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深切的体会到高中学生的教育与小学和初中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小学和初中教育应侧重赏识,而高中学生应插上教育的双翅——赏识与惩罚,教师必须用好这两把利剑。可现在赏识教育几乎成了教育的主旋律,我总觉得有点缺憾,为此,我把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们知道,学校正如一个加工人才的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都要投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去,必须直面社会的检验和参与社会的优胜劣汰之争。所以适应社会性的人才,不仅要有高知识水平、强创造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若学校教育中,教师用赏识教育,而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担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性,不去或不敢正面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这种“养疖子护脓”的做法,恰恰助长了歪风、煽动了邪气,不利于学生坚强毅志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
心理学家认为,对学生的赏识与学生美好品质的养成是不能同比增长,过多的赏识,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赏识的依赖,促进学生产生骄傲情绪,降低深入求知的欲望,甚至会导致一批学生为了获取教师的赏识,有意附和老师的观念,而放弃了自己的独见,此时赢得赏识,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负担。故过多的赏识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再如,针对成绩优异,但自私自利的尖子生,因顾及其自尊,而称其为品学兼优,这样在你的赏识下,势必会培养出一个个唯利是图的社会“精英”。
如前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所学校,一位14岁的中学生自杀了,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时隔不久甘肃省某市一所学校,一位小学生又自杀了,原因是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了。同样人们也常常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因为小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难道说这些都是老师的过错吗?这确实令人深思。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深切感受到在大力张扬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强化一下教育的另一把利剑——“惩罚”。我认为中国教育需要一点“虐待”。
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捧在手里怕掉,含在口里怕化”,属于孩子的许多事被家长老师包办了,教育行政部门把安全放在了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上,下属各单位为了学生的绝对安全,把学生安置在窗明几净且铁笼般的“屋子”里,只须作温室里的花朵,不需经受一点生活狂飙的洗礼,让这样的接班人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无法让人放心。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日两国中学生曾在内蒙古大草原举办一次为期一周、志在考察和锻炼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夏令营活动。两国中学生在适应能力上的极大差别着实让国人为之汗颜。其实当你看一看日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就会明白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每天早晨身着汗衫、短裤,有的还光着脚,在运动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即使在冬天,日本小朋友的衣着也普遍简单、单薄,但却很少有人感冒。一年级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戴着安帽,雨雪天打着伞,自己上学、放学,家长也不接送。
那么小的孩子受得了吗?孩子安全吗?路上摔倒了怎么办?中国的家长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心,甚至看作是对孩子的“虐待”,但正是这种“虐待”,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培养了他们独立、自强的精神。这也使他们更容易了解和适应社会。自上个世纪以来,日本已有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泱泱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位!
从中国的教育现状看,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几代人的呵护,是家庭的“小太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他们几乎是百依百顺,唯命是听。养尊处优的中国孩子,必然形成孤傲、偏执、任性等性格。如果学校教育也一味地赏识,无异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孤傲、偏执、任性。根本形不成健全的人格品质。这样的下一代怎么承担建设国家的重任呢?所以有必要实行磨炼教育,而且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然惩罚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老师要有忍耐的品格。
我们知道,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让学生觉得难堪,不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学生,还有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我们知道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处罚时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尊严,不要让学生难堪。所以,我认为必须吃透学生,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和信任,同时还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抢抓良机,当学生犯错误时内心也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能够取得心理平衡。这种内心的不安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如抓住契机,施以恰当的惩罚,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会刻骨铭心,正所为“吃一堑长一智”。
惩罚应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实质上仍是对学生的爱。具有激励性质的惩罚,能激励出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惩罚的艺术,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有个别学生确实属“玩石”类,他们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知错不改,拒不接受唤醒式的惩罚,更有甚者还扬言“天不怕地不怕”,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就必须忍耐,给他一定的时间,让他思考,必要时设置一个“圈套”让他自己感受生活,然后找机会让他主动接受惩罚,主动承担责任。在我看来现在的的学生难教,主要是学生缺少责任感,因此教育必须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让学生接受惩罚、挫折教育,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的机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人生最怕的是自己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一个坏学生,我是一个笨学生,我是一个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可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其实,当一个学生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级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自己急于求助和承担责任,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会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是唤醒人内心中的责任感,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心,原因更多的是家长、老师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家里,家长包办代替;学校里,老师包办代替,父母老师包办代替的越多,学生的能力就越差,放弃对学生的惩罚,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承担责任的机会,试想那些自杀的学生如果过去受过几次必要的惩罚教育,他还会轻生吗?因此,站在素质教育的最前沿的教师,必须全面化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惩罚的同时承担责任,我们知道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有前途的人,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多元化要求我们,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我们,我们必须使用好赏识和惩罚这一教育的双剑,让学生双翅起飞,搏击长空。教育中要说折翅是器质性的破坏,那么折羽就是对孩子的批评、惩罚和磨炼。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用好惩罚这把利剑宰断孩子们风长的“羽毛”,让孩子们长成平衡齐飞的双翅,奋力翱翔于祖国建设的广阔天空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我们知道,学校正如一个加工人才的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都要投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去,必须直面社会的检验和参与社会的优胜劣汰之争。所以适应社会性的人才,不仅要有高知识水平、强创造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若学校教育中,教师用赏识教育,而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担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性,不去或不敢正面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这种“养疖子护脓”的做法,恰恰助长了歪风、煽动了邪气,不利于学生坚强毅志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
