三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