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笔者主要结合从听课和上课的实例中得到的体会,谈谈在教学中如何从导入“点”、难“点”或重“点”,热“点”等几方面通过巧用情境教学法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构建;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61-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达到高效呢?笔者认为,巧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定义有多种阐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对于情境教学,德国一位学者做了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兴奋,自信,效率大大提高。这里要强调的是,情境教学法要巧用,不能滥用,并不是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的。哪些知识“点”上需要我们通过巧用情境教学法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呢?下面结合一些笔者听课、上课的实例谈谈体会,以期得到斧正。
一、导入“点”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高效与否。设计的导入情境要与本课的主题相联系,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以3分钟左右为宜,做到生动形象、简洁直接为妙,即“转轴拨弦三两声”,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即可。例如,笔者在执教《万象气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导入时设置的情境是:给学生播放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片段,提醒学生注意片段中宋代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和女子服装的颜色。然后提问:有关描写宋代的电视剧里,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大都是骑马,女子服装大都鲜艳多姿,历史上宋代人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吗?创设上述教学情境的核心是利用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将学生引导到探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发现历史上宋代缺马,不可能大都骑马,女子服装只有黑白两色,不可能鲜艳多姿,于是更加领悟了“历史”与“影视作品”的联系与区别:历史是客观真实的,不容篡改,而影视作品虽取材于历史,但可以进行虚构。可见,巧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从而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激发、思维得到发展,为整节课的高效打下基础。
二、难“点”或重“点”
课堂教学的难点是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而这些难点,通常又恰恰是学习重点。巧用情境教学法可有效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真正把课堂教学的气力花在“刀刃”上。例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开课老师确定此课的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也即本课难点。该老师利用问题情境的设计高效地完成了这个教学任务。
案例:(1)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农民,你对当时的政府满意吗?
生1:不满意,赋税太重。
师:赋税重到什么程度?
生2:上交三分之二。
生3:还有徭役太多。
师:说得非常在理,除了对秦始皇重税、重役不满意外,你们还有什么不满的吗?
生4:刑法太残酷。
师:有说服力。我们把所有这些不满都发泄在秦始皇一人身上吗?
生:不是。还有秦二世,更残暴。
师:你就这样甘心吗?你决定怎么办?
生5:不甘心,要反抗。
(2)分组讨论:如果陈胜、吴广去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雨误期,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6:我组认为:不会起义。因为不下雨,他们就不会误期而遭砍头,所以也就不会起义。
生7:我组认为:会起义。因为秦朝的暴政把农民压迫得太久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使没遇雨,迟早会起义的。
师: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判断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首先要看其发生的必然性,这是根本原因;其次看发生的偶然性,这是直接原因。没有这个偶然性,起义迟早还会爆发的,它是由必然性决定的。由此同学们总结一下秦末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热“点”
新闻热点之所以受到关注,就在于其新颖性。新颖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时,笔者就“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创设情境:从他个人身上折射了海峡两岸关系经过了哪些变化?学生兴趣大增,迅速总结出海峡两岸关系经过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如此情境的设置,使得本课线索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可见,通过热“点”巧设情境来教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催化剂。
关键词:构建;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61-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达到高效呢?笔者认为,巧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定义有多种阐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对于情境教学,德国一位学者做了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兴奋,自信,效率大大提高。这里要强调的是,情境教学法要巧用,不能滥用,并不是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的。哪些知识“点”上需要我们通过巧用情境教学法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呢?下面结合一些笔者听课、上课的实例谈谈体会,以期得到斧正。
一、导入“点”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高效与否。设计的导入情境要与本课的主题相联系,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以3分钟左右为宜,做到生动形象、简洁直接为妙,即“转轴拨弦三两声”,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即可。例如,笔者在执教《万象气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导入时设置的情境是:给学生播放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片段,提醒学生注意片段中宋代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和女子服装的颜色。然后提问:有关描写宋代的电视剧里,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大都是骑马,女子服装大都鲜艳多姿,历史上宋代人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吗?创设上述教学情境的核心是利用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将学生引导到探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发现历史上宋代缺马,不可能大都骑马,女子服装只有黑白两色,不可能鲜艳多姿,于是更加领悟了“历史”与“影视作品”的联系与区别:历史是客观真实的,不容篡改,而影视作品虽取材于历史,但可以进行虚构。可见,巧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从而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激发、思维得到发展,为整节课的高效打下基础。
二、难“点”或重“点”
课堂教学的难点是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而这些难点,通常又恰恰是学习重点。巧用情境教学法可有效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真正把课堂教学的气力花在“刀刃”上。例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开课老师确定此课的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也即本课难点。该老师利用问题情境的设计高效地完成了这个教学任务。
案例:(1)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农民,你对当时的政府满意吗?
生1:不满意,赋税太重。
师:赋税重到什么程度?
生2:上交三分之二。
生3:还有徭役太多。
师:说得非常在理,除了对秦始皇重税、重役不满意外,你们还有什么不满的吗?
生4:刑法太残酷。
师:有说服力。我们把所有这些不满都发泄在秦始皇一人身上吗?
生:不是。还有秦二世,更残暴。
师:你就这样甘心吗?你决定怎么办?
生5:不甘心,要反抗。
(2)分组讨论:如果陈胜、吴广去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雨误期,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6:我组认为:不会起义。因为不下雨,他们就不会误期而遭砍头,所以也就不会起义。
生7:我组认为:会起义。因为秦朝的暴政把农民压迫得太久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使没遇雨,迟早会起义的。
师: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判断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首先要看其发生的必然性,这是根本原因;其次看发生的偶然性,这是直接原因。没有这个偶然性,起义迟早还会爆发的,它是由必然性决定的。由此同学们总结一下秦末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三、热“点”
新闻热点之所以受到关注,就在于其新颖性。新颖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时,笔者就“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创设情境:从他个人身上折射了海峡两岸关系经过了哪些变化?学生兴趣大增,迅速总结出海峡两岸关系经过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如此情境的设置,使得本课线索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可见,通过热“点”巧设情境来教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