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衔接如何直接影响着高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考成绩。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阶段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
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如高中阶段“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
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
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學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
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
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 ̄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并且注意这三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如把评价内容进行扩展,可以分成地理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状况的评价、地理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地理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同时,也侧重平时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思维度,课后作业的理解度,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实践活动的合作度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去评价一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使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昭鹏,陈澄.论地理课程的综合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王向东,袁孝亭.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
[3]常华锋,冉利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阶段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
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如高中阶段“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
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
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學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
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
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 ̄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并且注意这三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如把评价内容进行扩展,可以分成地理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状况的评价、地理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地理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同时,也侧重平时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思维度,课后作业的理解度,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实践活动的合作度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去评价一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使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昭鹏,陈澄.论地理课程的综合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王向东,袁孝亭.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
[3]常华锋,冉利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