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改革深化后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核心素养,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才能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且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将要将普通大学的发展道路进行转变,使普通大学向职业大学发展。在国家政策下,高中的教学模式也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化学是一门在生活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帮助。化学实验课程是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运用和提高化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高中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会遇到很多的难点如:知识难度、理解难度、实验限制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学习造成极大的阻碍。而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却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难题,且化学实验教学本身符合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在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教师都必须对现有的化学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善。因此笔者提出了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构想,并做出了以下探究。
一、将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意义
化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各种清洁剂的制作、净化水源都离不开化学,基于化学的特点,教师不能将化学与生活相分开。若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化学与生活相脱离,那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虚幻的,只有理论性,这样就脱离了化学学科的核心。且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生活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吸收复杂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高中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生活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将化学学习与生活热点相结合
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对生活热点知识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高中阶段学生最关注的自然是高考,而高考的衍生话题则是热门学校和专业。近两年来给排水专业由于学习人数少,薪资高而引发热议,而给排水专业中的改善水质方向就和化学紧密相连,将工业或生产废水转变为人类能够应用的水源时需要通过化学用药使其和废水里的物质造成化学反应以此达到净化的结果。教师可以以工业废水为例子先告知学生工业废水中具有哪些化学成分,现在假设学生本人是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国家要求学生对这些废水进行净化,并且净化后的水源要供给给用户居民,现在学生要通过怎样的化学反映才能使这些废水达到能喝的程度?通过生活热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思维。
(2)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可在化学教材中挖掘生活化的内容,并从教材的生活化内容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本章节的化学知识进行学习。以人教版高二年级上册的化学教材中的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为例,这一课主要学习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和沉淀物溶解平衡。而在第一小节电离平衡中学生需要对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那么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而课本中提到的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常用的醋酸以及盐酸,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知道的醋酸和盐酸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通过学生的问答得知盐酸经常用于生活中卫生洁具的清洁,那么教师又可以继续提问“卫生洁具是人们经常接触皮肤的物品,醋酸的腐蚀性比盐酸要小,那么出于安全考虑生产商应该使用醋酸才对,而为什么要选用盐酸呢?既然醋酸也具有腐蚀性,那么醋酸可以代替盐酸么?”教师可以令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以下实验“取相同体积的0.1mol/L的醋酸以及盐酸,比较他们pH值的大小,实验其导电能力,并分别与等量的镁条反应进行观察以及记录”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时就会对实验过程格外的专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还可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以及盐酸的pH值、导电能力以及与活泼金属反应剧烈程度都有差别。从而能够得出结论“电解质在水中并不会全部电离,在电离上有强弱之分”从而引到第二小节的“电離平衡”的知识点中。通过对教材内容中生活化知识的挖掘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不仅如此还能为后面小节的学习起到启下的作用。
(3)探索课外实践
化学的核心在于探索和实践,所以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重心不仅仅是在课内教材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可以引进一些安全有趣的课外化学实验。通过课外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点,建立对化学实验和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安全合理的情况下令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从有趣的化学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是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教师要具有先进的眼光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培养化学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6.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化学是一门在生活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帮助。化学实验课程是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运用和提高化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高中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会遇到很多的难点如:知识难度、理解难度、实验限制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学习造成极大的阻碍。而化学实验教学课程却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难题,且化学实验教学本身符合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在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教师都必须对现有的化学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善。因此笔者提出了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构想,并做出了以下探究。
一、将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意义
化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各种清洁剂的制作、净化水源都离不开化学,基于化学的特点,教师不能将化学与生活相分开。若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化学与生活相脱离,那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虚幻的,只有理论性,这样就脱离了化学学科的核心。且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生活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吸收复杂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高中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生活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将化学学习与生活热点相结合
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对生活热点知识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高中阶段学生最关注的自然是高考,而高考的衍生话题则是热门学校和专业。近两年来给排水专业由于学习人数少,薪资高而引发热议,而给排水专业中的改善水质方向就和化学紧密相连,将工业或生产废水转变为人类能够应用的水源时需要通过化学用药使其和废水里的物质造成化学反应以此达到净化的结果。教师可以以工业废水为例子先告知学生工业废水中具有哪些化学成分,现在假设学生本人是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国家要求学生对这些废水进行净化,并且净化后的水源要供给给用户居民,现在学生要通过怎样的化学反映才能使这些废水达到能喝的程度?通过生活热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思维。
(2)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可在化学教材中挖掘生活化的内容,并从教材的生活化内容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本章节的化学知识进行学习。以人教版高二年级上册的化学教材中的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为例,这一课主要学习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和沉淀物溶解平衡。而在第一小节电离平衡中学生需要对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那么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而课本中提到的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常用的醋酸以及盐酸,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知道的醋酸和盐酸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通过学生的问答得知盐酸经常用于生活中卫生洁具的清洁,那么教师又可以继续提问“卫生洁具是人们经常接触皮肤的物品,醋酸的腐蚀性比盐酸要小,那么出于安全考虑生产商应该使用醋酸才对,而为什么要选用盐酸呢?既然醋酸也具有腐蚀性,那么醋酸可以代替盐酸么?”教师可以令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以下实验“取相同体积的0.1mol/L的醋酸以及盐酸,比较他们pH值的大小,实验其导电能力,并分别与等量的镁条反应进行观察以及记录”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时就会对实验过程格外的专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还可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以及盐酸的pH值、导电能力以及与活泼金属反应剧烈程度都有差别。从而能够得出结论“电解质在水中并不会全部电离,在电离上有强弱之分”从而引到第二小节的“电離平衡”的知识点中。通过对教材内容中生活化知识的挖掘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不仅如此还能为后面小节的学习起到启下的作用。
(3)探索课外实践
化学的核心在于探索和实践,所以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重心不仅仅是在课内教材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可以引进一些安全有趣的课外化学实验。通过课外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点,建立对化学实验和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安全合理的情况下令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从有趣的化学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是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教师要具有先进的眼光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培养化学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