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拓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又要注重老师的支持、帮助及引导作用。这时,我们拓展主题内容的途径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关注、帮助幼儿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找到发展幼儿能力的切入点。
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虫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由此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制作标本、区分益虫害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幼儿有关昆虫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孩子在走廊上拣到了一只塑料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谁的塑料袋乱扔。”是呀,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况且塑料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对塑料袋的处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个实实在在有意义的问题。
教师马上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从“绿色家园”主题中派生出“漫话塑料袋”这个主题内容,引导幼儿从“走近塑料袋→可怕的塑料袋→少用塑料袋→妙用塑料袋”这几个有机递进的层次,让幼儿在全面了解塑料袋的基础上,深刻感知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而去探究、尝试解决减少污染的方法。
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强调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以当地社区文化、历史场所和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让幼儿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此,我们经常利用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身边的本土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主题内容。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真实的小河、石头、泥沙、田野、山坡、庄稼、树木、竹林。农村的孩子整天与自家的鸡、狗、猪一起游玩,出门可见一望无际的田野,到处是幼儿熟悉的庄稼:长长的丝瓜、红红的杨梅、黄澄澄的桔子、沉甸甸的稻谷等,我们何必要放弃这些现成的教育资源,而拼命地去模仿大城市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替代物呢?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天然资源,确保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内容的拓展。如:我们在进行生成的主题“有用的麦秆”系列活动时,不仅带幼儿来到田野观察小麦、捡麦穗、拾麦秆,还利用麦秆让幼儿自由尝试并创造出多种玩法,像做哨子、编辫子、吹豆子、拼图画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也走向“以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实践性”为特征的多元、开放的改革之路,幼儿不再是课程的受体,而是课程的主体。所以,我们在选择和拓展主题时要把握好两点:
预设的主题活动教师考虑得较为周密,活动组织的计划性、针对性较强,能按预设内容有条不紊地落实目标。生成的主题活动,教师能较好地尊重幼儿的意愿,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同时,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孩子,幼儿学习兴趣高,能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生成活动的相关内容,积极专注地投入到生成活动探索之中。因此,教师不能因预先的主题设计而限定幼儿,而是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根据教育情境和生成不断调整预设活动。
由于生成活动创造空间余地很大,强调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的弹性计划,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很高。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灵活而有弹性的计划,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主题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所以,我们要从本地、本园的课程实际出发,对预设和生成的主题活动作适宜性分析,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选择和拓展主题,并将预设和生成的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兴趣是生成活动的前提,当我们发现孩子们都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确定生成主题活动的可能性。总之,在实施主题内容的选择与拓展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以促进幼儿的最大发展,是我们选择与拓展幼儿园主题内容的宗旨和前提,但同时也要慎重行事,切忌牵强附会。主题内容的选择、改编和拓展要立足于促进幼儿最大的发展,获得最大的教学效能。当然,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好的课程。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关注、帮助幼儿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找到发展幼儿能力的切入点。
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虫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由此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制作标本、区分益虫害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幼儿有关昆虫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孩子在走廊上拣到了一只塑料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谁的塑料袋乱扔。”是呀,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况且塑料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对塑料袋的处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个实实在在有意义的问题。
教师马上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从“绿色家园”主题中派生出“漫话塑料袋”这个主题内容,引导幼儿从“走近塑料袋→可怕的塑料袋→少用塑料袋→妙用塑料袋”这几个有机递进的层次,让幼儿在全面了解塑料袋的基础上,深刻感知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而去探究、尝试解决减少污染的方法。
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强调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以当地社区文化、历史场所和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让幼儿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此,我们经常利用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身边的本土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主题内容。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真实的小河、石头、泥沙、田野、山坡、庄稼、树木、竹林。农村的孩子整天与自家的鸡、狗、猪一起游玩,出门可见一望无际的田野,到处是幼儿熟悉的庄稼:长长的丝瓜、红红的杨梅、黄澄澄的桔子、沉甸甸的稻谷等,我们何必要放弃这些现成的教育资源,而拼命地去模仿大城市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替代物呢?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天然资源,确保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内容的拓展。如:我们在进行生成的主题“有用的麦秆”系列活动时,不仅带幼儿来到田野观察小麦、捡麦穗、拾麦秆,还利用麦秆让幼儿自由尝试并创造出多种玩法,像做哨子、编辫子、吹豆子、拼图画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也走向“以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实践性”为特征的多元、开放的改革之路,幼儿不再是课程的受体,而是课程的主体。所以,我们在选择和拓展主题时要把握好两点:
预设的主题活动教师考虑得较为周密,活动组织的计划性、针对性较强,能按预设内容有条不紊地落实目标。生成的主题活动,教师能较好地尊重幼儿的意愿,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同时,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孩子,幼儿学习兴趣高,能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生成活动的相关内容,积极专注地投入到生成活动探索之中。因此,教师不能因预先的主题设计而限定幼儿,而是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根据教育情境和生成不断调整预设活动。
由于生成活动创造空间余地很大,强调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的弹性计划,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很高。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灵活而有弹性的计划,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主题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所以,我们要从本地、本园的课程实际出发,对预设和生成的主题活动作适宜性分析,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选择和拓展主题,并将预设和生成的主题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兴趣是生成活动的前提,当我们发现孩子们都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确定生成主题活动的可能性。总之,在实施主题内容的选择与拓展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以促进幼儿的最大发展,是我们选择与拓展幼儿园主题内容的宗旨和前提,但同时也要慎重行事,切忌牵强附会。主题内容的选择、改编和拓展要立足于促进幼儿最大的发展,获得最大的教学效能。当然,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好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