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育场域来看,教育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教育形式、是不同范畴的教育活动,因而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也具有各自的侧重点。本文将探讨三种教育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在教育目的上的异同,并对三者间的关系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期能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理解有所助益。
关键词:教育场域;教育形态;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系统可依据教育活动的场域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形态。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科学技术、文化等多重因素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同的教育形态在教育系统中的任务和地位不同,其教育目的也有一定的侧重点。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维度比较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属于不同的教育形态,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有所联系也有所区别,分析可知,三者在教育场域、教育任务、教育者、教育形式、教育时限等维度上都有所区别。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有共性的地方,都属于“教育”范畴,在教育的目的上有殊途同归之意,都是为了促进人身心发展,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将具体论述。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分析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的目的分为多个层级,从宏观到微观依次是国家制定的总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各种不同形式的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具体实践中的教学目标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其他形态,其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育是一致的,皆是为了培养人,具体分析见表1:
三、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教育不受重视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中,人们习惯性的重视学校教育这一教育主导形态,对其展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近年来,家庭教育也受到了重视,越来越多的人着眼于此;而同样值得关注的社会教育,却倍受冷落,鲜有人问津。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而社会教育对人的发展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当得到重视。
(二)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家庭化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们两者是分别独立存在的教育形态,其功能和属性不同,在实践中应当分而看之,辩证看待,而非混淆两者的任务和内容。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家庭化的现象,父母在家庭教育内容选择上,越来越偏重于智育,而非基本的德育、行为习惯培养,家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有失偏颇。同样的,学校教育又将部分的任务和责任推给家长,使得家庭成为学校的附庸,家长成为子女的“伴读”,学校教育的职能逐渐弱化。
四、结语
人自出生以来就成长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第一个场所,其教育的质量对人一生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其教育影响具有持久性和潜在性。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形式,对提升个人的能力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教育影响社会各子系统的重要途径。而社会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对人的影响是持续终身的。三者之间不应完全割裂看待,也不能混而谈之,造成职能混乱。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形态,应该形成合力,有机衔接,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而非厚此薄彼、相互推诿,打破教育大系统的平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唯有在矛盾与统一中找到平衡,寻求和谐,才能共同完成育人目标,从而为社会和谐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嘉琳. 论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关冬生,关淑凡,石军.青少年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广东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03):9-13+20.
[3]王冬桦、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69.
[4]杨育智. 论社会教育内容[D].山西大学,2012.
[5]赵耀祖. 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沿革及当代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杨丽(1997-),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学生,碩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关键词:教育场域;教育形态;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系统可依据教育活动的场域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形态。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科学技术、文化等多重因素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同的教育形态在教育系统中的任务和地位不同,其教育目的也有一定的侧重点。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维度比较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属于不同的教育形态,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有所联系也有所区别,分析可知,三者在教育场域、教育任务、教育者、教育形式、教育时限等维度上都有所区别。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有共性的地方,都属于“教育”范畴,在教育的目的上有殊途同归之意,都是为了促进人身心发展,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将具体论述。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分析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的目的分为多个层级,从宏观到微观依次是国家制定的总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各种不同形式的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具体实践中的教学目标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其他形态,其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育是一致的,皆是为了培养人,具体分析见表1:
三、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教育不受重视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中,人们习惯性的重视学校教育这一教育主导形态,对其展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近年来,家庭教育也受到了重视,越来越多的人着眼于此;而同样值得关注的社会教育,却倍受冷落,鲜有人问津。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而社会教育对人的发展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当得到重视。
(二)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家庭化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们两者是分别独立存在的教育形态,其功能和属性不同,在实践中应当分而看之,辩证看待,而非混淆两者的任务和内容。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家庭化的现象,父母在家庭教育内容选择上,越来越偏重于智育,而非基本的德育、行为习惯培养,家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有失偏颇。同样的,学校教育又将部分的任务和责任推给家长,使得家庭成为学校的附庸,家长成为子女的“伴读”,学校教育的职能逐渐弱化。
四、结语
人自出生以来就成长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第一个场所,其教育的质量对人一生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其教育影响具有持久性和潜在性。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形式,对提升个人的能力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教育影响社会各子系统的重要途径。而社会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对人的影响是持续终身的。三者之间不应完全割裂看待,也不能混而谈之,造成职能混乱。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形态,应该形成合力,有机衔接,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而非厚此薄彼、相互推诿,打破教育大系统的平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唯有在矛盾与统一中找到平衡,寻求和谐,才能共同完成育人目标,从而为社会和谐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嘉琳. 论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关冬生,关淑凡,石军.青少年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广东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03):9-13+20.
[3]王冬桦、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69.
[4]杨育智. 论社会教育内容[D].山西大学,2012.
[5]赵耀祖. 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沿革及当代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杨丽(1997-),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学生,碩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