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立意,是在教学品位上不断升华,教学过程上自然而然,教学内容上质朴无华,教学形式上丰富活泼,其极致可称为得“道”,归于语文本质之道。
文情,因共生而汇合
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品词析句,揣摩关键词,玩味标点的秘妙……语文课变成激情燃烧的天堂,情感栖息的温床。我们轻轻拨动着文与情的心弦,便流淌出高山流水般的天籁情韵。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文本是“情”的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附依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既有浓烈的“亲情”,又有炽热的“友情”;既有澎湃的“激情”,又有温润的“柔情”……我揣摩着作者的心,体味着作者的情,试图让作者的情、教者的意化作一曲温婉的曲调,静静流淌于孩子们的心田。
语文课堂要洋溢着浓浓的情,教师更应是“性情中人”。在课堂上,领着孩子们走进诗情画意的意境中,跟随着主人公,一起笑逐颜开,一起黯然神伤,一起酣畅淋漓地笑,一起慷慨激昂地诉说。课堂就是一个文情汇合的“场”,和孩子们倾情组建一个情感场,使师生情感共生;组建一个心理场,使师生心灵共通;组建一个信息场,使课堂情感共振。我希望我的课堂是一片金黄的麦田,在这个简单、纯洁的地方,孩子们撒欢尽情地奔跑着,他们毫无顾虑地说着自己想说的话,他们尽情地唱着自己想唱的歌,而我总是含笑看着他们,我的职责就是守护这群孩子,守护这片金色的麦田。
言意,因共生而融合
读——知言会意。实践告诉我,读是获得言意共生的根本手段。读不但促进了理解,也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读熟了,课文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烂熟于心,学生就能自然地习得。
品——赏言明意。母语教学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个个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点可以是文本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心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凝聚着作者心智的言语,为从意到言的转换做好准备。
述——心言升意。学生在富有情趣的阅读氛围中,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读与品,不断内化知识、思想、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收获,并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表达,加上语言表达方法的介入,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之中,即“心言升意”。
形神,因共生而聚合
神是散文教学之本。神是一篇文章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真正的目的是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把握散文中的“神”十分重要,否则诸多材料、词语都只是零乱的碎片,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当然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学生能否真正认识散文中的神,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作恰当的引导,做到举一反三。
境是散文教学之门。境,包含了情和思的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进去,入情入境地品味,入情入境地想象,这样才能见作者之所见,想作者之所想,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才能理解得深入,才能更好地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才能尽情地享受作者所描绘的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进去,尽情地徜徉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已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而成了享受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社会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的一种手段。
情是散文教学之魂。情感是散文的生命,作者着力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由最初品味美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促进情感的体验。让我们的学生做个有情人,让他们学会为生命感动,为生活感动,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我用深情的教学语言,来打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尽快地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心灵。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理趣,因共生而契合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她滋养着孩子的心灵,丰富着孩子的生活。语文的陶冶功能,绝不是在一堂课上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可爱的珍珠鸟让孩子们增添一份生活的情趣;九色鹿赋予孩子与人为善的品质;发奋图强的司马迁让学生学会坚守信念;那充满鼓励的“掌声”,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的可贵……学生每天在这满含情感的文字中,滋养着内心,丰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也为学生的一生积淀,它又在丰富着学生的生活。失意时,写一个励志的格言鼓励自己;快乐时,写一首小诗释放自己的情怀;离别时,信手拈来一句送别诗赠与友人;思念时,用一行行文字倾述幽幽怀念之情。语文离不开理趣,理趣点亮语文。
我幸运,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幸福,我每天和学生共生于语文的美丽空间。语文,为共生而教。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师专二附小)
文情,因共生而汇合
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品词析句,揣摩关键词,玩味标点的秘妙……语文课变成激情燃烧的天堂,情感栖息的温床。我们轻轻拨动着文与情的心弦,便流淌出高山流水般的天籁情韵。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文本是“情”的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附依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既有浓烈的“亲情”,又有炽热的“友情”;既有澎湃的“激情”,又有温润的“柔情”……我揣摩着作者的心,体味着作者的情,试图让作者的情、教者的意化作一曲温婉的曲调,静静流淌于孩子们的心田。
语文课堂要洋溢着浓浓的情,教师更应是“性情中人”。在课堂上,领着孩子们走进诗情画意的意境中,跟随着主人公,一起笑逐颜开,一起黯然神伤,一起酣畅淋漓地笑,一起慷慨激昂地诉说。课堂就是一个文情汇合的“场”,和孩子们倾情组建一个情感场,使师生情感共生;组建一个心理场,使师生心灵共通;组建一个信息场,使课堂情感共振。我希望我的课堂是一片金黄的麦田,在这个简单、纯洁的地方,孩子们撒欢尽情地奔跑着,他们毫无顾虑地说着自己想说的话,他们尽情地唱着自己想唱的歌,而我总是含笑看着他们,我的职责就是守护这群孩子,守护这片金色的麦田。
言意,因共生而融合
读——知言会意。实践告诉我,读是获得言意共生的根本手段。读不但促进了理解,也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读熟了,课文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烂熟于心,学生就能自然地习得。
品——赏言明意。母语教学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个个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点可以是文本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心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凝聚着作者心智的言语,为从意到言的转换做好准备。
述——心言升意。学生在富有情趣的阅读氛围中,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读与品,不断内化知识、思想、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收获,并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表达,加上语言表达方法的介入,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之中,即“心言升意”。
形神,因共生而聚合
神是散文教学之本。神是一篇文章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真正的目的是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把握散文中的“神”十分重要,否则诸多材料、词语都只是零乱的碎片,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当然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学生能否真正认识散文中的神,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作恰当的引导,做到举一反三。
境是散文教学之门。境,包含了情和思的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进去,入情入境地品味,入情入境地想象,这样才能见作者之所见,想作者之所想,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才能理解得深入,才能更好地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才能尽情地享受作者所描绘的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进去,尽情地徜徉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已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而成了享受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社会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的一种手段。
情是散文教学之魂。情感是散文的生命,作者着力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由最初品味美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促进情感的体验。让我们的学生做个有情人,让他们学会为生命感动,为生活感动,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我用深情的教学语言,来打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尽快地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心灵。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理趣,因共生而契合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她滋养着孩子的心灵,丰富着孩子的生活。语文的陶冶功能,绝不是在一堂课上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可爱的珍珠鸟让孩子们增添一份生活的情趣;九色鹿赋予孩子与人为善的品质;发奋图强的司马迁让学生学会坚守信念;那充满鼓励的“掌声”,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的可贵……学生每天在这满含情感的文字中,滋养着内心,丰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也为学生的一生积淀,它又在丰富着学生的生活。失意时,写一个励志的格言鼓励自己;快乐时,写一首小诗释放自己的情怀;离别时,信手拈来一句送别诗赠与友人;思念时,用一行行文字倾述幽幽怀念之情。语文离不开理趣,理趣点亮语文。
我幸运,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幸福,我每天和学生共生于语文的美丽空间。语文,为共生而教。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师专二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