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板块,历来是考生备战高考的必争之地。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于阅读本身,而现代文阅读的有效备考则主要在于审题能力的强化训练。高考命题语言表述是符合“准确、简洁、规范”这一标准的,题干中的用语都有其所指,承载着命题者的意图,蕴含着答题指向。考生只有准确挖掘题干所含信息,才能把握答题的方向,而后结合文本内容准确答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地审题呢?
一、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要由词语的常用义推知语境义,理解时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7题: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理解“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常用义:“主观情绪”指形象主体内心的感受,“客观环境”指形象主体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题干所引原文语句内容提示了“客观环境”指苏轼所处的黄州与获罪入狱被朝廷发配,“主观情绪”指作者因遭遇坎坷而产生的人生感触;“三赤”名篇中的环境、场景描写与文章中抒写的主人公的感慨和人生态度也提示了作答内容;而后回归第6自然段提取在第7自然段所指的内容中即可。“主观情绪”指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指“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题目要在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下,按生活常理挖掘隐含信息。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8题第(2)小题: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本题仍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苏东坡取胜是在“文赤壁”,即取得了光耀千古的文学成就,按常理其取胜原因自然要从双方面来分析,就是指他对待政敌对他的迫害的战胜与他本身具有的文学条件。在文章中提取与这些方面信息相关的重要词句稍加整理即得答案。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强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三、鉴赏类题目要基于语言表达形式从内容情感和作用两方面去考虑。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6题的第(1)小题: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指向表达效果(准确简洁,强化突出,形象生动)的赏析。题目表述语言采用的是对比式,提示考生在分析中采用对比思维,“雕像”是客观陈述,“苏东坡”是主观表达,自然是情感的外化,第1自然段又锁定了答题区间,将题目内容归位,很容易发现后面紧接着就交代了这么说的原因——石像不如人豪放伟大有血有肉。这样表达进一步强化(或“强调”“突出”)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题目要首先理解考查语段的内容,而后放到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分析其地位或结构情感作用。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6题的第(2)小题: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的意思是“有游人”缘因“东坡在”。整篇散文中第5自然段的上文写的是作者所见之景,下文谈的是苏轼人生遭遇与其成就的关系。显而易见,本段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内容,即可答出:第5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五、开放的综合性考查题目要有强烈的捕捉出题意图的意识,为了评价趋于客观公平,题干中更有较明确的隐含信息,以限制规范学生的作答。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是一道开放的综合性考查题目,既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又考查学生对于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最终落到对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考查,答案组织要多采用判断句句式。这就体现了本题考查知识性、思想性、语言艺术性的要求。答案允许多样,但均须符合这一要求。
由此来看,现代文阅读审题要对题干根据句法进行局部切分理解和整体把握,借助知识积累和有关常识,运用发散思维,挖掘隐含信息。这不但能全面准确地明确要求,而且对答题思路也有引导,甚至对答案也有所提示。但这种审题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来自考生平时的广泛阅读和强化训练。希望考生们在备考中,强化规范性的审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双审题慧眼”,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一、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要由词语的常用义推知语境义,理解时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7题: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理解“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常用义:“主观情绪”指形象主体内心的感受,“客观环境”指形象主体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题干所引原文语句内容提示了“客观环境”指苏轼所处的黄州与获罪入狱被朝廷发配,“主观情绪”指作者因遭遇坎坷而产生的人生感触;“三赤”名篇中的环境、场景描写与文章中抒写的主人公的感慨和人生态度也提示了作答内容;而后回归第6自然段提取在第7自然段所指的内容中即可。“主观情绪”指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指“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题目要在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下,按生活常理挖掘隐含信息。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8题第(2)小题: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本题仍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苏东坡取胜是在“文赤壁”,即取得了光耀千古的文学成就,按常理其取胜原因自然要从双方面来分析,就是指他对待政敌对他的迫害的战胜与他本身具有的文学条件。在文章中提取与这些方面信息相关的重要词句稍加整理即得答案。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强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三、鉴赏类题目要基于语言表达形式从内容情感和作用两方面去考虑。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6题的第(1)小题: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指向表达效果(准确简洁,强化突出,形象生动)的赏析。题目表述语言采用的是对比式,提示考生在分析中采用对比思维,“雕像”是客观陈述,“苏东坡”是主观表达,自然是情感的外化,第1自然段又锁定了答题区间,将题目内容归位,很容易发现后面紧接着就交代了这么说的原因——石像不如人豪放伟大有血有肉。这样表达进一步强化(或“强调”“突出”)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题目要首先理解考查语段的内容,而后放到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分析其地位或结构情感作用。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6题的第(2)小题: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的意思是“有游人”缘因“东坡在”。整篇散文中第5自然段的上文写的是作者所见之景,下文谈的是苏轼人生遭遇与其成就的关系。显而易见,本段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内容,即可答出:第5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五、开放的综合性考查题目要有强烈的捕捉出题意图的意识,为了评价趋于客观公平,题干中更有较明确的隐含信息,以限制规范学生的作答。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是一道开放的综合性考查题目,既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又考查学生对于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最终落到对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考查,答案组织要多采用判断句句式。这就体现了本题考查知识性、思想性、语言艺术性的要求。答案允许多样,但均须符合这一要求。
由此来看,现代文阅读审题要对题干根据句法进行局部切分理解和整体把握,借助知识积累和有关常识,运用发散思维,挖掘隐含信息。这不但能全面准确地明确要求,而且对答题思路也有引导,甚至对答案也有所提示。但这种审题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来自考生平时的广泛阅读和强化训练。希望考生们在备考中,强化规范性的审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双审题慧眼”,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