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65-01
新的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生活世界”的教学意义,从关注“科学世界”转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对他们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删减了许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降低了教学的要求,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并有着广泛应用的,而学生又易于接受的新知识,课程的改革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最近几年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数学质量没有上升,并且有一大部分学生厌恶数学,甚至抛弃数学学习。很多老师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不愿从自身找问题,而是埋怨指责,怨社会太乱,怨家长素质太差,怨学生太懒。当然社会的开放对学生的学习有负面影响,个别家长素质太差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有的老师嘴上时常提到:“新课程改革教师的理念要转变”,但是对改革的意义没有重视起来,对如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改革不做深入研究。许多教师仅仅是通过开学前的新课程学习,之后就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实施的是应试观念下的方式方法,“重智育,轻德育”把智育置于德育之上,重“数学英才生”的培养,忽视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重大量解题训练,目的是为了应付中、高考,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老师,差生出了问题不是耐心指导纠正,而是火冒三丈,冷冷丢给学生几句“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出错!”“真笨”等,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导致差生面不断扩大,有的学生直接抛弃数学学习。根据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要树立“大众数学”理念
我们今天培养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新世纪需要的不是几个尖子人才,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每个公民的数学素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数学教育中的反映。
1984年在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将“大众数学”作为大会专题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并明确指出“大众数学”问题是今后数学教育的主要问题。
二、树“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儿童除百分之五左右的特殊生理缺陷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智力相差无几,都能学习得很好,”义务教育法也指出:“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公平正确的对待每位学生,热爱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相信他们都能学会应该学会的内容,对差生应多投入情感,当课堂上他们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挖苦、讽刺,送他们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们一个相信他的眼神;当作业出现问题时,不要狠狠画上一个大错号,要给他标出错误的地方,并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有了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他们就会亲近老师,从而对数学课产生兴趣,也就由厌学转化为愿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带动下进行的。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增加对差生情感的投入,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达到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
三、树“一切为了学生發展”的理念
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不能把数学仅仅当作可继承的文化,而应把它作为一种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数学。
四、树“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的新理念
美国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国数学界也提出要以习题验练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改革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层次不同的目标,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鼓起进取的风帆,问题设计不搞“一刀切”,都知道“一刀切”的后果是“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老师出力不讨好”,会严重搓伤师生的热情。
新的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生活世界”的教学意义,从关注“科学世界”转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对他们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删减了许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降低了教学的要求,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并有着广泛应用的,而学生又易于接受的新知识,课程的改革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最近几年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数学质量没有上升,并且有一大部分学生厌恶数学,甚至抛弃数学学习。很多老师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不愿从自身找问题,而是埋怨指责,怨社会太乱,怨家长素质太差,怨学生太懒。当然社会的开放对学生的学习有负面影响,个别家长素质太差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有的老师嘴上时常提到:“新课程改革教师的理念要转变”,但是对改革的意义没有重视起来,对如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改革不做深入研究。许多教师仅仅是通过开学前的新课程学习,之后就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实施的是应试观念下的方式方法,“重智育,轻德育”把智育置于德育之上,重“数学英才生”的培养,忽视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重大量解题训练,目的是为了应付中、高考,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老师,差生出了问题不是耐心指导纠正,而是火冒三丈,冷冷丢给学生几句“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出错!”“真笨”等,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导致差生面不断扩大,有的学生直接抛弃数学学习。根据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要树立“大众数学”理念
我们今天培养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新世纪需要的不是几个尖子人才,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每个公民的数学素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数学教育中的反映。
1984年在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将“大众数学”作为大会专题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并明确指出“大众数学”问题是今后数学教育的主要问题。
二、树“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儿童除百分之五左右的特殊生理缺陷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智力相差无几,都能学习得很好,”义务教育法也指出:“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公平正确的对待每位学生,热爱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相信他们都能学会应该学会的内容,对差生应多投入情感,当课堂上他们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挖苦、讽刺,送他们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们一个相信他的眼神;当作业出现问题时,不要狠狠画上一个大错号,要给他标出错误的地方,并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有了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他们就会亲近老师,从而对数学课产生兴趣,也就由厌学转化为愿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带动下进行的。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增加对差生情感的投入,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达到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
三、树“一切为了学生發展”的理念
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不能把数学仅仅当作可继承的文化,而应把它作为一种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数学。
四、树“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的新理念
美国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国数学界也提出要以习题验练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改革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层次不同的目标,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鼓起进取的风帆,问题设计不搞“一刀切”,都知道“一刀切”的后果是“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老师出力不讨好”,会严重搓伤师生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