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
但是,理论落实到行动上,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成功者并不是很多。就听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有的是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有的是课堂活动空间太局限,教师整节课站在讲台上,学生基本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课堂学习小组流于形式,只满足于对小组成员单一的检查和评价,至于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不能掌控……以上现象表明,所谓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多老师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我们一进入课堂,看到的只是学生课桌椅排列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涛声依旧,这钟只体现模式而忽略了内涵的课改没有任何意义,甚至给学生造成一个聊天的机会,学生不在注意老师的表情,不在注意老师的板书。这样的课堂何谈成绩的提升呢?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更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具体来说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教师备课要充分。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2.课堂天地要宽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3.课堂引导要到位。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教师点评要表扬。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数学名师华应龙在执教乘法的交换律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解答一道题目之后,老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显然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但华老师没有做肯定,说:你看老师说交换3和4的位置,积不变,和第一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想法?显然,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激发学生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以至于学生到最后说出:不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来证明问题是不科学的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5.问题设计要留白。
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仅可在授新课前问,可在课后练习前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教师要积极投身进去,徹底转变观念,真正做到:在课程改革的酝酿阶段,是一位主动的认识者;在计划的制定阶段,是一位必要的参与者;在改革理念宣传阶段,是一位完全的接受者;在改革的课程编制阶段,是一位热心的建议者;在改革的传播阶段,是一位积极的学习者;在改革的实施阶段,是一位务实的实践者;在改革的效果评价阶段,是一位权威的发言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但是,理论落实到行动上,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成功者并不是很多。就听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有的是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有的是课堂活动空间太局限,教师整节课站在讲台上,学生基本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课堂学习小组流于形式,只满足于对小组成员单一的检查和评价,至于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不能掌控……以上现象表明,所谓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多老师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我们一进入课堂,看到的只是学生课桌椅排列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涛声依旧,这钟只体现模式而忽略了内涵的课改没有任何意义,甚至给学生造成一个聊天的机会,学生不在注意老师的表情,不在注意老师的板书。这样的课堂何谈成绩的提升呢?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更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具体来说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教师备课要充分。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斗志的老师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2.课堂天地要宽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3.课堂引导要到位。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教师点评要表扬。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数学名师华应龙在执教乘法的交换律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解答一道题目之后,老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显然是老师需要的答案,但华老师没有做肯定,说:你看老师说交换3和4的位置,积不变,和第一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想法?显然,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激发学生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以至于学生到最后说出:不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来证明问题是不科学的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5.问题设计要留白。
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仅可在授新课前问,可在课后练习前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教师要积极投身进去,徹底转变观念,真正做到:在课程改革的酝酿阶段,是一位主动的认识者;在计划的制定阶段,是一位必要的参与者;在改革理念宣传阶段,是一位完全的接受者;在改革的课程编制阶段,是一位热心的建议者;在改革的传播阶段,是一位积极的学习者;在改革的实施阶段,是一位务实的实践者;在改革的效果评价阶段,是一位权威的发言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