心理学家认为,对学生的赏识与学生美好品质的养成是不能同比增长,过多的赏识,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赏识的依赖,促进学生产生骄傲情绪,降低深入求知的欲望,甚至会导致一批学生为了获取教师的赏识,有意附和老师的观念,而放弃了自己的独见,此时赢得赏识,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负担。故过多的赏识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再如,针对成绩优异,但自私自利的尖子生,因顾及其自尊,而称其为品学兼优,这样在你的赏识下,势必会培养出一个个唯利是图的社会“精英”。
如前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所学校,一位14岁的中学生自杀了,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时隔不久甘肃省某市一所学校,一位小学生又自杀了,原因是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了。同样人们也常常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因为小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难道说这些都是老师的过错吗?这确实令人深思。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深切感受到在大力张扬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强化一下教育的另一把利剑——“惩罚”。我认为中国教育需要一点“虐待”。
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捧在手里怕掉,含在口里怕化”,属于孩子的许多事被家长老师包办了,教育行政部门把安全放在了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上,下属各单位为了学生的绝对安全,把学生安置在窗明几净且铁笼般的“屋子”里,只须作温室里的花朵,不需经受一点生活狂飙的洗礼,让这样的接班人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无法让人放心。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日两国中学生曾在内蒙古大草原举办一次为期一周、志在考察和锻炼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夏令营活动。两国中学生在适应能力上的极大差别着实让国人为之汗颜。其实当你看一看日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就会明白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每天早晨身着汗衫、短裤,有的还光着脚,在运动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即使在冬天,日本小朋友的衣着也普遍简单、单薄,但却很少有人感冒。一年级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戴着安帽,雨雪天打着伞,自己上学、放学,家长也不接送。
那么小的孩子受得了吗?孩子安全吗?路上摔倒了怎么办?中国的家长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心,甚至看作是对孩子的“虐待”,但正是这种“虐待”,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培养了他们独立、自强的精神。这也使他们更容易了解和适应社会。自上个世纪以来,日本已有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泱泱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位!
从中国的教育现状看,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几代人的呵护,是家庭的“小太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他们几乎是百依百顺,唯命是听。养尊处优的中国孩子,必然形成孤傲、偏执、任性等性格。如果学校教育也一味地赏识,无异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孤傲、偏执、任性。根本形不成健全的人格品质。这样的下一代怎么承担建设国家的重任呢?所以有必要实行磨炼教育,而且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然惩罚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老师要有忍耐的品格。
我们知道,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让学生觉得难堪,不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学生,还有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我们知道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处罚时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尊严,不要让学生难堪。所以,我认为必须吃透学生,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和信任,同时还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抢抓良机,当学生犯错误时内心也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能够取得心理平衡。这种内心的不安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如抓住契机,施以恰当的惩罚,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会刻骨铭心,正所为“吃一堑长一智”。
惩罚应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实质上仍是对学生的爱。具有激励性质的惩罚,能激励出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惩罚的艺术,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有个别学生确实属“玩石”类,他们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知错不改,拒不接受唤醒式的惩罚,更有甚者还扬言“天不怕地不怕”,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就必须忍耐,给他一定的时间,让他思考,必要时设置一个“圈套”让他自己感受生活,然后找机会让他主动接受惩罚,主动承担责任。在我看来现在的的学生难教,主要是学生缺少责任感,因此教育必须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让学生接受惩罚、挫折教育,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的机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人生最怕的是自己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一个坏学生,我是一个笨学生,我是一个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可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其实,当一个学生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级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自己急于求助和承担责任,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会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是唤醒人内心中的责任感,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心,原因更多的是家长、老师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家里,家长包办代替;学校里,老师包办代替,父母老师包办代替的越多,学生的能力就越差,放弃对学生的惩罚,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承担责任的机会,试想那些自杀的学生如果过去受过几次必要的惩罚教育,他还会轻生吗?因此,站在素质教育的最前沿的教师,必须全面化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惩罚的同时承担责任,我们知道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有前途的人,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多元化要求我们,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我们,我们必须使用好赏识和惩罚这一教育的双剑,让学生双翅起飞,搏击长空。教育中要说折翅是器质性的破坏,那么折羽就是对孩子的批评、惩罚和磨炼。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用好惩罚这把利剑宰断孩子们风长的“羽毛”,让孩子们长成平衡齐飞的双翅,奋力翱翔于祖国建设的广阔天空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