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新课标这一理念,情境教学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上流行起来,经久不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67-001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情境化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化数学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掌握数学知识。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满足学生求知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教学六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节课时,在课的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走入自己的生活,“假设从老师家到万红小学走最短的线路,每分钟行100米,需要60分钟;每分钟行200米,需要30分钟;每分钟行300米,需要20分钟;每分钟行400米,需要15分钟……”教师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速度和时间的变化,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几种量在变化?”学生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从而分析、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及其具体的变化情况。这样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趣味。
二、教学情境“活动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把教学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教学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落实这一理念,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跳动,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记得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让他们动手做,以“动”促“思”,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情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角的特征之后,开展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提供必要的活动学具,指导他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多方面去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作方法的引导,不具体去教,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充分动手动脑,进一步感受长方形的特征,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兴趣盎然。
三、教学情境“生动化”,调动学生学习乐趣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如此。因此,把教材中的某些数学知识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者适当使用儿歌、顺口溜、谜语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和有意义。“生动化”的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教学六上“认识比”这节课中,我从一则生活小故事导入:冬冬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泡了一杯蜜茶给他喝,甜味适中,味道很好。几天后,冬冬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泡这样的蜜茶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故事讲完了,紧接着提出思考:如果你是冬冬,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配制蜜茶呢?以故事情景引入新课,既自然又轻松,学生从开始就被吸引住了,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四、教学情境“游戏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数学课堂上,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运用知识。
如在教学五上“找规律”这节课中,教师设计男女生比记性,记字母的游戏。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分别出示2组字母串,一组没有规律,一组隐含着规律,让男女生分组记忆,看谁记得全。从这个游戏中,男生很快发现自己吃亏了,输得不服气。从而教师顺势引导:其实,输和赢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游戏发现了一种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找规律问题。通过这样的比赛游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规律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探究数学、活动数学、生活数学的绿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67-001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情境化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化数学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掌握数学知识。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满足学生求知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教学六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节课时,在课的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走入自己的生活,“假设从老师家到万红小学走最短的线路,每分钟行100米,需要60分钟;每分钟行200米,需要30分钟;每分钟行300米,需要20分钟;每分钟行400米,需要15分钟……”教师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速度和时间的变化,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几种量在变化?”学生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从而分析、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及其具体的变化情况。这样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趣味。
二、教学情境“活动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把教学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教学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落实这一理念,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跳动,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记得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让他们动手做,以“动”促“思”,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情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角的特征之后,开展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提供必要的活动学具,指导他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多方面去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作方法的引导,不具体去教,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充分动手动脑,进一步感受长方形的特征,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兴趣盎然。
三、教学情境“生动化”,调动学生学习乐趣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如此。因此,把教材中的某些数学知识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者适当使用儿歌、顺口溜、谜语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和有意义。“生动化”的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教学六上“认识比”这节课中,我从一则生活小故事导入:冬冬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泡了一杯蜜茶给他喝,甜味适中,味道很好。几天后,冬冬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泡这样的蜜茶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故事讲完了,紧接着提出思考:如果你是冬冬,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配制蜜茶呢?以故事情景引入新课,既自然又轻松,学生从开始就被吸引住了,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四、教学情境“游戏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数学课堂上,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运用知识。
如在教学五上“找规律”这节课中,教师设计男女生比记性,记字母的游戏。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分别出示2组字母串,一组没有规律,一组隐含着规律,让男女生分组记忆,看谁记得全。从这个游戏中,男生很快发现自己吃亏了,输得不服气。从而教师顺势引导:其实,输和赢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游戏发现了一种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找规律问题。通过这样的比赛游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规律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探究数学、活动数学、生活数学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