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教师素养提高育人意识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123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因为教师是靠自己的人格、智慧以及道德素养去培养人、塑造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开发人类智慧的矿藏,去塑造下一代,这就是教师职业崇高之所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才能担当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必须具备特殊的职业素养。
  
  一、“身教胜于言传”,处处为人师表
  
  “师者,人之模范也。”育人先要正己。在学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师德师风是学生向上奋进的强大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一是通过“言传”,二是通过“身教”。“言传”和“身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二者相比,“身教胜于言传”。因为身教是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实现的,所以最有说服力。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在品德修养、行为作风、治学精神、仪表举止等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说服力就强,学生就乐于接受和服从,就可以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良好效果。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复杂、十分艰巨的工作,同时又是微妙细致、内部充满各种矛盾的过程。它既是科学工作,又是艺术性劳动。教师不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很难把这项工作做好的。
  学生往往把教师想像成什么都知道的人,经常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深广,对知识越会融会贯通,其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越高。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趋势,要求教师要不倦地学习,经常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刻苦钻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教育教学和有关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使自己精通业务、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要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引导,使学生在思想、学业、健康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诲人不倦”既要有乐于教人的愿望,更要善于教人、善于教事;既要方法正确,又能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满足现状、墨守成规,又要有创新和开拓精神。俗话说,“打铁得需自身硬”。教师要有一桶水,方能给学生一杯水。
  塑造人才的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唯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三、“师爱”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学生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高尔基指出:“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教师把真诚的爱通过言行传给学生,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只有爱学生,把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真挚感情基础上,产生“心生”共鸣,才能产生通情达理的实效,达到教育疏导的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喜欢的教师,他教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这门学科学习努力的程度就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他教的学科学生往往轻视和厌弃,同时对这门学科学习努力的程度也低,学习成绩也就差。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部分学困生学习上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他们流露出无能为力或厌恶的消极情绪。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尊重和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尊重学生、使之产生自尊心的形象说法。每个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出于信任,教师要坚定地相信学生。即使对于失足的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疏导得法,他们是能够改正错误、成为有用人才的。
  作为一名教师,还必须处理好“爱”与“严”的关系。“爱”不等于溺爱、娇惯、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严”也不是一味的条条框框束缚。教师要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度”。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从培养目标出发,对每一名学生思想培养、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都要严格训练和灌输。如果对学生放任自流,采取放弃的态度,或者把严格的管理教育变成损害学生自尊心、侮辱学生人格、惩罚手段等,都是不允许的。教师热爱学生,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学生家庭地位、成绩好坏、智力高低为取舍标准,不可偏爱、私爱。“爱满天下”是当年陶行知办教育的一句座右铭。每个教师都应该倾注全部心血,热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全面负责,不偏废,不推诿责任。
  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育人具有密切的关联。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会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价值取向和终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使自己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高尚的师德,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无私的爱去影响和带动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热爱,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其他文献
赶紧订阅“小学生时代”公众微信号,通过手机第一时间知晓《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的最新动态,每周收看关于英语的奇闻趣事,还可以把你最灵动、最好玩的想法传达给我们!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改理念如同强劲的东风,吹遍了校园,唤醒了教师和学生。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最突出、最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便是教学主体的关系问题。新课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问题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呢?学生又如何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呢?  动机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必须达145万字.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潜能迸发出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创造『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上进行了以下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与发展,重视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与生成新知识。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把数学课堂向课前开放,给学生一个培养自学
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而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视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这一时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