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模块,它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丰富阅读和写作,展示语文教学的独特性。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效链接起来。
关键词:阅读;写作;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使语言在积累、运用中得到升华,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切实带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下面我将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阅读促进写作
语言优美是文本的特征之一,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语言的特征引导学生仿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语言素养,还能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毕竟语言是组成文本的主要元素,语言表达得是否生动形象直接关系着写作效果,优美的语言表达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表达力,产生摄人心魄的效果,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仿写句子,体会这种“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在实践运用中内化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第2自然段中写道:“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色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为此,教师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接着,让学生默读,勾画出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践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个性阅读”这一教学理念,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找到各自喜欢的句子,并做出分析。然后提出问题: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围绕这句话都写了哪些景物?让学生懂得围绕一个中心先总后分的写法,分别写了树、田野、果树、菊花等。最后找一找这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自然会找到比喻、拟人、排比,再应用到习作中。有了对这一句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仿照句式和修辞手法。结合生活经验,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很多类似的句子。如,有個学生写道:“夏天的雨,它把杏黄色给了蘑菇,杏黄色的蘑菇像一顶美丽的小雨伞。”通过仿写,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既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又培养了语感。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就读讲读”,只讲与阅读有关的知识,而应该拓展阅读的界定,使其与写作联系起来,以读促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写作带动阅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课外书,即使阅读也仅仅局限于一些碎片化、娱乐化、泡沫化的杂志、画册,不仅不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还会让他们的眼光短浅、认识狭隘、理解片面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只有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语言储备、语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写作时机,以写带读,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布置作文《我爱家乡》,学生不难写出家乡的美景,难的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谋篇。为此,在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让他们读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阅读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并且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年四季的变换,打造美景;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让学生学习巧用总起句,层次更分明;学习总分总结构简练清新的写作方法。也可以模仿开头、结尾、过渡,遵循文章的表达顺序,如按时间顺序、事件顺序、游览顺序、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等,每次可以训练一个表达方法。这种模仿只要多练习,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通过阅读自己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内容生动、细节详细的文章,从而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充分挖掘写作教学中的阅读素材,既落实了写作目标,又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一举两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链接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的工具价值,让学生在读中写、写中读,及时练笔,随时阅读,相得益彰,成就一篇篇佳作。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号:BY2020G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阅读;写作;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使语言在积累、运用中得到升华,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切实带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下面我将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阅读促进写作
语言优美是文本的特征之一,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语言的特征引导学生仿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语言素养,还能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毕竟语言是组成文本的主要元素,语言表达得是否生动形象直接关系着写作效果,优美的语言表达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表达力,产生摄人心魄的效果,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仿写句子,体会这种“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在实践运用中内化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第2自然段中写道:“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色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为此,教师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接着,让学生默读,勾画出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践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个性阅读”这一教学理念,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找到各自喜欢的句子,并做出分析。然后提出问题: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围绕这句话都写了哪些景物?让学生懂得围绕一个中心先总后分的写法,分别写了树、田野、果树、菊花等。最后找一找这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自然会找到比喻、拟人、排比,再应用到习作中。有了对这一句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仿照句式和修辞手法。结合生活经验,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很多类似的句子。如,有個学生写道:“夏天的雨,它把杏黄色给了蘑菇,杏黄色的蘑菇像一顶美丽的小雨伞。”通过仿写,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既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又培养了语感。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就读讲读”,只讲与阅读有关的知识,而应该拓展阅读的界定,使其与写作联系起来,以读促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写作带动阅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课外书,即使阅读也仅仅局限于一些碎片化、娱乐化、泡沫化的杂志、画册,不仅不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还会让他们的眼光短浅、认识狭隘、理解片面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只有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语言储备、语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写作时机,以写带读,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布置作文《我爱家乡》,学生不难写出家乡的美景,难的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谋篇。为此,在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让他们读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阅读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并且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年四季的变换,打造美景;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让学生学习巧用总起句,层次更分明;学习总分总结构简练清新的写作方法。也可以模仿开头、结尾、过渡,遵循文章的表达顺序,如按时间顺序、事件顺序、游览顺序、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等,每次可以训练一个表达方法。这种模仿只要多练习,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通过阅读自己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内容生动、细节详细的文章,从而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充分挖掘写作教学中的阅读素材,既落实了写作目标,又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一举两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链接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的工具价值,让学生在读中写、写中读,及时练笔,随时阅读,相得益彰,成就一篇篇佳作。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号:BY2020G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