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古诗词;美育;渗透;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28—02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古诗词教材中蕴藏的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对美的感知是从外在形式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感知美。
1.听读,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停顿和押韵是古诗词语句的鲜明特点,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是“流动的音乐”。节奏是情感的表现,是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押韵则起到了回环往复的作用,使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渲染。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听读教学,通过听名家或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观色,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古诗词描写的意境往往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中国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呈现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通过“青”和“绿”两种色彩相互映衬,描画出一幅青山绿水、色彩明丽的早春图。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从“青”山、“白”鹭、到“红”花、“碧”水、“青”笠、“绿”衣,多种色彩因素,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幅秀丽的江南山水画。
3.看形,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中国古诗词具有固定的格式,是“凝固的建筑”。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每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句式也整齐划一,具有完全的形式美。诗词的句式变化只是在整体(段落)的对称中做了些灵活的改变,这更酷似讲求对称美的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斗拱,为建筑物增添了飞动灵快的美感。
4.品词,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优美华丽、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古代文人写作时斟字酌句倡导苦吟,甚至要求自己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语)的地步,这使不少诗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古诗词的语言将汉语表达力强,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音乐、视频和语言进行渲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古诗词丰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独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等词语,赏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少妇在望江楼上终日盼望良人归的凄凉心情的。
二、引导理解,诠释内涵,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诗贵含蓄”,古诗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沈德潜曾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古人写诗作词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对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视而不见,有时似懂非懂,有时甚至不知所云,这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反应,也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了。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正确把握和理解整首诗或整首词的内蕴,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
三、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人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次从古诗词的形式、意象、意境、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1.感受形式美
古诗词十分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句式灵活。古诗常见的有七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作者根据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需要和情感抒发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句式,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充分、自由。
章法严谨。古诗词十分讲究布局谋篇,有的开篇点题,此后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先描写渲染,结尾再点题,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的上片描写,下片抒情,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解读意象美
意即情意、情思;象指物象。意象即有意之象,表意之象,是指客观的外在物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意与象、主与客的有机统一体。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和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描写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在“藤”、“树”、“鸦”、“道”、“风”、“马”六种物象的前边,加上饱含诗人感情色彩的“枯”、“老”、“昏”、“古”、“西”、“瘦”,形成低沉、衰败、凄苦的意象群;同时又和第二句中安逸、温馨的意象相映衬,形成巨大的反差;最后以“夕阳西下”(正是回家的时候,暗示思念家乡之意)这一饱含思归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使孤独漂泊、凄苦劳顿、思乡如渴的“断肠人”这一天涯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3.欣赏意境美
“词以意境为最上”(王国维语),诗也如此。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营造意境的两大要素,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意境美也就要从情和景入手。
4.品味思想美
“诗言志”(《尚书·尧典》),古诗词很少有纯粹写景或状物的,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国家命运、社会责任等融入到作品中,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喻今,或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人生、社会的见解。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表现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仔细品味作品的思想美,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28—02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古诗词教材中蕴藏的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对美的感知是从外在形式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感知美。
1.听读,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停顿和押韵是古诗词语句的鲜明特点,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是“流动的音乐”。节奏是情感的表现,是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押韵则起到了回环往复的作用,使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渲染。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听读教学,通过听名家或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观色,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古诗词描写的意境往往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中国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呈现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通过“青”和“绿”两种色彩相互映衬,描画出一幅青山绿水、色彩明丽的早春图。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从“青”山、“白”鹭、到“红”花、“碧”水、“青”笠、“绿”衣,多种色彩因素,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幅秀丽的江南山水画。
3.看形,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中国古诗词具有固定的格式,是“凝固的建筑”。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每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句式也整齐划一,具有完全的形式美。诗词的句式变化只是在整体(段落)的对称中做了些灵活的改变,这更酷似讲求对称美的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斗拱,为建筑物增添了飞动灵快的美感。
4.品词,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优美华丽、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古代文人写作时斟字酌句倡导苦吟,甚至要求自己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语)的地步,这使不少诗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古诗词的语言将汉语表达力强,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音乐、视频和语言进行渲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古诗词丰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独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等词语,赏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少妇在望江楼上终日盼望良人归的凄凉心情的。
二、引导理解,诠释内涵,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诗贵含蓄”,古诗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沈德潜曾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古人写诗作词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对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视而不见,有时似懂非懂,有时甚至不知所云,这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反应,也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了。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正确把握和理解整首诗或整首词的内蕴,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
三、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人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次从古诗词的形式、意象、意境、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1.感受形式美
古诗词十分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句式灵活。古诗常见的有七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作者根据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需要和情感抒发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句式,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充分、自由。
章法严谨。古诗词十分讲究布局谋篇,有的开篇点题,此后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先描写渲染,结尾再点题,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的上片描写,下片抒情,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解读意象美
意即情意、情思;象指物象。意象即有意之象,表意之象,是指客观的外在物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意与象、主与客的有机统一体。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和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描写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在“藤”、“树”、“鸦”、“道”、“风”、“马”六种物象的前边,加上饱含诗人感情色彩的“枯”、“老”、“昏”、“古”、“西”、“瘦”,形成低沉、衰败、凄苦的意象群;同时又和第二句中安逸、温馨的意象相映衬,形成巨大的反差;最后以“夕阳西下”(正是回家的时候,暗示思念家乡之意)这一饱含思归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使孤独漂泊、凄苦劳顿、思乡如渴的“断肠人”这一天涯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3.欣赏意境美
“词以意境为最上”(王国维语),诗也如此。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营造意境的两大要素,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意境美也就要从情和景入手。
4.品味思想美
“诗言志”(《尚书·尧典》),古诗词很少有纯粹写景或状物的,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国家命运、社会责任等融入到作品中,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喻今,或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人生、社会的见解。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表现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仔细品味作品的思想美,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