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缺乏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伸,常常还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由于事物问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联想也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
一、同类事物间的质同联想
如由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少聊一会”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成技术革新能手,联想到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成学问家;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这种联想一般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体与抽象互换等。
二、两种不同的事物的相似联想
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谈,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这就是相似联想。高考作文考题,很多都用得上这种联想去构思立章。从一个信息源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一一展开联想,从而获得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发散思维,使思路呈辐射状而伸向四面八方。
三、由事物间具有的相反特点而引起的对比联想
这种相关的两件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论证“安定团结乃强国之本”这个论题时,可反思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处于内乱外患的动荡之中,1958年的大跃进失误、十年浩劫的折腾,共造成损失6200亿元,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全部基建的总投资,这又造成新中国现代化步履艰难。也可以反向联想到瑞典170年的安定,有了今天的富足;美国避开了两次大战的战火,有了今天的强盛。这一正一反的中外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使论点阐明得更为透彻。
四、连锁联想
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的连锁联想。如1900年高考作文,从“玫瑰园”“刺手”“坏地方”这些语言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不难发现小姑娘因刺痛了手。而片面地认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从小姑娘对事物的认识的片面性联想到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从而使题旨升华到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由此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从第一个小姑娘的看法联想到某些人对改革的片面看法。从而肯定成绩,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形成一条由“寻找要素”,揣摩题意一挖掘含义,提炼论点一联系现实,选定角度的思维路线,使文章“合为时而著”,具有浓烈的时代感。
总之,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联想力首先有助于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因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
作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魏翠凤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文章的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自己的课堂产生亲和力,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使学生处于心灵的自由状态。只有学生的心灵自由了,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了,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自由和无意识转变为较稳定的情感,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多读书,增加其自身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人类历史、灿烂的世界文化以及那些历史和文学作品里出现的丰满的人物形象都是拨动学生心弦的金手指,能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立体感极强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他们的认知规律。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使自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他们不会只停留在故事情节表面,而是通过自己认真研读,熟悉和借鉴其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使历史事件在其心中过滤、升华,从而散发更深刻的文化底蕴之光辉。
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情感个案: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所表现出来的超然的人格魅力,《屈原列传》中屈原“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良好的情感教育材料。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每天早晨初生的朝阳、阳光下傲然的小草、还有那深蓝的夜空里闪烁的星星……都是自然能给予学生的最好的情感,我们教育者应该多发掘自然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理解。
四、教师写“下水”范文,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
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教师的浓缩提炼,就会极富穿透力,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这时,教师的感受就成了促进学生感情激发、思维扩展的“灵丹妙药”,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随着教师真挚的情感引导汩汩流泻开来。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真情就永远不会枯竭。
一、同类事物间的质同联想
如由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少聊一会”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成技术革新能手,联想到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成学问家;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这种联想一般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体与抽象互换等。
二、两种不同的事物的相似联想
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谈,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这就是相似联想。高考作文考题,很多都用得上这种联想去构思立章。从一个信息源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一一展开联想,从而获得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发散思维,使思路呈辐射状而伸向四面八方。
三、由事物间具有的相反特点而引起的对比联想
这种相关的两件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论证“安定团结乃强国之本”这个论题时,可反思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处于内乱外患的动荡之中,1958年的大跃进失误、十年浩劫的折腾,共造成损失6200亿元,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全部基建的总投资,这又造成新中国现代化步履艰难。也可以反向联想到瑞典170年的安定,有了今天的富足;美国避开了两次大战的战火,有了今天的强盛。这一正一反的中外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使论点阐明得更为透彻。
四、连锁联想
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的连锁联想。如1900年高考作文,从“玫瑰园”“刺手”“坏地方”这些语言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不难发现小姑娘因刺痛了手。而片面地认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从小姑娘对事物的认识的片面性联想到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从而使题旨升华到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由此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从第一个小姑娘的看法联想到某些人对改革的片面看法。从而肯定成绩,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形成一条由“寻找要素”,揣摩题意一挖掘含义,提炼论点一联系现实,选定角度的思维路线,使文章“合为时而著”,具有浓烈的时代感。
总之,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联想力首先有助于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因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
作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魏翠凤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文章的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自己的课堂产生亲和力,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使学生处于心灵的自由状态。只有学生的心灵自由了,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了,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自由和无意识转变为较稳定的情感,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多读书,增加其自身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人类历史、灿烂的世界文化以及那些历史和文学作品里出现的丰满的人物形象都是拨动学生心弦的金手指,能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立体感极强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他们的认知规律。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使自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他们不会只停留在故事情节表面,而是通过自己认真研读,熟悉和借鉴其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使历史事件在其心中过滤、升华,从而散发更深刻的文化底蕴之光辉。
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情感个案: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所表现出来的超然的人格魅力,《屈原列传》中屈原“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良好的情感教育材料。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每天早晨初生的朝阳、阳光下傲然的小草、还有那深蓝的夜空里闪烁的星星……都是自然能给予学生的最好的情感,我们教育者应该多发掘自然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理解。
四、教师写“下水”范文,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
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教师的浓缩提炼,就会极富穿透力,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这时,教师的感受就成了促进学生感情激发、思维扩展的“灵丹妙药”,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随着教师真挚的情感引导汩汩流泻开来。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真情就永远不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