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与运行,公司生产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对企业员工的岗位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改善和创造培训条件,培训中心针对培训资源不足的现状,采用“1+N”培训模式,摸索出了技术技能人员培训的新路子。
培训源于需求
2013年,国网青海西宁供电公司依据“三集五大”体系运转评估和人力资源现状调研分析,向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提出变电运维操作技能、管理技能、综合素质一篮子培训委托意向。在该公司变电运维业务领域,依据业务及职责划分,人员经过跨部门、跨专业重组,员工队伍的数量、专业、能级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专业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变电站值班员专业发展成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电气试验工、油务化验工等多专业的混合体。工作内容由原来相对单纯的设备巡检、运行操作延伸扩展至带电监测、C/D类检修等业务。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变电站设备运行管理变革为变电站设备运行与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由此,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只有向多专业、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岗位工作。因此,管理的大变革,引发了新的、更大的培训需求。
出路源于思路
有效实施新管理体系下变电运维操作技能、管理技能、综合素质培训,需要实训各类变电站一、二次设备,需要一家体系运转良好且已积累宝贵经验的样板或标杆单位。但培训中心当下的装备和资源,不论设备规格类型,还是数量功能,只有一少部分可以用来培训,其它均不具备培训要求。面对有限的培训资源,按照习惯性思维,无须找任何理由,必然选择放弃委托。思路决定出路。培训中心组成专门课题组,专题研究有限培训资源条件下,实施企业特需培训项目的目标、路线、方法、流程,提出采用“1+N”培训模式(依托1个知晓企业员工培训需求、擅长培训项目研发、精于培训管理的培训团队。创建N个培训工作体系、N个资源保障体系,实施N阶段的培训。实施培训大协作工作机制,培训承办单位、送培单位,以及其他涉及培训业务的合作伙伴,通过鉴定培训协议,约定培训相关方的安全、质量、进度、费用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并按照培训学员所在培训场地的归属地,移交权利、传递责任,并共同服从、服务于管理团队的配合请求与工作要求,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以大协作为培训高效运作提供全过程的紧密配合和无缝衔接;实施培训资源大整合,整合N个国网公司系统内生产和培训现场,找到合适的培训场所,整合N个省内外培训师、专家和优秀管理者,选配懂专业高水平的优秀师资,整合N个培训课程,围绕培训目的和培训目标,把握培训需求,找出急需补强的能力短板,优化课程设计。以大整合,为培训实施配置必备且质优价廉的培训资源;实施N阶段的培训策略,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项目、不同课程的培训教学。以分阶段培训,适应循序渐进的成人学习特点,化解了突出的工学矛盾),以快速补强知识和技能短板,满足员工适岗要求为培训目标,历时近半年时间,策划和实施变电运维操作技能、管理能力、综合素质提升三个项目,培训188名国网青海西宁公司员工。总体呈现出质优高效、运作规范、费用合理的三大特点。
效果始于过程
由培训中心策划培训方案,拟定授课内容,实施培训管理,提供智力支持,由基层单位提供变电站实训场地,聘请生产一线技术专家授课。在变电运维专业操作技能培训中,将69名变电运维一线操作人员分成5个培训班,各实施7天的小班制操作技能培训。学员在变电站专设的培训间隔中进行4天时间的现场实操训练,主要训练带电检测、二次回路排障、刀闸机构异常处理等技能。学员在培训中心变电站仿真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电力通信实训室培训3天,主要训练变电站一次系统异常及事故处理和二次设备运维技能。培训中现场讲授、操作示范和指导、纠错点评、课程考核一体化分步进行,每门课程,人人考试,每项操作,人人过关。培训班学员每天自动增加一小时时间,开办培训分享会,学员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清单形式(或将每天的培训体验和感悟以小结形式)提交分享会,由其他学员、培训师发起讨论或提出自己的解答,在具有不同专业经历的培训学员之间搭起了互师互学互培的桥梁,延伸了培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培训效率和效果。以提升管理能力为培训目标,组织10名变电运维班组长,到四川和福建电力公司,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异地实施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对口观摩、交流、学习变电运维和班组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听介绍、看现场、问方法、查资料,开扩了业务眼界,拓展了管理思维。以加深拓宽专业面、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组织40名主值岗位员工开展变电运维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聘请公司继电保护和变电运维专家传经送宝,结合该公司变电站接线类型、设备特点,列举大量案例,利用仿真变电站培训系统开展电网系统异常和事故处理的培训训练,开展沟通与团队建设、提升执行力、公文写作等课程培训。从省内到省外,从实训室到生产现场,从设备区到教室,不同的场地、不同的设施、不同的课程,培训资源共享互济,培训实施流畅规范,业务流程优化高效。学员周芹深有感触的说:“什么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参加这个培训班,我们就在自己工作的场所学习,看着设备机构提问题,培训师手把手讲解,补的都是我们欠缺的知识,真正让我体会了针对性培训的效果。”
通过“1+N”培训模式的实践,达到了快速更新学员专业知识、补强技能短板、提升适岗能力的培训目标,为进一步有效利用培训资源,更好、更多地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积累了典型经验。(作者供职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技能培训部)
