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当今中学语文教学,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当前语文课改存在的四个误区
1、重“收集资料”轻“信息处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2、重“合作探究”轻“自主学习”。如有教师在教学《社戏》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我”是在哪儿看戏的?两次看戏给我留下了什么印像?“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戏?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同桌讨论:“我”“看好戏”是什么时候?在哪儿看的?为什么“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表面看来,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3、强调“学科整合”轻视“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如有教师在教学《渔舟晚唱》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1)“现在,请同学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熟悉的旋律来唱《渔舟晚唱》。”(2)“同学们,这些‘渔人’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像的翅膀,说说他们的样子。”《渔舟晚唱》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还不如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意境!
4、强调“启发式”而走入“问题式”。目前的语文教学,“问题式”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教学形式存在两个严重的不足:一是老师的问题过多过滥,有很多假问题的出现;二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问题不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也不过是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大大的不利。
以上的课堂教学缺失了什么呢?缺失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这不得不令人有些担忧。
二、课改走进误区的原因浅析
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性质,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两个方面,是否厚此薄彼、有失偏颇了呢?
三、避免课改走进误区的对策
1、扩展平台,加工信息。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教师不妨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
2、课内外相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要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便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白杨礼赞》,我们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大西北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北方风光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
3、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反映了生活,生活不等于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究竟等于不等于生活?语文与生活结合绝不是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取消语文、来代替语文,并且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4、合作探究,组合信息。合作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可利用若干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5、体会创新,加工信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先生讲道:“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来一些。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的?是否就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一、当前语文课改存在的四个误区
1、重“收集资料”轻“信息处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2、重“合作探究”轻“自主学习”。如有教师在教学《社戏》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我”是在哪儿看戏的?两次看戏给我留下了什么印像?“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戏?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同桌讨论:“我”“看好戏”是什么时候?在哪儿看的?为什么“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表面看来,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3、强调“学科整合”轻视“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如有教师在教学《渔舟晚唱》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1)“现在,请同学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熟悉的旋律来唱《渔舟晚唱》。”(2)“同学们,这些‘渔人’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像的翅膀,说说他们的样子。”《渔舟晚唱》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还不如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意境!
4、强调“启发式”而走入“问题式”。目前的语文教学,“问题式”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教学形式存在两个严重的不足:一是老师的问题过多过滥,有很多假问题的出现;二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问题不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也不过是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大大的不利。
以上的课堂教学缺失了什么呢?缺失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这不得不令人有些担忧。
二、课改走进误区的原因浅析
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性质,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两个方面,是否厚此薄彼、有失偏颇了呢?
三、避免课改走进误区的对策
1、扩展平台,加工信息。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教师不妨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
2、课内外相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要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便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白杨礼赞》,我们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大西北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北方风光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
3、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反映了生活,生活不等于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究竟等于不等于生活?语文与生活结合绝不是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取消语文、来代替语文,并且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4、合作探究,组合信息。合作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可利用若干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5、体会创新,加工信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先生讲道:“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来一些。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的?是否就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