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其音色优美,古朴,典雅,深收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被世人誉为"东方钢琴"、"国琴"等美誉。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都不泛对筝的赞美,喻之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古筝日益成为学生陶冶艺术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在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同时,提高精神素质,并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自觉、愉快地学习古筝?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古筝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筝兴趣、情感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筝兴趣。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请程度深的学生演奏几首乐曲,如《渔舟唱晚》、《浏阳河》等,并进行乐曲介绍,告诉学生音乐有自己的文字,必须会唱会看会弹,这样,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琴,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即高兴又主动地积极学习,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古筝入门姿势很重要,避免二次改手形 古筝的演奏姿势与技法,传统演奏技法可谓"茫茫九派,各不相同",河南流传的一首弹筝诗所云:"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吟揉按颤自悠然"。诗中所说的"扎桩"是北派弹筝技法的一种基本姿势,以无名指依附在岳山或弦上作为支撑点,便于控制弦距及在弹奏时避免由于手指的运动所引起的手的摆动。而在50年代后期出现了"悬空弹法",这是由于时代发展,不断涌现出一首首表现力强、速度快的曲子,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所以"扎桩弹法"已经适应不了这种发展,逐渐"悬空弹法"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我在古筝教学中也分别试用这两种方法,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入门时手紧,"扎桩弹法"易手形僵硬,入门后要弹悬空姿势的乐曲,就很难完成。因此,我采用把初学者的手形,用悬空方法来定位,日后,很快会进入和适应中高级曲目的弹奏,避免二次改手形的问题。
三、由简到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注重古筝练习曲的训练。 音乐是一种高级语言,具体而抽象,而好的音乐和好的演奏技术是分不开的,现代筝曲的内容、指法,丰富多彩,对于中专的初学学生来说,有的技法也很难掌握。如乐曲《浏阳河》中的琶音部分,若把整段乐曲给学生弹,他很难掌握。于是,我采用由简至繁、分散难点的方法,一点一点的练,一拍一拍的练,一小节一小节的练,一句一句的练,这样,由点到面,由分散到集中,再连贯一体就是流畅的旋律和动听的音乐。同时,还应多注重古筝练习曲的训练。以往,学生在学筝时,多以识谱为重点,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将新曲弹奏下来,可音色往往掌握不好,主要是在初学阶段,基本功训练不够扎实,因此,我用双倍的课时弹奏乐曲,在磨合乐曲过程中,用大量练习曲充实,进行基本功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音色、力度各方面较以往有很大进步的改观,可见,古筝练习曲的训练在教学中也是要常抓不懈的。 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运用形象教育法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上古筝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同时运用形象教育法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所学的技能技法通俗易懂且不易忘记。如弹筝时手形要圆、放松,可喻为手心握着小鸡蛋;弹奏点音可喻为鸡啄米一样迅速而有弹性。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放松弹奏且有力度,可以引导他们想像拍皮球的感觉等。对乐曲的理解也可以采用形象比喻,如对粗犷的乐曲可喻为像长城一样雄伟;细腻的乐曲,犹如江南园林小景一样小巧精致;清新明快的旋律可比做涓涓山泉在欢唱;轻柔舒缓的乐曲,可比作平静的湖水等。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又如在练习音阶式勾托练习时可想像爬楼梯,让学生比一比哪一个又稳又好,这样就将枯燥的练习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习的效果也有很大提高。
五、注重对古筝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在古筝教学中还要注重音乐理论和古筝的弹奏理论同步,注重对古筝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要求学生在弹奏任何一首乐曲,除了尽可能准确弹奏外,还要尽可能的调动艺术和情感,丰富的演奏,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已经,又有"绕梁三日"之余韵。既有熟练的技巧,又有丰富的情感,心手合一,情景交融,理性与感性同步,充分表现古筝音乐作品的内容。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使学生在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一、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筝兴趣、情感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筝兴趣。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请程度深的学生演奏几首乐曲,如《渔舟唱晚》、《浏阳河》等,并进行乐曲介绍,告诉学生音乐有自己的文字,必须会唱会看会弹,这样,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琴,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即高兴又主动地积极学习,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古筝入门姿势很重要,避免二次改手形 古筝的演奏姿势与技法,传统演奏技法可谓"茫茫九派,各不相同",河南流传的一首弹筝诗所云:"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吟揉按颤自悠然"。诗中所说的"扎桩"是北派弹筝技法的一种基本姿势,以无名指依附在岳山或弦上作为支撑点,便于控制弦距及在弹奏时避免由于手指的运动所引起的手的摆动。而在50年代后期出现了"悬空弹法",这是由于时代发展,不断涌现出一首首表现力强、速度快的曲子,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所以"扎桩弹法"已经适应不了这种发展,逐渐"悬空弹法"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我在古筝教学中也分别试用这两种方法,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入门时手紧,"扎桩弹法"易手形僵硬,入门后要弹悬空姿势的乐曲,就很难完成。因此,我采用把初学者的手形,用悬空方法来定位,日后,很快会进入和适应中高级曲目的弹奏,避免二次改手形的问题。
三、由简到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注重古筝练习曲的训练。 音乐是一种高级语言,具体而抽象,而好的音乐和好的演奏技术是分不开的,现代筝曲的内容、指法,丰富多彩,对于中专的初学学生来说,有的技法也很难掌握。如乐曲《浏阳河》中的琶音部分,若把整段乐曲给学生弹,他很难掌握。于是,我采用由简至繁、分散难点的方法,一点一点的练,一拍一拍的练,一小节一小节的练,一句一句的练,这样,由点到面,由分散到集中,再连贯一体就是流畅的旋律和动听的音乐。同时,还应多注重古筝练习曲的训练。以往,学生在学筝时,多以识谱为重点,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将新曲弹奏下来,可音色往往掌握不好,主要是在初学阶段,基本功训练不够扎实,因此,我用双倍的课时弹奏乐曲,在磨合乐曲过程中,用大量练习曲充实,进行基本功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音色、力度各方面较以往有很大进步的改观,可见,古筝练习曲的训练在教学中也是要常抓不懈的。 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运用形象教育法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上古筝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同时运用形象教育法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所学的技能技法通俗易懂且不易忘记。如弹筝时手形要圆、放松,可喻为手心握着小鸡蛋;弹奏点音可喻为鸡啄米一样迅速而有弹性。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放松弹奏且有力度,可以引导他们想像拍皮球的感觉等。对乐曲的理解也可以采用形象比喻,如对粗犷的乐曲可喻为像长城一样雄伟;细腻的乐曲,犹如江南园林小景一样小巧精致;清新明快的旋律可比做涓涓山泉在欢唱;轻柔舒缓的乐曲,可比作平静的湖水等。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又如在练习音阶式勾托练习时可想像爬楼梯,让学生比一比哪一个又稳又好,这样就将枯燥的练习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习的效果也有很大提高。
五、注重对古筝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在古筝教学中还要注重音乐理论和古筝的弹奏理论同步,注重对古筝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要求学生在弹奏任何一首乐曲,除了尽可能准确弹奏外,还要尽可能的调动艺术和情感,丰富的演奏,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已经,又有"绕梁三日"之余韵。既有熟练的技巧,又有丰富的情感,心手合一,情景交融,理性与感性同步,充分表现古筝音乐作品的内容。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使学生在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