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203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也可用幻灯、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以直接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现行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就已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地描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钢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两者在资源条件这个区位因素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这样的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上海是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创设实践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地理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中的活动篇、技能篇和研究性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地理能力。
  例如:“在商业中心布局研究”一例中,从地理环境(附近交通、居民点、竞争对象)到商业城内部商品结构的调查,都要由学生实地调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怎样使用地图、怎样获得所需资料、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等。而这些实践体验的宝贵之处就在于能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享受与他人成功交流的喜悦,由此逐步形成社会化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三、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你能行”。在学生参与讨论时,教师要给予期待和鼓励,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应诚恳地指点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有成就感,让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
  四、创设民主情境,激励学生思考
  创造力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的首要条件是民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和灵气;反之,老师态度和蔼、亲切,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探讨热情与积极性。
  教师不可能通晓一切,求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人人都如此。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应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氛,这对于轻松学习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不怕露短与出错的求实学习态度大有益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乐于参与教学过程,老师的导演才能取得成功。
  例如,课本在介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时,既提到“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又提到“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赤道平面”,很多学生提出:究竟哪个作为“赤道平面”的概念更加合理?课本是否太累赘?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爱思考的好习惯,也觉得这个问题有道理。作为概念,“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足以解决问题。教师以平视的目光看待学生,帮助他们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他们觉得我与老师也可“面对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养成勇于质疑和思考的好习惯。
  五、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动手能力
  要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验、演示、观察现象、电脑上网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学习,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学习“宇宙环境”中的“地球自转”一节,讲解地球自转方向从南、北极上空向下观察有何差异时,全班同学每人一个地球仪,使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演示,对于“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转”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得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再如利用天文望远镜组织学生观察月相,我们有代表性地选了朔、望、上弦、下弦四相,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录。一月后,绝大多数同学均能准确理解“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的涵义。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少说多干,在干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六、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的有效保证。解答问题可能仅仅是教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勤思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例如,当遇到地理名称时,要求学生应该想到:这属于哪一类地名?是农村、城市呢,还是矿区、地形区?分布在什么位置?范围多大?与周围的地理事物有何联系?与同类的其他地名有何区别?当遇到地理名词时应要求学生思考:该名词是如何定义的?哪个是中心词,哪个是修饰词?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又是什么?能否具体化(举例)?当遇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或者随时间的变化时,要想到:这种时空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当某一地理现象的表述在前后不同章节出现时,要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当某一地理对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时,则要思考它们在纵向上有什么不同?当某一地理对象在同一时段存在于不同地区时,要思考在空间上它们有什么差异呢?
  由于地理事象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思考:这事象与那事象有什么样的联系?譬如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各类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等。针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热点问题要想一想:从地理角度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它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消除不利影响?……意识决定行为,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读书态度,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其读书的目的性、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就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总之,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地理新教材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仅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心理优势”,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地理教师也只有改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落实新大纲、用好新教材。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好物理学科,同样需要乐学。乐就是兴趣,兴趣在教学中有着不
期刊
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句话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应充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今天就我的亲身经历,谈一谈初浅的认识。  一、要让数学走进生活,选择生动有趣的材料  素材是否有趣,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基
期刊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条件。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培养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实验,调动情绪  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尺度地抓住他们的学习情绪。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期刊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学也随之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实践,这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引导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一个引路人。  一、数学教学中要组织好复习旧知  数学是关联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延伸与发展的。复习好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坚实的基础,只有认真地组织好旧知识的复习,才能让学生更好
期刊
综观当今中学语文教学,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当前语文课改存在的四个误区  1、重“收集资料”轻“信息处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现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收获数学知识与技能谈谈肤浅的认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大家在探索课堂阅读教学改革中,都把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了对第二课时教学的探讨中,其实初读也是阅读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对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完成了语文听、说、读、写中的很大一部分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第一课时的优势,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四步读书,就可以把第一课时琐碎的学习任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
期刊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与我们的工作学习最为密切的学科,因而,与之相关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每周开设的课时是最多的学科之一。按理说花费的时间多,收效应该大,学生的水平应该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的中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说话仍词不达意,有的大学生写文章竟文理不通。花费十多年时间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语文基础教学,收效却如此令人不满,不能不让人深思。究其原
期刊
在拓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又要注重老师的支持、帮助及引导作用。这时,我们拓展主题内容的途径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关注、帮助幼儿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找到发展幼儿能力的切入点。  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虫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由此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制作标本、区分益虫害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幼儿有关昆虫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
期刊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我们的老师有很多的方法。我自己也曾经尝试过不少,其中有一种方法效果很好,学生因为能够把握,兴趣也很高。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每人出一套试题交换考试。   学生要出好一套完整的试题,必须熟悉课本内容,所出的每一道题,也必须要自己先懂,所以,出题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复习的过程。由于考试题型、考试内容的分值要求不同,学生出题时就会在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作全面的复习,一套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