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在上复习课时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目前,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复习课的探讨相对较少。纵观当下中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大多是走“旧知回顾——巩固练习——单元考試”的熟路,教师领着学生泛泛地回顾基本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而后再进行一一对应的巩固练习。这样貌似落实了双基,实则是低层次的“一法一题、一点一题”的框式训练,一旦抛开既定的知识背景即无所适从,能力的培养严重滞后,使学生陷于题海中不能自拔,教师也累得唉声叹气。无疑,这与当今的教育改革极不适应。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复习课教学的做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尝试让学生自我小结,心中有数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课堂的气氛活起来,我除了启发引导学生交流、互动、探索外,还放手让学生作课堂小结,即让学生把每节课所获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几节课下来,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所做的比我预想的好得多,许多学生具备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于是,在学完每一章后,我就试着让学生通过写单元小结进行复习,要求学生不拘于形式,自由发挥,写出学完这一章的小结或感想即可。当学生把小结交上来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把本章的知识用各自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更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也能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等坦诚地告诉教师,有的还大胆地向教师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小结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我把它们大致归纳如下:
  归纳梳理知识结构式小结:这类小结基本上涵盖所学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条理性较强,做这类小结的同学思路清晰,概括能力较强。
  体会汇报式小结:这类小结道出了学生的心声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感想和困惑。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法,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如期中复习时,一个学生交了一张《期中数学复习题分布图》给我,用了扇形统计图分析各章节的习题,并在“感想”中告诉教师:“我一看见应用题,就会头痛,会做的题也全忘记了。”看得出,他对应用题比较怕。以后可以对他加强在这方面的辅导。
  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尝试让学生自找不足,查缺补漏
  
  在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翻阅以前的作业、试卷,错题订正记载,找出自己还不会做的题目,摘抄下来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这样复习才是有的放矢,能真正做到有效地查缺补漏。
  
  三、尝试让学生自拟自测,激发兴趣
  
  通过对学生小结的研究,我最大的感慨是,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他们的能力不可低估。何不尝试让学生自己出试卷呢?于是在学完一章节后,让学生针对小结完的章节,出一份试卷。由小组长担任命题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共同出一份试卷,并做出参考答案,送给教师审定后,小组间交换进行考试,评卷工作由命题组长负责,并于评卷后进行书面的质量分析。这一任务一布置,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有的放弃中午休息的时间;有的找教师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并提前交上了卷样和参考答案。从卷样可以看出,学生做得很认真,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准确。尽管还存在很多不足和不成熟的地方,但我觉得学生已经很了不起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出题时认真劲头……是多么难能可贵。学生所出的题目不禁给我一个启发:我以后命题时,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出一些适合学生胃口的题目。
  这种方法既改进了传统考评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
  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尝试对考后评价,提升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同时强调,教师应“推迟判断”,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每次单元考试后,我要求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考试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2)考试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教训?
  3)对于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你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补救?”
  “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我们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而树立学习的信心,那么学生的数学素养,综合能力必将得到全面提升。我们的教学也必将取得满意的效果。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我们如何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枯燥乏味的复习课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数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我想,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数学复习课教学必将逐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渐得到提高和升华。
其他文献
疑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又是激活课堂的导火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疑的主导者。通过恰当的课堂提问,教师把知识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实现教学双边互动交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提问被视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从一堂初三《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基础知识梳理    在课堂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鄉学校教研合作已开始进入了一些城乡学校工作的议程。为此,该如何来看待城乡学校的教研合作呢?  从理想的角度看,城乡学校教研合作设想的初衷是好的,即:城市区学校的教研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学校的教研水平又相对落后,城乡学校教研合作,无疑是对农村教育教学的一大推进。当前的城乡教研合作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据了解,其现状大致有两种:一是农村学校派教师到城区学校区参观、学习,以借鉴城区
摘 要:良好的提问艺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任务自始至终在师生间和谐的交流中完成。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的策略。本文就此从课堂提问的功能、原则、策略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 功能 原则 策略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良好的提问艺术可
关于作文,很多教师认为不好教,学生反映不好写,所以,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我认为学生作文写不好就是积累不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说明这个道理,因此,要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如
摘 要:本文指出,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应贴近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正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改变统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开展“数学分层次教学”探索,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持续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提供有效措施。  关键词:职高学生 数学分层次教学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改革,中考
摘 要:“协同教学”是一种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依据,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融教学论、教学法、教材改革为一体的教学实验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写:1. “协同教学”的定义;2. “协同教学“产生的现实理论依据;3. “协同教学”的具体组织,详细论述了运用“协同策略发展和谐课堂”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教学 和谐课堂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不和谐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明确、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對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情感真切;形式多样、新颖活泼;风格质朴而华丽、直露而含蓄、形象而空灵,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美的迷宫,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是新课程改革,这是当前每个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数学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狠下功夫,而数学素质一般认为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它要求的人才应该是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现今的数学教育中  仍存在着大量的“差生”。他们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如有的没有压力,散漫无羁;有的因“偏科”造成数学成绩不佳;有的缺乏明确目的,被动敷衍;有的缺乏信心,甘居落后。但不管何种情况,都不是“出窑的砖——定型”了。那么,如何转化这部分“差生”呢?为此,有学者提出了以“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