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高中新课程关注的焦点,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长期不断探索的热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浅见.一、新课教学,实现学生的自主性
1.课前预习的自主性
新课之前,教师可设计给学生预习的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知识要点.学生可通过在课外自主地查找相应资料,翻阅课本获取新的知识,如学习新课的概念、性质定理,对它们的理解及简单的应用等.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及时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
2.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数学教师要精讲多练,应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椭圆、双曲线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简单材料:一张硬纸、一条细绳、两枚小钉、铅笔.然后让学生一起动手自主研究:把细绳的两端都固定在硬纸折的同一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在硬纸上移动笔尖,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答案: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硬纸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在硬纸上移动笔尖,笔尖画出的轨迹又是什么?(答案:椭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思考:在作图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阐述“绳长不变”的意义,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绳长),且该常数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学生还可自主地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出来,|MF1| |MF2|=常数(常数大于|F1F2|).在课堂上,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自主发现规律,并找到有关椭圆与双曲线的轨迹.这样,学生可加深理解椭圆的定义.
3.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课堂知识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总结该节课堂的知识,可反问学生:“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哪些知识印象最深刻?”让学生总结知识,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4.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出现疑问让学生相互讨论
在课堂中,学生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
例如,在探索椭圆定义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要求常数大于两点间的距离,为什么?学生很快提出疑问,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并表扬这些喜欢思考的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学生才会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5.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不同渠道吸收数学知识,分小组讨论,发挥自我的数学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非线性回归分析时,教师可根据原始数据作出散点图,然后选择恰当的拟合函数,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选择,继续研究,自主地作恰当的变换,自主将其转化成线性函数,若不能转化成线性函数,再重新选择拟合函数,从而得到研究的结果,求出线性回归方程.
二、评卷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性
按常规,每次测验,教师批改试卷后,发给学生,再讲评,结果发现效果不尽理想.相反,若先让学生改正不会做的题,通过查阅书及资料把有关的公式、性质定理写在旁边.对学生还是不会的题,教师评讲后,再讲一些相关类型的题目,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若想先让学生订正试卷,教师在改卷的时候就要留给学生自主订正的空间.如批改大题时,只给分,不指明学生的错误所在,学生在看试卷时,就会带着疑惑自主地思考,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得到满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比教师在试卷上明确地指明学生的错误所在,要深刻得多.
例如,集合测试有这样一道题:集合A={x|-2≤x≤5},B={x|m 1≤x≤2m-1},且A∪B=A,求m的取值范围.
有位同学这样做:
由题定义得m 1≥-2,
2m-1≤5.
我只给了他6分,总分12分.他拿到试卷很吃惊,明明自己做得很对,怎么才有6分?于是开始动笔写并思考.通过几分钟的努力,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还得意地冲我说:“老师,我知道我错在什么地方了,下次绝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自己找出的错误,记忆是深刻的.所以,在讲评试卷课堂,最好留点时间给学生自己去订正.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研究与探索.笔者粗浅地提出以上几点,希望能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一点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自主、快乐学习的主人.
1.课前预习的自主性
新课之前,教师可设计给学生预习的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知识要点.学生可通过在课外自主地查找相应资料,翻阅课本获取新的知识,如学习新课的概念、性质定理,对它们的理解及简单的应用等.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及时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
2.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数学教师要精讲多练,应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椭圆、双曲线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简单材料:一张硬纸、一条细绳、两枚小钉、铅笔.然后让学生一起动手自主研究:把细绳的两端都固定在硬纸折的同一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在硬纸上移动笔尖,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答案: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硬纸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在硬纸上移动笔尖,笔尖画出的轨迹又是什么?(答案:椭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思考:在作图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阐述“绳长不变”的意义,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绳长),且该常数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学生还可自主地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出来,|MF1| |MF2|=常数(常数大于|F1F2|).在课堂上,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自主发现规律,并找到有关椭圆与双曲线的轨迹.这样,学生可加深理解椭圆的定义.
3.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课堂知识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总结该节课堂的知识,可反问学生:“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哪些知识印象最深刻?”让学生总结知识,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4.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出现疑问让学生相互讨论
在课堂中,学生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
例如,在探索椭圆定义时,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要求常数大于两点间的距离,为什么?学生很快提出疑问,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并表扬这些喜欢思考的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学生才会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5.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不同渠道吸收数学知识,分小组讨论,发挥自我的数学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非线性回归分析时,教师可根据原始数据作出散点图,然后选择恰当的拟合函数,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选择,继续研究,自主地作恰当的变换,自主将其转化成线性函数,若不能转化成线性函数,再重新选择拟合函数,从而得到研究的结果,求出线性回归方程.
二、评卷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性
按常规,每次测验,教师批改试卷后,发给学生,再讲评,结果发现效果不尽理想.相反,若先让学生改正不会做的题,通过查阅书及资料把有关的公式、性质定理写在旁边.对学生还是不会的题,教师评讲后,再讲一些相关类型的题目,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若想先让学生订正试卷,教师在改卷的时候就要留给学生自主订正的空间.如批改大题时,只给分,不指明学生的错误所在,学生在看试卷时,就会带着疑惑自主地思考,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得到满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比教师在试卷上明确地指明学生的错误所在,要深刻得多.
例如,集合测试有这样一道题:集合A={x|-2≤x≤5},B={x|m 1≤x≤2m-1},且A∪B=A,求m的取值范围.
有位同学这样做:
由题定义得m 1≥-2,
2m-1≤5.
我只给了他6分,总分12分.他拿到试卷很吃惊,明明自己做得很对,怎么才有6分?于是开始动笔写并思考.通过几分钟的努力,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还得意地冲我说:“老师,我知道我错在什么地方了,下次绝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自己找出的错误,记忆是深刻的.所以,在讲评试卷课堂,最好留点时间给学生自己去订正.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研究与探索.笔者粗浅地提出以上几点,希望能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一点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自主、快乐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