培训源于需求
2013年,国网青海西宁供电公司依据“三集五大”体系运转评估和人力资源现状调研分析,向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提出变电运维操作技能、管理技能、综合素质一篮子培训委托意向。在该公司变电运维业务领域,依据业务及职责划分,人员经过跨部门、跨专业重组,员工队伍的数量、专业、能级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专业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变电站值班员专业发展成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电气试验工、油务化验工等多专业的混合体。工作内容由原来相对单纯的设备巡检、运行操作延伸扩展至带电监测、C/D类检修等业务。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变电站设备运行管理变革为变电站设备运行与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由此,变电运维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只有向多专业、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岗位工作。因此,管理的大变革,引发了新的、更大的培训需求。
出路源于思路
有效实施新管理体系下变电运维操作技能、管理技能、综合素质培训,需要实训各类变电站一、二次设备,需要一家体系运转良好且已积累宝贵经验的样板或标杆单位。但培训中心当下的装备和资源,不论设备规格类型,还是数量功能,只有一少部分可以用来培训,其它均不具备培训要求。面对有限的培训资源,按照习惯性思维,无须找任何理由,必然选择放弃委托。思路决定出路。培训中心组成专门课题组,专题研究有限培训资源条件下,实施企业特需培训项目的目标、路线、方法、流程,提出采用“1+N”培训模式(依托1个知晓企业员工培训需求、擅长培训项目研发、精于培训管理的培训团队。创建N个培训工作体系、N个资源保障体系,实施N阶段的培训。实施培训大协作工作机制,培训承办单位、送培单位,以及其他涉及培训业务的合作伙伴,通过鉴定培训协议,约定培训相关方的安全、质量、进度、费用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并按照培训学员所在培训场地的归属地,移交权利、传递责任,并共同服从、服务于管理团队的配合请求与工作要求,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以大协作为培训高效运作提供全过程的紧密配合和无缝衔接;实施培训资源大整合,整合N个国网公司系统内生产和培训现场,找到合适的培训场所,整合N个省内外培训师、专家和优秀管理者,选配懂专业高水平的优秀师资,整合N个培训课程,围绕培训目的和培训目标,把握培训需求,找出急需补强的能力短板,优化课程设计。以大整合,为培训实施配置必备且质优价廉的培训资源;实施N阶段的培训策略,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项目、不同课程的培训教学。以分阶段培训,适应循序渐进的成人学习特点,化解了突出的工学矛盾),以快速补强知识和技能短板,满足员工适岗要求为培训目标,历时近半年时间,策划和实施变电运维操作技能、管理能力、综合素质提升三个项目,培训188名国网青海西宁公司员工。总体呈现出质优高效、运作规范、费用合理的三大特点。
效果始于过程
由培训中心策划培训方案,拟定授课内容,实施培训管理,提供智力支持,由基层单位提供变电站实训场地,聘请生产一线技术专家授课。在变电运维专业操作技能培训中,将69名变电运维一线操作人员分成5个培训班,各实施7天的小班制操作技能培训。学员在变电站专设的培训间隔中进行4天时间的现场实操训练,主要训练带电检测、二次回路排障、刀闸机构异常处理等技能。学员在培训中心变电站仿真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电力通信实训室培训3天,主要训练变电站一次系统异常及事故处理和二次设备运维技能。培训中现场讲授、操作示范和指导、纠错点评、课程考核一体化分步进行,每门课程,人人考试,每项操作,人人过关。培训班学员每天自动增加一小时时间,开办培训分享会,学员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清单形式(或将每天的培训体验和感悟以小结形式)提交分享会,由其他学员、培训师发起讨论或提出自己的解答,在具有不同专业经历的培训学员之间搭起了互师互学互培的桥梁,延伸了培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培训效率和效果。以提升管理能力为培训目标,组织10名变电运维班组长,到四川和福建电力公司,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异地实施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对口观摩、交流、学习变电运维和班组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听介绍、看现场、问方法、查资料,开扩了业务眼界,拓展了管理思维。以加深拓宽专业面、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组织40名主值岗位员工开展变电运维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聘请公司继电保护和变电运维专家传经送宝,结合该公司变电站接线类型、设备特点,列举大量案例,利用仿真变电站培训系统开展电网系统异常和事故处理的培训训练,开展沟通与团队建设、提升执行力、公文写作等课程培训。从省内到省外,从实训室到生产现场,从设备区到教室,不同的场地、不同的设施、不同的课程,培训资源共享互济,培训实施流畅规范,业务流程优化高效。学员周芹深有感触的说:“什么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参加这个培训班,我们就在自己工作的场所学习,看着设备机构提问题,培训师手把手讲解,补的都是我们欠缺的知识,真正让我体会了针对性培训的效果。”
通过“1+N”培训模式的实践,达到了快速更新学员专业知识、补强技能短板、提升适岗能力的培训目标,为进一步有效利用培训资源,更好、更多地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积累了典型经验。(作者供职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技能培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